世界遗产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e/World_Heritage_Logo_global.svg/440px-World_Heritage_Logo_global.svg.png)
世界遗产地是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管理的国际条约,因具有文化、历史或科学意义而受到法律保护的地标和地区。这些遗址被认定为包含“世界各地被认为对人类具有杰出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2]
入选世界遗产地须由其所在国提名,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为具有地理和历史意义的独特地标,具有特殊的文化或物理意义,并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例如,世界遗产地可能是古代遗址或历史建筑、建筑物、城市、[a]沙漠、森林、岛屿、湖泊、纪念碑、山脉或荒野地区。[5] [6]
世界遗产地可能代表着人类的非凡成就,是我们在地球上的智慧历史的证据,也可能是自然风光秀丽的地方。[7]截至 2024 年 7 月,共有 1,223 处世界遗产地(952 处文化遗产地、231 处自然遗产地和 40 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地)遍布168 个国家。意大利是拥有最多遗产地的国家,有 60 处入选,其次是中国(59 处)和德国(54 处)。 [8]
这些遗址旨在为子孙后代进行实际保护,否则,它们将面临人类或动物侵入、无人监控、不受控制或不受限制的进入,或当地行政疏忽的威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些遗址划定为保护区。[2]世界遗产名录由国际世界遗产计划维护,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管理,该委员会由联合国大会选举产生的 21 个“缔约国”组成,并由自然或文化历史和教育方面的国际专家小组审查提供建议。[9]
该计划对具有突出的文化或自然重要性的遗址进行编目、命名和保护,这些遗址对人类的共同文化和遗产具有重要意义。该计划始于1972年 11 月 16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0]。自那时起,已有 196 个国家批准了该公约,[11]使其成为最广泛认可的国际协议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文化计划。[12]
历史
起源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8/World_Heritage_plaque_at_Þingvellir_National_Park.jpg/440px-World_Heritage_plaque_at_Þingvellir_National_Park.jpg)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5/تابلو_میراث_جهانی_یونسکو_تخت_سلیمان.jpg/440px-تابلو_میراث_جهانی_یونسکو_تخت_سلیمان.jpg)
![图表显示了各大洲每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址数量。你可以看到,2000 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址名录的遗址数量总体有所增加](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2/Number_of_UNESCO_sites_registered_per_year_for_each_continent.svg/440px-Number_of_UNESCO_sites_registered_per_year_for_each_continent.svg.png)
1954 年,埃及政府决定修建新的阿斯旺大坝,该大坝建成后形成的水库最终将淹没尼罗河谷的一大片区域,这些区域蕴藏着古埃及和古努比亚的文化宝藏。1959 年,埃及和苏丹政府请求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 协助保护和抢救濒临灭绝的古迹和遗址。
196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发起了“拯救努比亚古迹国际运动”。[14]此次运动发掘和记录了数百处遗址,收回了数千件文物,打捞出几座重要的神庙并将它们迁移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布辛贝神庙和菲莱神庙建筑群。该运动于 1980 年结束,被认为是成功的。为了感谢对运动成功做出特别贡献的国家,埃及捐赠了四座神庙:丹铎神庙被移至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德波神庙移至马德里西公园,塔菲神庙移至莱顿奥德登国立博物馆,埃勒西亚神庙移至都灵埃及博物馆。[15]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c/Placa_conmemorativa_de_la_inscripción_en_la_Lista_del_Patrimonio_Mundial_del_Parque_Nacional_de_Doñana.jpg/440px-Placa_conmemorativa_de_la_inscripción_en_la_Lista_del_Patrimonio_Mundial_del_Parque_Nacional_de_Doñana.jpg)
该项目耗资 8000 万美元(相当于 2023 年的 2.9583 亿美元),其中约 4000 万美元来自 50 个国家。[16]该项目的成功引发了其他保护运动,例如拯救意大利的威尼斯及其泻湖、巴基斯坦的摩亨佐达罗遗址和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寺庙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随后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一起发起了一项保护文化遗产的公约草案。[16]
公约与背景
