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王国
普鲁士王国 Königreich Preußen (德语) | |||||||||||||||||||||||||||||||||||||||||||||||||||||||||
---|---|---|---|---|---|---|---|---|---|---|---|---|---|---|---|---|---|---|---|---|---|---|---|---|---|---|---|---|---|---|---|---|---|---|---|---|---|---|---|---|---|---|---|---|---|---|---|---|---|---|---|---|---|---|---|---|---|
1701–1918 | |||||||||||||||||||||||||||||||||||||||||||||||||||||||||
国歌: 多特蒙德 “普鲁士” (1820–1830) 普鲁士之歌 《普鲁士之歌》 (1830–1840) 皇家国歌: “ Heil dir im Siegerkranz ” “在胜利者王冠上向你致敬” (1795-1918) | |||||||||||||||||||||||||||||||||||||||||||||||||||||||||
地位 | 王国[注1] | ||||||||||||||||||||||||||||||||||||||||||||||||||||||||
首都 | |||||||||||||||||||||||||||||||||||||||||||||||||||||||||
通用语言 | 官方语言: 德语 新拉丁语(直至 1806 年) 波兰语(仅在波森大公国,1815–1848 年) | ||||||||||||||||||||||||||||||||||||||||||||||||||||||||
宗教 | 州内多数派: 新教[1](路德宗和加尔文宗;1817 年后普鲁士联合教派(国教)) 部分地区多数派: 天主教[注 2] 其他少数派: | ||||||||||||||||||||||||||||||||||||||||||||||||||||||||
别名 | 普鲁士 | ||||||||||||||||||||||||||||||||||||||||||||||||||||||||
政府 | |||||||||||||||||||||||||||||||||||||||||||||||||||||||||
国王 | |||||||||||||||||||||||||||||||||||||||||||||||||||||||||
• 1701–1713 年(第一次) | 腓特烈一世 | ||||||||||||||||||||||||||||||||||||||||||||||||||||||||
• 1888–1918 年(最后) | 威廉二世 | ||||||||||||||||||||||||||||||||||||||||||||||||||||||||
部长兼总统 | |||||||||||||||||||||||||||||||||||||||||||||||||||||||||
• 1848 年(第一次) | AH冯阿尼姆-博伊岑堡 | ||||||||||||||||||||||||||||||||||||||||||||||||||||||||
• 1918 年(最后) | 马克斯·冯·巴登 | ||||||||||||||||||||||||||||||||||||||||||||||||||||||||
立法机关 | 州议会 | ||||||||||||||||||||||||||||||||||||||||||||||||||||||||
• 上议院 | 赫伦豪斯 | ||||||||||||||||||||||||||||||||||||||||||||||||||||||||
• 众议院 | 行政管理机关 | ||||||||||||||||||||||||||||||||||||||||||||||||||||||||
历史时代 | |||||||||||||||||||||||||||||||||||||||||||||||||||||||||
1701 年 1 月 18 日 | |||||||||||||||||||||||||||||||||||||||||||||||||||||||||
1806 年 8 月 6 日 | |||||||||||||||||||||||||||||||||||||||||||||||||||||||||
•德意志邦联的成立 | 1815 年 6 月 8 日 | ||||||||||||||||||||||||||||||||||||||||||||||||||||||||
• 通过宪法 | 1848 年 12 月 5 日 | ||||||||||||||||||||||||||||||||||||||||||||||||||||||||
• 北德意志联邦条约 | 1866 年 8 月 18 日 | ||||||||||||||||||||||||||||||||||||||||||||||||||||||||
1871 年 1 月 18 日 | |||||||||||||||||||||||||||||||||||||||||||||||||||||||||
• 普鲁士自由邦宣告成立 | 1918 年 11 月 9 日 | ||||||||||||||||||||||||||||||||||||||||||||||||||||||||
1918 年 11 月 28 日 | |||||||||||||||||||||||||||||||||||||||||||||||||||||||||
区域 | |||||||||||||||||||||||||||||||||||||||||||||||||||||||||
1871年[3] | 348,779 平方公里( 134,664 平方英里) | ||||||||||||||||||||||||||||||||||||||||||||||||||||||||
人口 | |||||||||||||||||||||||||||||||||||||||||||||||||||||||||
