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瑞典铁矿石工业

瑞典铁矿石是二战欧洲战场上重要的经济和军事因素,因为瑞典是纳粹德国铁矿石的主要供应国。 1933-43 年纳粹德国铁矿石采购来源的平均百分比为:瑞典:43.0 国内产量(德国):28.2 法国:12.9。[1]据德国海军上将称,在德国军队中,海军最依赖瑞典钢铁,因为这是德国战争努力的绝对必需品。[2]也有人认为瑞典的出口有助于延长战争。[3]

盟军轴心国渴望控制瑞典最北部的采矿区,该区环绕着采矿城镇耶利瓦勒基律纳。在大西洋战役期间,盟军的海上封锁切断了德国的其他铁矿供应,这一问题变得更加重要英法计划冬季战争中支持芬兰,随后德国威悉演习行动中占领丹麦挪威,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阻止各自敌人获得战时钢铁生产所必需的铁矿的动机。[4]

任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特别关注瑞典向德国出口铁矿石,并敦促英国政府采取军事行动终止这项贸易。从战争开始,丘吉尔就试图说服他的内阁同僚派遣一支英国舰队进入波罗的海,阻止瑞典铁矿从瑞典的两个出口港口吕勒奥奥克瑟勒松德运往德国。这项计划被称为凯瑟琳计划,由海军上将 威廉·博伊尔策划。然而,其他事件掩盖了这次入侵,计划被取消。[5]后来,当波罗的海的港口结冰,德国人开始从挪威的纳尔维克港运出铁矿石时,丘吉尔敦促皇家海军在挪威西海岸布雷,以防止德国人进入中立领海逃避盟军的违禁品管制措施。

背景

铁矿石在基律纳马尔姆贝里盖特开采,并通过铁路运往吕勒奥纳尔维克港口
(1920-1940 年边界。)

1939 年 9 月 3 日,战争爆发,拥有强大海军力量的英国和法国迅速重复了德国在二战期间实施的海上封锁,并取得了巨大成效。德国自然资源有限,依赖大量进口各种商品和原材料,包括铁矿石,而稳定的铁矿石供应对于生产钢铁以维持其战争努力和整体经济至关重要。[6]

战前对德国的铁矿石供应
来源
(百万吨)
德国 10
瑞典 9
其他 3
全部的 22

战前一年,德国从各种渠道获得了 2200 万吨铁矿石。尽管德国每年能够生产约 1000 万吨铁矿石,但这些铁矿石品质较低,需要与来自其他国家(如瑞典)的高品位铁矿石混合。瑞典每年向德国供应 900 万吨铁矿石,其中 700 万吨来自拉普兰的基律纳和耶利瓦勒,200 万吨来自斯德哥尔摩西北部的瑞典中部矿区。

随着战争的宣告和封锁的开始,德国失去了许多外国补给来源,尽管它每年仍能从中立国挪威和卢森堡获得 300 万吨铁矿石,但摩洛哥西班牙的补给却被德国失去了,因此来自中立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剩余补给变得至关重要。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上将宣称,“如果海军无法从瑞典获得铁矿石供应,那么发动战争将完全不可能。”

英国本身也进口大量铁矿石,因此它完全了解瑞典向德国的出口情况,并通过其违禁品控制系统定期拦截所有国家的船只,以确保它们不会向德国运送重要物资。为了对抗盟军的封锁,德国开始实施无限制潜艇战系统,盟军和中立国船只可以在没有警告的情况下遭到袭击。结果,在战争的头九个月里,大量中立国船只被德国人击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引证]

虽然盟军热衷于保持道德制高点,并抓住一切机会强调他们的做法与敌人的做法在影响上的差异,但他们也意识到许多中立国水手(包括瑞典水手)依靠与纳粹德国的贸易维持生计,因此在战争开始阶段,他们小心谨慎,不要对非战斗船只采取过于严格的措施,因为他们担心封锁会疏远中立国,使其加入德国一边的战争。

铁矿石航线

铁矿石从瑞典运往德国主要有两条路线。

东线

每年从 5 月到 11 月,北部地区的矿石从吕勒奥港顺着波斯尼亚海湾运往德国北波罗的海港口吕贝克斯维内明德斯德丁。除这几个月外,波斯尼亚海湾会结冰,严重限制供应,尽管斯德哥尔摩南部的奥克瑟勒松德有一个替代港口可以运输来自贝尔格斯拉根矿场的铁矿石,但该港口无法满足德国的全部需求,每年 1 月到 3 月都会结冰。吕勒奥仍然不在英国皇家海军巡逻范围之内,但据估计,当吕勒奥和波罗的海港口奥克瑟勒松德和耶夫勒开放时,只能供应约 800 万吨,不到战前进口量的一半。