指导世界遗产委员会工作的公约(签署的国际协议文件)是在七年内(1965-1972 年)制定的。美国提出了保护具有高度文化或自然意义的地方的想法。1965年,白宫会议呼吁成立“世界遗产信托基金”,以“为全世界人民的现在和未来保护世界上绝佳的自然和风景名胜区和历史遗迹”。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于 1968 年制定了类似的提案,并于 1972 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17]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规定,签署国必须制作并提交定期数据报告,向委员会提供每个参与国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概况以及世界遗产地当前状况的“快照”。[需要引文]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公约草案基础上,各方最终就一份单一文本达成一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于1972年11月1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17]该公约于1975年12月17日生效。截至2024年11月,已有196个国家批准了该公约:192个联合国会员国、两个联合国观察员国(梵蒂冈和巴勒斯坦国)以及两个与新西兰自由联合的国家(库克群岛和纽埃)。只有一个联合国会员国,即列支敦士登,尚未批准该公约。[11]
目标
通过将地点指定为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帮助为子孙后代保护这些地点。其动机是“遗产是我们从过去留下的遗产,是我们今天赖以生存的东西”,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都是“不可替代的生命和灵感源泉”。[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遗产方面的使命包括八个子目标。其中包括鼓励各国和当地居民以各种方式致力于世界遗产保护、为濒危遗址提供紧急援助、提供技术援助和专业培训,以及支持缔约国开展公众意识建设活动。[2]
被列为世界遗产可以对遗址、其环境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积极影响。列入名录的遗址将获得国际认可和法律保护,并可从世界遗产基金等机构获得资金,以在某些条件下促进其保护。[1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以下四个遗址的修复是其成功案例:柬埔寨的吴哥窟、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古城、波兰克拉科夫附近的维利奇卡盐矿和坦桑尼亚的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 [19]此外,遗址周围的当地居民可能会从旅游收入的大幅增加中受益。[20]当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重大互动时,这些可以被视为“文化景观”。[b]
提名程序
每个国家必须首先在一份名为《预备名单》的文件中确定其重要的文化和自然遗址。接下来,它可以将从该名单中选出的遗址放入提名档案中,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进行评估。一个国家不得提名尚未被列入其《预备名单》的遗址。这两个国际机构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新指定的建议。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决定将哪些提名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时,委员会会推迟决定或要求提名该遗址的国家提供更多信息。选择标准有十项——一个遗址必须至少满足其中一项才能被列入名单。[21]
选择标准
截至 2004 年,文化遗产有六套标准,自然遗产有四套标准。200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这些标准进行了修改,现在有十套标准。提名的遗产必须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并且必须满足十项标准中的至少一项。[7]
文化
![第 252 号遗址:泰姬陵,世界遗产典范](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e/Taj_Mahal,_Agra,_UP,_India.jpg/440px-Taj_Mahal,_Agra,_UP,_India.jpg)
- “代表人类创造天才的杰作”
- “展示人类价值观在一段时间内或世界某个文化领域内的重要交流,包括建筑或技术、纪念性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
- “为现存或已消失的文化传统或文明提供独特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 “成为某种建筑、建筑或技术组合或景观的杰出典范,展现人类历史上的某个重要阶段”
- “成为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使用或海洋使用的杰出典范,代表一种文化(或多种文化)或人类与环境的互动,特别是在不可逆转的变化的影响下变得脆弱时”
- “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生活传统、思想、信仰、艺术和文学作品有直接或有形的联系” [c]
自然的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3/Zerbras_drinking.jpg/440px-Zerbras_drinking.jpg)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9/Lince_Ibérico_Doñana.jpg/440px-Lince_Ibérico_Doñana.jpg)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1/80_-_Machu_Picchu_-_Juin_2009_-_edit.2.jpg/440px-80_-_Machu_Picchu_-_Juin_2009_-_edit.2.jpg)
- “包含极为自然的现象或具有非凡自然美景和美学意义的地区”
- “作为代表地球历史主要阶段的杰出典范,包括生命记录、地貌发展中正在进行的重大地质过程或重要的地貌或地理特征”
- “成为陆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动植物群落进化和发展过程中正在进行的重大生态和生物过程的杰出代表”
- “包含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就地保护最为重要和有意义的自然栖息地,包括那些从科学或保护角度来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7]
