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兰治公国
奥兰治公国 奥兰治亲王 (法国) | |||||||||
---|---|---|---|---|---|---|---|---|---|
1163–1713 | |||||||||
![]() 奥兰治公国地图(南部在上方) | |||||||||
地位 | 神圣罗马帝国的附庸国 | ||||||||
首都 | 橙子 | ||||||||
政府 | 封建君主制 | ||||||||
奥兰治亲王 | |||||||||
• 1171–1185 | 贝特朗一世 (博克斯) (第一任) | ||||||||
• 1650 年至 1702 年 | 奥兰治和英格兰国王威廉三世(最后) | ||||||||
历史 | |||||||||
• 授予公国地位 | 1163 | ||||||||
• 根据《乌得勒支条约》割让给法国 | 1713 | ||||||||
区域 | |||||||||
• 全部的 | 108 平方英里(280平方公里) | ||||||||
|
奥朗日公国(法语: Principauté d'Orange)于 1163 年至 1713 年期间是位于今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一个封建国家,位于罗纳河东岸,阿维尼翁市北部,周围是独立的教皇国韦奈桑伯爵。
1163 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腓特烈一世将勃艮第 的奥兰治伯国(包括奥兰治市及其周围的土地)升格为帝国内的一个主权公国。1544 年,沉默者威廉从其堂兄手中继承了奥兰治亲王的头衔,此后,该公国成为奥兰治-拿骚家族分散的领地的一部分,直到 1713 年根据乌得勒支条约最终割让给法国。虽然拿骚家族永远失去了这片封地,但它以现存的荷兰王室的名字命名。公国的面积约为 12 英里(19 公里)长、9 英里(14 公里)宽,或 108 平方英里(280 平方公里)。[1]
历史
巴克斯伯爵
加洛林王朝的奥兰治伯爵起源于 8 世纪,封地传给了博克斯领主家族。1033 年勃艮第王国解体后,奥兰治的博克斯伯爵完全独立。1163年,奥兰治升格为公国,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封地。
奥兰治大学
1365年,查理四世在阿尔勒举行加冕仪式时,创建了奥兰治大学。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d/Oranje1547.png)
1431 年,普罗旺斯伯爵免除了奥兰治统治者(博奥兰治的玛丽和勃艮第的让·德·沙隆)的税收,以换取用于赎金的流动资产。奥兰治镇和公国是多菲内省和行政区的一部分。
奥兰治-拿骚王朝
1544 年,在荷兰拥有大量地产的拿骚伯爵威廉·沉默者继承了公国。当时年仅 11 岁的威廉是雷内·德·沙隆的表兄,雷内于 1544 年在法英战争期间在圣迪济耶被枪杀而死,没有子嗣。后来,雷内将自己的全部财产都留给了这位非常年轻的亲戚。这些头衔和地产中包括奥兰治公国。雷内的母亲克劳迪娅在将公国头衔传给年轻的威廉之前就拥有该头衔,因为菲利贝尔·德·沙隆是她的兄弟。
威廉继承公国后,公国被并入奥兰治家族的领地。这使公国在宗教战争中站在了新教一边,城镇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1568 年,八十年战争爆发,威廉以荷兰总督的身份领导荷兰脱离西班牙独立。1584年,沉默者威廉在代尔夫特被暗杀。他的儿子莫里斯·拿骚(莫里斯的哥哥于 1618 年去世后成为奥兰治亲王)在约翰·范·奥尔登巴内维尔特的帮助下巩固了荷兰共和国的独立。
作为法国境内的一块独立飞地,奥兰治成为新教徒的热门目的地和胡格诺派据点。奥兰治的威廉三世以英格兰国王威廉三世的身份统治英格兰,是统治该公国的最后一位奥兰治亲王。
法国吞并
1672 年法荷战争期间,路易十四率领弗朗索瓦·阿德马尔·德·蒙泰伊·格里尼昂伯爵攻占了奥兰治公国,1682 年 8 月又再次攻占该公国,但威廉并未放弃统治权。1702 年,威廉三世无子而死,公国权利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和拿骚-迪茨的约翰·威廉·弗里索之间的争议问题,他们都声称自己是“奥兰治亲王”。同样在 1702 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将奥兰治公国封给沙隆王朝的亲戚孔蒂亲王弗朗索瓦·路易,这样一来,奥兰治公国的头衔就有了三位觊觎者。
最后,在 1713 年的《乌得勒支条约》中,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将公国割让给法国(没有放弃王子头衔),神圣罗马帝国作为宗主国同意了这一割让,但另一位公国觊觎者拿骚-迪茨的约翰·威廉·弗里索并不同意。直到 1732 年的瓜分条约中,约翰·威廉·弗里索的继任者奥兰治亲王威廉四世才放弃了对该领土的所有主权要求,但他(像腓特烈一世一样)也没有放弃对王子头衔的觊觎。在同一条约中,两位觊觎者达成协议,规定两院都可以使用该头衔。[2]