这意味着,在战争初期的冬季,由于冰层太厚,德国别无选择,只能通过铁路将大部分矿石运输到纳尔维克车站,然后再通过船沿着挪威曲折的西海岸运到德国,这条路线比温暖的月份要迂回得多。[6] [7]

西线

位于北极圈上方的纳尔维克港全年开放,用于铁矿石运输。但挪威风暴肆虐的大西洋海岸也为德国继续运输铁矿石和打破盟军封锁提供了另一个极其有用的地质特征。

紧邻挪威西海岸的海岸是Skjaergaard (Skjærgård),这是一条连续的链状海岸线,由大约 50,000 个冰川形成的礁石(小型无人居住的岛屿)、海蚀柱和岩石组成,与海岸平行。这条部分隐藏的海上航道(丘吉尔称之为挪威走廊)位于这片岩石边缘和沿海大陆块之间。在这条受保护的航道内,可以航行整个 1,600 公里长的挪威海岸,从北角到斯塔万格。这种海岸线有时被称为 Leads(挪威航海术语 Ledene(航道)的粗略英文翻译),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很常见 - Skjaergaard 也存在于瑞典和芬兰的波罗的海沿岸以及格陵兰岛外海。

德国人充分利用了挪威走廊,避开了警惕的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的注意。1939-1940 年冬天,一队队德国人专门建造的铁矿石船从纳尔维克向南长途航行,有时在挪威中立领海三英里范围内航行有时在路途危险或海面波涛汹涌时就驶出领海。在最南端,铁矿石船长们必须做出选择:

  1. 沿着斯凯尔加德海峡绕过挪威和瑞典海岸,穿过卡特加特海峡,最后到达德国北部和波罗的海的吕贝克和斯德丁港口。这条路线更安全,因为它让他们更接近德国海军巡逻队和德国空军空中掩护的保护,但需要通过负担过重的德国铁路系统将体积庞大、重量很重的铁矿石长途跋涉运往工业中心。
  2. 离开安全的斯凯尔加德,向南穿过斯卡格拉克海峡(丹麦日德兰半岛北部的海上通道),然后沿着丹麦西海岸快速前往汉堡和不来梅。这是首选路线,因为它允许矿石沿着高效的内陆水道直接运往鲁尔和莱茵兰的工业中心地带,在那里进行加工。这条路线危险得多,船只和货物都任由盟军潜艇和违禁品管制巡逻驱逐舰摆布。许多德国船只在这一地区沉没。

英国试图破坏贸易

从战争一开始,温斯顿·丘吉尔就花费了大量精力试图说服英国政府的同僚采取行动阻止铁矿石贩运。1939 年 12 月 16 日,他向内阁发出了一份备忘录:

必须明白,瑞典铁矿石的充足供应对德国至关重要……有效阻止挪威向德国供应矿石是战争的主要进攻行动。在未来的几个月里,我们没有其他措施可以如此好地减少战争的浪费和破坏,或者也许可以防止主力部队交战时的大屠杀。吕勒奥(波罗的海)的矿石已经被冬季冰层阻挡,如果苏联破冰船试图破冰,它一定不会破冰。纳尔维克的矿石必须通过在挪威领海的两三个合适的海岸地点相继埋设一系列小型雷区来阻止,这将迫使向德国运送矿石的船只离开领海,驶向公海,如果是德国船只,它们将被当作战利品扣押,如果是中立船只,它们将被置于我们的违禁品控制之下。

尽管 1939 年底,丘吉尔的许多内阁同僚都同意有必要采取行动来阻断铁矿石运输,但他们决定不使用水雷。当时,英国租用整个挪威商船队的谈判正处于微妙阶段,英国外交部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论据,反对侵犯挪威的中立。1915 年,英国政府向挪威政府道歉,因为英国军舰在三海里海域范围内扣押了一艘德国轮船,侵犯了挪威领海。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英国、美国和法国曾劝说挪威人允许在 Skjaergaard 号上布雷,以防止德国舰船和潜艇利用其领海绕过北海大雷坝,这是盟军早期封锁战略的一部分,在苏格兰到挪威之间布设了一个巨大的雷区。[7] [需要核实]

1940 年 2 月,英国、挪威和德国政府在阿尔特马克事件后因外国入侵挪威领海而爆发了另一场外交争端。1940 年 2 月 14 日,一艘载有英国战俘的德国油轮阿尔特马克号试图经由挪威走廊的掩护返回国内,被英国飞机发现,并被丘吉尔亲自下令的英国驱逐舰舰队追捕。2 月 16 日至 17 日晚上,一支来自驱逐舰哥萨克号的英国登船队从阿尔特马克号上解救了 299 名英国海军战俘,当时这些战俘正在约辛峡湾寻求庇护。[7] [8]