扩展和其他修改
一个国家可以要求扩大或缩小边界、修改官方名称或更改已列入名单的遗产的选择标准。任何重大边界变更或修改遗产选择标准的提案都必须像新提名一样提交,包括先将其列入预备名单,然后列入提名文件。[21]
咨询机构还会评估对遗产边界进行小范围变更的请求,即不会对遗产范围产生重大影响或影响其“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变更请求,然后再将其提交给委员会。如果咨询机构或委员会认为该变更是重大变更而非小范围变更,则可以拒绝此类提议。[21]更改遗产官方名称的提议将直接提交给委员会。[21]
危害
如果某一遗址或地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所面临的状况威胁到其特征,则该遗址可能会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此类问题可能涉及武装冲突和战争、自然灾害、污染、偷猎或不受控制的城市化或人类发展。这份濒危名单旨在提高国际社会对威胁的认识,并鼓励采取应对措施。对遗址的威胁可能是已证实的迫在眉睫的威胁,也可能是可能对遗址产生不利影响的潜在危险。[22]
每年都会对濒危名单上每个遗产地的保护状况进行审查;此后,委员会可以要求采取额外措施,如果威胁已经消除,则将该遗产从名单中删除,或者考虑将其从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和世界遗产名录中删除。[21]只有三处遗产地曾被除名: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护区、德国的德累斯顿易北河谷和英国的利物浦海上商城。 [需要引文]
2007 年,阿拉伯羚羊保护区被直接除名,而不是先被列入濒危名单,因为阿曼政府决定将保护区的面积缩小 90%。[23]德累斯顿易北河谷于 2006 年首次被列入濒危名单,当时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修建Waldschlösschen 桥的计划将显著改变山谷的景观。作为回应,德累斯顿市议会试图阻止这座桥的建设。然而,在几项法院判决允许大桥建设继续进行后,山谷于 2009 年从世界遗产名录中被除名。[24] 利物浦的世界遗产地位于 2021 年 7 月被撤销,原因是世界遗产地北部码头的发展(利物浦水域和布拉姆利-摩尔码头体育场)导致该遗址的“不可逆转的属性丧失”。[25] [26]
首次对世界自然遗产地面临的威胁进行量化评估的全球评估发现,过去二十年中,63% 的遗产地因人类活动不断增加而遭到破坏,包括侵占道路、农业基础设施和定居点。[27] [28]这些活动危及世界自然遗产地,并可能损害其独特价值。在包含森林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中,自 2000 年以来,91% 的遗产地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其中许多遗产地受到的威胁比之前认为的要大,需要立即采取行动进行保护。[27]
破坏文化资产和身份认同场所是现代不对称战争的主要目标之一。恐怖分子、叛乱分子和雇佣军故意破坏考古遗址、神圣和世俗纪念碑,洗劫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联合国、联合国维和部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蓝盾国际合作,积极防止此类行为。还创建了“禁止打击名单”,以保护文化资产免遭空袭。[29] [30] [31] [32]
蓝盾国际创始人卡尔·冯·哈布斯堡曾总结道:“没有当地社区,没有当地参与者,这将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33] [34]
批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管理的项目招致了批评。批评的根源在于欧洲以外的遗产地代表性不足、选址决策存在争议以及大众旅游对无法应对游客数量快速增长的遗产地产生的不利影响。[35] [36]围绕这些奖项,游说行业发展壮大,因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以大幅提高旅游收益。遗产名录的竞标通常耗时长且成本高昂,对较贫穷的国家不利。厄立特里亚为推广阿斯马拉所做的努力就是一个例子。[37]
据报道,2016 年,澳大利亚政府成功游说,将世界遗产大堡礁[38]的保护工作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题为《气候变化下的世界遗产与旅游业》的报告中移除。澳大利亚政府的行动包括花费大量资金进行游说和邀请外交官访问,这是为了回应他们对“濒危”标签可能对之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旅游收入产生负面影响的担忧。[39] [40]
2021 年,国际科学家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大堡礁列入濒危名单,[41]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珊瑚和水质进一步恶化。[42]澳大利亚政府再次对此表示反对,2021 年 7 月,由 21 个国家的外交代表组成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无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科学家研究的评估,“大堡礁显然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因此应被列入名单。” 环保组织称,这一“决定是玩世不恭的游说的胜利,[...] 作为世界最大珊瑚礁的管理者,澳大利亚现在处于缓刑期。” [43]
一些列入文化遗产名录的地点,如巴拿马的卡斯科维耶荷遗址和越南的会安,在满足获认可后大幅增加的游客数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保护原有文化和当地社区之间,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20] [44]
另一个批评是,这些景点具有相似的风格、游客中心等,因此它们过于同质化,为了吸引游客,许多景点的个性被去除了。[45]
人类学家贾斯珀·查尔克拉夫特 (Jasper Chalcraft) 表示,世界遗产的认可往往忽视了当地对某些遗址的当代使用。这导致地方层面的冲突,从而导致遗址遭到破坏。利比亚塔德拉特阿卡库斯( Tadrart Acacus)受世界遗产保护的岩画有时被故意毁坏。查尔克拉夫特将这种破坏归因于利比亚国家当局优先考虑世界遗产地位,而忽视当地情感,在未与当地居民协商的情况下限制进入遗址。[4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因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涉嫌存在地理偏见、种族主义和肤色歧视而受到批评。大部分世界遗产名录都位于皮肤白皙的地区,包括欧洲、东亚和北美。[47] [48] [49] [50]