1713年,奥朗日正式割让给法国后,成为多菲内省的一部分。
1789 年法国大革命后,奥朗日于 1790 年被并入法国德龙省,随后并入罗讷河口省,最后并入沃克吕兹省。
1814 年,拿破仑战败后,荷兰共和国并未复兴,而是被奥兰治-拿骚王朝的国王所取代,成立了联合尼德兰王国。1815 年,维也纳会议为照顾法国人的敏感,规定荷兰王国将由奥兰治-拿骚王朝统治——“Oranje”,而不是此前习惯的“Orange”。然而,英语中仍使用奥兰治-拿骚一词。[3]
如今,荷兰王储阿玛莉亚的头衔是“奥兰治公主”,官方名称是Prinses van Oranje。
组成部分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6/La_Pricipauté_D'Orange_&c..jpg/440px-La_Pricipauté_D'Orange_&c..jpg)
公国领土面积为 180 平方公里(70 平方英里),长 19 公里(12 英里),宽 15 公里(10 英里)。公国的领土位于罗纳河东岸,东向西延伸至蒙米拉伊的丹特勒斯。公国还包括多菲内的几块飞地。
该公国由以下城镇组成:
- Bouchet(仅限13至14世纪);[5]
- Causans(如今是 Jonquières 的一部分[6]);
- Châteauneuf-de-Redortier(今叙泽特省的一部分[7]);
- 孔多塞(Condorcet)(多菲内飞地);[8]
- 库尔泰宗;[9]
- 德尔布(Derboux)(现为蒙德拉贡的一部分[10]);
- 吉恭达斯;[11]
- 容基耶尔;[12]
- Montbrison [13] [8](位于 Dauphiné 的飞地,与 Comtat Venaissin 接壤);
- 蒙米赖;
- 蒙特利尔莱索尔斯;[13]
- 蒙塞居尔[8]直到其重新归属 普罗旺斯的格里尼昂伯国;
- 橙色; [14]
- 圣布莱斯 [14]的属地(由一座城堡遗址和一座罗马时代的教堂组成);
- 叙兹拉鲁斯;[13]
- 苏泽特;[15]
- Saint-André-de-Ramières 吉贡达的一部分); (今日
- 图莱特[13],从12世纪到16世纪,后来被并入多菲内省;
- 维尔布瓦莱潘[13](多菲内的飞地),1256 年,奥兰治亲王纪尧姆·德·博克斯勋爵在此向普罗旺斯总管进贡;
- 维奥莱斯。[16]
辩护
地理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6/Colline-Saint-Eutrope-Est.jpg/440px-Colline-Saint-Eutrope-Est.jpg)
公国的首都是奥朗日城堡、要塞和城镇。城堡和要塞坐落在圣特奥特罗普山的一块岩石上,城镇就在下面。悬崖提供的天然防御使王子们能够控制通往奥朗日和周围乡村的所有通道,包括罗纳河上下通道和地中海通道。这也使这座堡垒不受当时 技术的影响,直到 1672 年路易十四率军攻占它。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8/Chateau_and_city_of_Orange_17th_century.jpg/440px-Chateau_and_city_of_Orange_17th_century.jpg)
- « Du sommet de la colline, s'elevant à une centaine de mètres au-dessus de la plaine, etdominal la Ville d'Orange, la vue embrasse l'admirable paysage du Comtat jusqu'au-delà d'Avignon, et des旺图山塞文山脉。
- Enfin ses flancs plantés d'arbres forment un décor grandiose aux impousants romains, constituant dans leur ensemble un site don't la Protection and laservation s'imposent au Premier Chef. [17] »
城堡
12 世纪,尼斯伯爵雷姆博的女儿蒂布尔格·德奥朗日 重建了该镇的罗马城墙,并修复了古老的“奥拉西斯城堡”。14 世纪,莱博奥朗日的王子们加固了城堡的城堡主楼和城墙,以抵御当时正在摧毁普罗旺斯的“大军”的袭击。该镇的人口集中在堡垒周围,面积比古罗马城镇小得多。让·德·夏隆亲王在世纪末为地牢增加了三个侧翼,使其呈方形。
王子城堡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f/ORANGE_-_Military_Map.jpg/440px-ORANGE_-_Military_Map.jpg)