1940 年 3 月 21 日晚上,英国潜艇乌尔苏拉(该号于前一年 12 月黑尔戈兰湾击沉了德国巡洋舰莱比锡号)拦截了从纳尔维克出发的德国铁矿石船海德海姆号,并在距丹麦海岸八英里处将其击沉,不过船员全部获救。当时,这被视为英国终于采取措施结束铁矿石贸易的早期迹象,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其他几艘德国船只在波罗的海入口处被击沉。在收到强大的英国驱逐舰和潜艇部队驻扎在斯卡格拉克海峡的报告后,柏林命令所有沿铁矿石航线的船只立即进港。[7] [需要核实]

到现在,所有有关方面都清楚,这场假战争即将结束。德国在本国水域布设致命的新型磁性水雷,令他们感到愤怒,而且人们普遍担心德国无法克服封锁带来的最坏影响,最高战争委员会于 1940 年 3 月 28 日在伦敦召开会议,讨论加强经济战战略。[7] [需要验证]

最后,战时内阁于 4 月 3 日批准在 Skjaergaard 布雷。1940 年 4 月 8 日星期一上午,英国向挪威当局通报了其意图,并实施了威尔弗雷德行动。然而,到行动实施时,德国入侵挪威的准备工作已经顺利进行,因此实际上只布设了一个雷区,位于直接通往纳尔维克的韦斯特峡湾口。[7] [需要验证]

入侵挪威后

尽管许多盟军和中立国都警告挪威人入侵迫在眉睫,但挪威人却措手不及,[7] [需核实]。1940 年 4 月 9 日,德国人开始在挪威的主要定居点斯塔万格、奥斯陆、特隆赫姆、卑尔根和纳尔维克登陆。英国和法国试图协助挪威人,于 4 月 14 日在纳尔维克登陆了大批部队,并在海岸外进行了激烈的海战。4 月 18 日至 23 日,盟军进行了进一步的登陆(纳尔维克战役),但德军已占据了太稳固的立足点,挪威政府于 1940 年 6 月 9 日投降。铁路穿过重要的诺达尔桥,这座桥被设计成在战争爆发时被炸毁。 4 月 14 日曾有人试图炸毁这座桥,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炸药,损失并不大,这座桥很快就被修复,并在整个战争期间用于运输矿石。[7] [需要验证]

1939 年和 1940 年,基律纳矿的铁矿石产量急剧下降。纳尔维克战役以及随后港口大部分被毁以及停泊在那里的货船沉没是导致这一下降的原因之一。[9]此外,由于英国已宣布铁矿石为违禁品,离开纳尔维克的货船可能会被盟军击沉[9]从 1937 年到 1940 年,基律纳矿的铁矿石产量从 700 万吨下降到 300 万吨。[9]

德军完全占领挪威后不久,就开始向瑞典施压,要求瑞典允许手无寸铁的德国军队在休假期间乘坐瑞典铁路系统往返挪威。1940 年 7 月 8 日,双方此项交通达成协议。 [10]

铁矿石供应继续运往德国,通常是在瑞典海军的保护下通过波罗的海,有时也使用瑞典运输船。[7] [需要核实]德国入侵俄罗斯后,苏联潜艇试图击沉波罗的海的铁矿石船只,于 1944 年 11 月 24 日击沉瑞典客轮汉莎号,造成 84 人死亡,其中包括儿童。[需要引文] [11] 1944 年,通过吕勒奥港向德国运输矿石结束。 [9]

由于战争期间铁矿石产量下降,为了避免大规模解雇,LKAB 的工人们一直忙于开采废石,有些工人们还被允许提前退休并领取养老金。 [9]

瑞典的立场

瑞典在整个战争期间都保持中立。据战争期间的外交国务秘书埃里克·博赫曼 (Erik Boheman)所说,主要原因是运气和战争的发展,加上瑞典人民抵抗入侵的精神,也许还有一些外交技巧。[12]

瑞典还寻求与西方民主国家保持传统联系。盟军 对欧洲的封锁和德国对波罗的海的反封锁使西方国家几乎无法向瑞典提供石油等最低限度的商品,但尽管盟军同情瑞典的立场,美国和英国政府普遍认为瑞典与纳粹政权的合作太过分了。[13]

盟军指出,如果没有瑞典铁矿石,德国的战争努力将陷入停滞,因为瑞典不仅铁矿石数量庞大,而且质量极高,使德国钢铁生产效率极高。美国军方还对瑞典护航德国船只、允许使用自己的船只运输铁矿石以及未能阻止德国士兵和战争物资过境感到震惊。[7] [需要核实]

在美国加入对轴心国军队的封锁并协助英国在 1942 年初实施的经济战争措施后,德国试图阻止瑞典的铁矿石贸易,并减少瑞典对德国的实际援助,尽管这些尝试最初并未减少德国的战争努力。[7] [需要验证]