统计数据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a/Unesco_world_heritage_sites.png/440px-Unesco_world_heritage_sites.png)
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世界划分为五个地理区域:非洲、阿拉伯国家、亚洲和太平洋、欧洲和北美洲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俄罗斯和高加索国家被归类为欧洲,而墨西哥和加勒比地区则被归类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地理区域也更注重行政关联,而不是地理关联。因此,位于南大西洋的戈夫岛被归类为欧洲和北美洲地区的一部分,因为该遗址是由英国政府提名的。
下表列出了截至 2024 年 7 月按地区和分类的遗址情况[更新]:[8] [51]
地区 | 文化 | 自然的 | 混合 | 全部的 | 百分比 | 拥有铭文遗产 的缔约国 |
---|---|---|---|---|---|---|
非洲 | 61 | 四十二 | 5 | 108 | 8.8% | 三十六 |
阿拉伯国家 | 87 | 6 | 3 | 96 | 7.8% | 18 |
亚洲和太平洋 | 211 | 73 [四] | 12 | 296 | 24.2% | 三十六 |
欧洲和北美 | 490 [英] | 71 | 12 | 573 | 46.9% | 50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 103 | 三十九 | 8 | 150 | 12.3% | 二十八 |
全部的 | 952 | 231 | 40 | 1,223 | 100% | 168 |
拥有 15 个或更多站点的国家
本概述列出了拥有 15 处或更多世界遗产的 23 个国家: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en/timeline/aw1evqnynzug4hoju7stjwzub97uhya.png)
参见
- GoUNESCO – 旨在提高公众意识并为普通民众提供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工具的倡议
- 保护文章索引
- 世界遗产名录
- 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 世界记忆计划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拉姆萨尔公约——关于湿地认定的国际协议
笔记
- ^ 1978 年,两座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第一座是厄瓜多尔的基多,第二座是波兰的克拉科夫。[3] [4]
- ^ 这种认可自1992年起就存在。[7]
- ^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该标准最好与其他标准结合使用。[7]
- ^包括位于蒙古和俄罗斯的 乌布苏湖盆地遗址和达乌里景观。
- ^ 包括位于阿根廷、比利时、法国、德国、印度、日本和瑞士的“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遗址,这是对现代运动的杰出贡献。
参考
脚注
- ^ “世界遗产徽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6 月 1 日。检索日期:2020 年6 月 1 日。
- ^ abcd “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7 月 5 日。
- ^ Hetter, Katia (2014 年 6 月 16 日)。“探索世界前 12 个遗产地” 。CNN。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5 月 26 日。2020年5 月 22 日检索。
- ^ “世界遗产名录(按年份排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5 月 26 日。2020年5 月 25 日检索。
- ^ Sullivan, Ann Marie (2016)。“文化遗产与新媒体:过去的未来”。约翰·马歇尔知识产权法评论。15 :604–46。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4 月 5 日。2018年4 月 11 日检索– 通过 UIC 法律开放存取库。
- ^ Allan, James R.;Kormos, Cyril;Jaeger, Tilman;Venter, Oscar;Bertzky, Bastian;Shi, Yichuan;MacKey, Brendan;Van Merm, Remco;Osipova, Elena;Watson, James EM (2018)。“世界遗产公约对全球荒野保护的贡献的差距和机遇”。保护生物学。32 (1 ) : 116–126。Bibcode :2018ConBi..32..116A。doi : 10.1111 /cobi.12976。PMID 28664996。S2CID 28944427 。
- ^ abcde “评选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原件存档于 2016 年 6 月 12 日。2006年10 月 14 日检索。
- ^ abc “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8 月 15 日。2023年1 月 26 日检索。
- ^ “世界遗产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7 月 5 日。2006年10 月 14 日检索。
-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PDF)。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原件(PDF)存档于 2020 年 7 月 5 日。2020 年5 月 22 日检索。
- ^ ab “缔约国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原件存档于 2011 年 10 月 31 日。2024年11 月 1 日检索。
- ^ Edmondson、Jordan 和 Prodan 2020,第 14 页。 144.