到了 17 世纪,城堡因法国宗教战争而遭到破坏。许多重要的防御工事都需要彻底重建。奥兰治的现任王子、著名的拿骚将军莫里斯执行了建筑师塞沃勒的计划,建造了一座堡垒,其中融入了他在荷兰战争中开创的现代防御科学。堡垒由三部分组成:14 世纪的城堡、幕墙和“Vignasse”,比萨的约瑟夫说,这是一个广场,可容纳 10,000 名士兵。整个建筑群和城市都被护城河和堡垒堡垒墙包围,以防御类似于荷兰城镇防御工事的炮火。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c/Vestige_de_l'ancien_château_de_Maurice_de_Nassau.jpg/440px-Vestige_de_l'ancien_château_de_Maurice_de_Nassau.jpg)
城堡竣工时由 11 个堡垒组成,堡垒之间通过幕墙和壕沟连接。城堡的城墙非常厚,覆盖了整个山丘。城堡防御严密,驻军众多。1672 年,为了报复年轻的奥兰治亲王兼荷兰“执政”威廉三世捍卫国家和新教的利益,路易十四指示格里尼昂伯爵围攻城堡并将其摧毁。火药被用来摧毁巨大的城墙,如今人们可以在山上看到一些城墙的遗迹。1991 年,对城堡的建筑和军事特征进行了挖掘研究。[18]
参见
参考
- ^ 乔治·里普利和查尔斯·A·达纳 (1873 年)。《新美国百科全书》。全 16 卷。有关奥兰治公国的文章:D. Appleton And Company。
- ^ “普鲁士与奥兰治-拿骚条约,柏林,1732 年” 。Heraldica.org(法语)。2015 年6 月 16 日检索。
- ^ Couvée,DH; G.皮克马特 (1963)。1813-15,ons koninkrijk geboren。 Alphen aan den Rijn:N. Samsom nv。第 119–139 页。
- ^ 乔治·里普利;查尔斯·A·达纳 (1873 年)。《新美国百科全书》。全 16 卷。有关奥兰治公国的文章:D. Appleton And Company。
- ^ 让 ·帕尼奥尔 (1979)。Valréas et "l'enclave des papes" tome 1(法文)。奥伯纳斯:林哈特。 p。 297.
- ^ Des Villages de Cassini aux communes d'aujourd'hui:公社数据表 Causans,EHESS (法语)。
- ^ Des Villages de Cassini aux communes d'aujourd'hui:公社数据表 Châteauneuf-de-Redortier,EHESS (法语)。
- ^ abc 查尔斯-洛朗·萨尔奇 (1979)。Dictionnaire des châteaux et des fortifications du Moyen-âge en France(法语)。斯特拉斯堡:PUBLITOTAL。 p。 1287.国际书号 2-86535-070-3。
- ^ Des Villages de Cassini aux communes d'aujourd'hui:公社数据表 Courthézon,EHESS (法语)。
- ^ Des Villages de Cassini aux communes d'aujourd'hui:公社数据表 Derboux,EHESS (法语)。
- ^ Des Villages de Cassini aux communes d'aujourd'hui:公社数据表 Gigondas,EHESS (法语)。
- ^ Des Villages de Cassini aux communes d'aujourd'hui:公社数据表 Jonquières,EHESS (法语)。
- ^ abcde 米歇尔·德拉托雷 (1992)。德龙省:le Guide complet de ses 371 comunes(法语)。 DESLOGIS-LACOSTE。 p。苏兹拉鲁斯。国际标准书号 2-7399-5026-8。
- ^ ab Des Villages de Cassini aux communes d'aujourd'hui:公社数据表 Orange,EHESS (法语)。
- ^ Des Villages de Cassini aux communes d'aujourd'hui:公社数据表 Suzette,EHESS (法语)。
- ^ Des Villages de Cassini aux communes d'aujourd'hui:公社数据表 Violès,EHESS (法语)。
- ^ Extrait du rapport de la Commission superérieure des site, mars 1933 (dossier Ministère).
- ^ 奥兰治艺术之城历史指南
44°08′N 4°49′E / 44.14°N 4.81°E / 44.14; 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