后来盟军对瑞典施加压力

1943 年下半年和 1944 年初,美国试图通过对德国滚珠轴承生产进行集中且代价高昂的轰炸,同时进行贸易谈判(包括排他性采购安排),以削弱德国继续战争的能力,旨在切断瑞典滚珠轴承对德国的供应。尽管遭到轰炸,德国的工业反制措施和临时措施避免了任何严重后果,而 1943 年 9 月盟军与瑞典达成的停止滚珠轴承出口的协议忽视了对制造滚珠轴承所用的高质量钢材出口实施限制。这使得瑞典能够继续向德国提供滚珠轴承钢,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瑞典成品滚珠轴承出口的下降。

1943 年冬夏,德国在阿莱曼、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相继失败,东线战局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苏联在 1943 年 10 月的莫斯科外交部长会议上率先建议瑞典在战争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例如允许盟军在其领土上建立空军基地。尽管盟军决定不要求瑞典对德宣战,但丘吉尔认为,如果瑞典(以及向德国提供铬铁矿的土耳其加入盟军一方,在更多战线上对抗希特勒,战争可能会提前结束。

尽管瑞典没有参战,但他们后来同意取消德国军事物资和部队过境瑞典,进一步减少铁矿石出口,停止瑞典海军对波罗的海德国船只的护航,并减少滚珠轴承出口。作为交换,英国和美国同意放松封锁,允许瑞典进口某些重要商品,包括橡胶和石油。持续的外交压力加上德国军事地位的恶化逐渐说服瑞典减少并最终在 1944 年 11 月结束与德国的贸易。

战后复苏

1946 年秋,随着一批铁矿石运往英国,瑞典北部的铁矿开采开始复苏。[9]同年, LKAB 与伯利恒钢铁公司签订合同,进一步保证了铁矿石的生产。 [9]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年矿石产量与 20 世纪 30 年代最好的年份相同。[9]

参见

参考

  1. ^ Karlbom, Rolf (1965 年 1 月)。“1933-1944 年瑞典对德国的铁矿石出口”。《斯堪的纳维亚经济史评论》。13 ( 1  ) : 65–93。doi 10.1080 /03585522.1965.10414365。ISSN 0358-5522
  2. ^ Hansen, Kenneth P. (2005)。“德国海军战略中的冲突”。海军战争学院评论。58 (4): 81–108。JSTOR 26396677  。
  3. ^ 瑞奇·纽曼(2009 年 8 月 25 日)。 “Krigsåren 下的 Ny bild av Sverige”。Svenska Dagbladet(瑞典语)。ISSN  1101-2412 。检索日期:2022 年4 月 19 日
  4. ^ Christian Leitz (200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纳粹德国和中立欧洲》。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第 64 页及后续页。ISBN 9780719050688
  5. ^ 《暮光之战》。温斯顿·丘吉尔 1948 年出版[ ISBN 缺失] [需要页面]
  6. ^ ab Shirer, William L. (1960)。《第三帝国的崛起与衰落:纳粹德国史》。纽约: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第 674 页。
  7. ^ abcdefghijk 第三帝国的兴衰。威廉·L·夏勒 (William L. Shirer)。 1959 [ ISBN 缺失] [需要页码]
  8. ^ Shirer, William L. (1960)。《第三帝国的兴衰》。纽约:西蒙舒斯特出版社。第 679 页。
  9. ^ abcdefgh Hansson,斯塔凡(2015)。马尔门土地:Gruvnäringen i Norrbotten 低于 400 år(瑞典语)。吕勒奥:托内达利卡。 p。 256.国际标准书号 978-91-972358-9-1
  10. ^ 贝尔,道格拉斯 (1966)。“纳粹外交的一个片段:1940 年 7 月 8 日德国-瑞典过境协议” (PDF)俄克拉荷马州社会科学院院刊。47 :318–324。2010年 6 月 22 日从原件(PDF)存档。20171 月 27 日检索– 通过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数字图书馆。
  11. ^ 苏联潜艇 L-21 击沉汉莎航空号
  12. ^ 埃里克·博希曼 (1964)。 På vakt。 Kabinettssekreterare 由 andra världskriget(瑞典语)领导。斯德哥尔摩:诺斯特。塞利布 714227 2012 年10 月 10 日检索
  13. ^ 美国国务院关于大屠杀资产和战时乌塔沙财政部命运的报告。1998 年

进一步阅读

  • 弗里茨·马丁 (1974)。德国钢铁和瑞典铁矿石 1939–1945。经济史机构和哥德堡大学的 Meddelanden,0072-5080; 29根据yttre tryck,99-0136266-0。哥德堡。国际标准书号 91-85196-03-7.证书编号 7746295。{{cite book}}:CS1 维护:位置缺少发布者(链接
取自“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wedish_iron-ore_industry_during_World_War_II&oldid=1249447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