- ^ “国家 - 世界概况”。中央情报局。原件存档于 2022 年 7 月 30 日。检索于2023 年10 月 1 日。
- ^ “努比亚古迹——拯救努比亚古迹国际运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7 月 5 日。2020年5 月 22 日检索。
- ^ “拯救努比亚古迹和遗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7 月 5 日。2020年5 月 22 日检索。
- ^ ab “世界遗产公约——简史/“保护文化遗产”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5 月 26 日。2019年7 月 17 日检索。
- ^ ab “世界遗产公约——简史/“将文化遗产保护与自然遗产保护联系起来”一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5 月 26 日。2019年7 月 17 日检索。
- ^ “资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5 月 30 日。2020年5 月 30 日检索。
- ^ “成功案例——成功的修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5 月 30 日。检索日期:2020 年5 月 30 日。
- ^ ab Maurel, Chloé (2017 年 1 月 11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带来的意外后果”。对话。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5 月 27 日。2017年9 月 4 日检索。
- ^ abcde “《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操作指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原件存档于 2017 年 7 月 14 日。2017年7 月 10 日检索。
- ^ “濒危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7 月 5 日。2017年7 月 10 日检索。
- ^ “阿曼阿拉伯羚羊保护区:首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删除的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2007 年 6 月 28 日。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7 月 5 日。2017年7 月 10 日检索。
- ^ “德累斯顿被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删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2009 年 6 月 25 日。原件存档于 2017 年 7 月 7 日。2017年7 月 10 日检索。
- ^ “利物浦被剥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位”。英国广播公司新闻。2021 年 7 月 21 日。原件存档于 2021 年 7 月 24 日。检索日期:2021 年7 月 21 日。
- ^ Josh Halliday (2021 年 7 月 21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剥夺利物浦的世界遗产地位”。卫报。原件存档于 2021 年 7 月 21 日。检索于2021 年7 月 21 日。
- ^ ab Allan, James R.;Venter, Oscar;Maxwell, Sean;Bertzky, Bastian;Jones, Kendall;Shi, Yichuan;Watson, James EM (2017)。“最近人类压力的增加和森林损失威胁着许多世界自然遗产地” (PDF)。生物保护。206 :47–55。Bibcode :2017BCons.206...47A。doi : 10.1016 /j.biocon.2016.12.011。原件存档(PDF)于 2022 年 7 月 8 日。检索于2019 年9 月25日。
- ^ Venter, Oscar;Sanderson, Eric W.;Magrach, Ainhoa;Allan, James R.;Beher, Jutta;Jones, Kendall R.;Possingham, Hugh P.;Laurance, William F.;Wood, Peter;Fekete, Balázs M.;Levy, Marc A.;Watson, James EM (2016)。“全球陆地人类足迹十六年变化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自然通讯》。7 : 12558。Bibcode : 2016NatCo ... 712558V。doi :10.1038/ncomms12558。PMC 4996975。PMID 27552116。
- ^ Stone, Peter (2015 年 2 月 2 日)。“古迹卫士:保护战区的文化遗产”。阿波罗 - 国际艺术杂志。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5 月 26 日。检索于2020 年5 月 22 日。
- ^ Baig, Mehroz (2014 年 5 月 12 日)。“当战争摧毁身份认同时”。《赫芬顿邮报》。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5 月 26 日。2020年5 月 22 日检索。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在蓝盾国际大会上呼吁加强遗产保护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 年 9 月 13 日。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5 月 26 日。2020年5 月 22 日检索。
- ^ O'Keefe 等人,2016 年。
- ^ 克里斯托夫·马茨(2019 年 4 月 28 日)。 “Karl von Habsburg auf Mission im Libanon” [卡尔·冯·哈布斯堡在黎巴嫩执行任务]。皇冠报(德语)。原始存档于2020年5月26日。检索日期:2020 年5 月 22 日。
- ^ “冲突期间保护遗址的行动计划”。联合国维持和平。2019 年 4 月 12 日。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5 月 27 日。2020年5 月 25 日检索。
- ^ Barron, Laignee (2017 年 8 月 3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灭绝事件’:世界遗产地位对城市弊大于利吗?”。《卫报》。伦敦。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5 月 27 日。2017 年9 月 3 日检索。
- ^ Vallely, Paul (2008 年 11 月 7 日)。“大问题:什么是世界遗产?这项荣誉有什么意义?”。《独立报》。原件存档于 2016 年 10 月 27 日。
- ^ TG (2016 年 7 月 20 日)。“阿斯马拉的现代主义杰作令人难以置信”。《经济学人》。原件存档于 2017 年 7 月 15 日。
- ^ “大堡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原件存档于 2021 年 10 月 25 日。检索日期:2021 年10 月 25 日。
- ^ Slezak, Michael (2016 年 5 月 26 日)。“澳大利亚在政府干预后被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报告中删除”。《卫报》。原件存档于 2016 年 10 月 27 日。
- ^ Hasham, Nicole (2015 年 9 月 17 日)。“政府花费至少 40 万美元游说反对将大堡礁列入‘危险’名单”。《悉尼先驱晨报》。原件存档于 2016 年 12 月 28 日。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原件存档于 2015 年 9 月 30 日。2021 年10 月 25 日检索。
- ^ Readfearn, Graham (2021 年 6 月 22 日)。“政治策略和海洋瑰宝:联合国对大堡礁发出‘危险’警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卫报》。原件存档于 2021 年 10 月 27 日。检索于2021 年10 月 25 日。
- ^ Readfearn, Graham (2021 年 7 月 23 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同意不将大堡礁列入‘濒危’名单”。卫报。原件存档于 2021 年 10 月 25 日。2021年10 月 25 日检索。
- ^ Caust, Jo (2018 年 7 月 1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遗址列为世界遗产,是否会扼杀它所钟爱的事物?”。对话。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5 月 30 日。检索于2020 年5 月 30 日。
- ^ 劳特利奇可持续遗产手册。第 183 页。doi :10.4324 / 9781003038955-17。ISBN 9780367482749。
- ^ Chalcraft, Jasper (2016 年 4 月 1 日),《第 9 章:遗址去殖民化:意大利、利比亚和坦桑尼亚世界遗产的问题和实用性》,《世界遗产在地》,Berghahn Books,第 219–247 页,doi:10.1515/9781785330926-011,ISBN 978-1-78533-092-6,原件存档于 2023 年 12 月 9 日,检索于2023 年12 月 9 日
- ^ Eliot 等(2012 年)。世界遗产:构建普遍的文化秩序。《诗学杂志》。
- ^ Djurberg 等人(2018 年)。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全球主义者。
- ^ Keough (2011). 濒临危险的遗产: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计划的批判。全球研究法律评论。
- ^ Steiner 等(2011 年)。《世界遗产名录的不平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战略有效吗?”》。苏黎世大学。
- ^ “世界遗产名录统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原件存档于 2011 年 5 月 14 日。2023年1 月 26 日检索。
参考书目
- Edmondson, Ray;Jordan, Lothar;Prodan, Anca Claudia (202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计划:关键方面和最新发展。瑞士 Cham: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AG。doi:10.1007 /978-3-030-18441-4。ISBN 978-3-030-18440-7.S2CID 243052987 。
- 奥基夫,罗杰;佩隆,卡米尔;穆萨耶夫,托菲格;吉安卢卡·法拉利 (2016)。保护文化财产:军事手册(PDF)。意大利圣雷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标准书号 978-92-3-100184-0。原件(PDF)存档于 2020 年 1 月 8 日。检索日期:2020 年5 月 22 日。
外部链接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门户网站——官方网站(英文和法文)
- 世界遗产名录 – 所有列入名录的遗产的官方可搜索清单
- 世界遗产名录的 KML 文件 – Google Earth和NASA Worldwind的官方KML版本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状况信息系统——可搜索的在线工具,包含 3,400 多份世界遗产报告
- 世界遗产森林计划官方概述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 1972 年官方公约 七种语言文本
- Law-Ref.org 上的《1972 年公约》——完整索引并与其他文件交叉链接
- 受保护的星球 – 查看世界保护区数据库中的所有世界自然遗产
- 世界遗产 – 史密森尼海洋门户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和通信技术教席致力于发展和促进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旅游业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在Google 艺术与文化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