• 1756 年[2] | 4,500,000 | ||||||||||||||||||||||||||||||||||||||||||||||||||||||||
• 1816年[3] | 10,349,031 | ||||||||||||||||||||||||||||||||||||||||||||||||||||||||
• 1871年[3] | 24,689,000 | ||||||||||||||||||||||||||||||||||||||||||||||||||||||||
• 1910年[4] | 40,169,219 | ||||||||||||||||||||||||||||||||||||||||||||||||||||||||
货币 | |||||||||||||||||||||||||||||||||||||||||||||||||||||||||
| |||||||||||||||||||||||||||||||||||||||||||||||||||||||||
今天部分 | 德国 波兰 俄罗斯 | ||||||||||||||||||||||||||||||||||||||||||||||||||||||||
|
勃兰登堡和普鲁士的历史 |
---|
![]() ![]() |
展示 |
德国历史 |
---|
![]() |
普鲁士王国[ a](德语:Königreich Preußen,发音为 [ˈkøːnɪkʁaɪç ˈpʁɔʏsn̩] )在 1701 年至 1918 年间普鲁士国。[5]1866 年德国统一的推动力量德意志帝国直到1918 年德意志帝国解体。[5]虽然它的名字取自普鲁士地区,但它的总部设在勃兰登堡侯国。它的首都是柏林。[6]
普鲁士国王来自霍亨索伦家族。王国的前身勃兰登堡-普鲁士在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人称“大选帝侯”)的领导下成为一支军事强国。[7] [8] [9] [10]作为一个王国,普鲁士继续崛起,特别是在腓特烈二世“大帝”统治期间。[11]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战争(1756-1763 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奥地利、俄罗斯、法国和瑞典抗衡,确立了普鲁士在德意志各州中的主导地位,并通过强大的普鲁士军队的胜利将该国确立为欧洲大国。[12] [13]普鲁士试图将所有德意志州(瑞士的德意志州除外)统一在其统治之下,而奥地利是否会被纳入这样一个统一的德意志领域成为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拿破仑战争导致德意志邦联成立后,统一德意志各州的问题引发了1848 年至 1849 年的德国革命,各州代表都试图在自己的宪法下统一起来。[5]建立联邦的尝试未能成功,德意志邦联于 1866 年在其两个最强大的成员国之间爆发 普奥战争后解体。
随后,普鲁士推动建立了 1866 年的北德意志邦联,该邦联于 1871 年转变为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并被认为是当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最早的合法前身。[5]普奥战争后,北德意志邦联更多地被视为军事实力联盟,但它的许多法律后来在德意志帝国得到使用。由于拿破仑三世在 1870-1871 年的普法战争中失败,德意志帝国在普鲁士霸权下成功统一了除奥地利和瑞士以外的所有德国州[5]。 这场战争使所有德国州团结起来对抗共同的敌人,随着胜利而来的是势不可挡的民族主义浪潮,改变了一些反对统一者的观点。
随着1918-1919 年德国革命,普鲁士王国转变为普鲁士自由邦。整个普鲁士于 1947 年被废除。
历史
背景与成立
1518年,霍亨索伦家族成为勃兰登堡侯国的统治者。1529年,霍亨索伦家族经过一系列冲突终于获得了波美拉尼亚公国的回归,并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获得了其东部领土。
1618 年,勃兰登堡选帝侯还继承了普鲁士公国,该公国自 1511 年起由霍亨索伦家族的一个年轻分支统治。1525 年,条顿骑士团的最后一位大团长勃兰登堡公爵阿尔布雷希特将其领土世俗化并将其转变为公国。它与勃兰登堡结成个人联盟,被称为“勃兰登堡-普鲁士”。完全的联盟是不可能的,因为勃兰登堡在法律上仍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而普鲁士公国是波兰的封地。条顿骑士团自 1466 年起向波兰宣誓效忠,霍亨索伦家族在普鲁士公国世俗化后继续向波兰宣誓效忠。
在第二次北方战争期间,拉比奥条约和韦劳-布罗姆贝格条约于 1657 年 9 月授予霍亨索伦家族对普鲁士公国的完全主权。
作为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与法国结盟的回报,大选帝侯的儿子腓特烈三世在1700 年 11 月 16 日的王冠条约中被允许将普鲁士升格为王国。腓特烈于 1701 年 1 月 18 日加冕为“普鲁士国王”,即腓特烈一世。从法律上讲,神圣罗马帝国除了波希米亚和意大利之外不能存在任何王国。然而,腓特烈认为,由于普鲁士从未成为帝国的一部分,霍亨索伦家族拥有对它的完全主权,他可以将普鲁士升格为王国。利奥波德一世皇帝渴望在即将到来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获得腓特烈的支持,因此默许了这一提议。
“普鲁士国王”这一称呼是为了承认霍亨索伦家族仅在其前公国中才是合法国王这一法律拟制。在勃兰登堡及其在帝国境内的部分领地,他们在法律上仍然只是皇帝宗主国之下的选帝侯。然而,此时皇帝的权威只是名义上的。帝国各领土的统治者主要以主权国家的统治者的身份行事,只在形式上承认皇帝的宗主权。此外,公国只是普鲁士地区的东部大部分地区;最西边的部分是维斯瓦河以东的皇家普鲁士部分,与普鲁士国王的头衔一起由波兰国王持有。虽然勃兰登堡和普鲁士之间的个人联盟在法律上一直持续到 1806 年帝国灭亡,但从 1701 年开始,勃兰登堡事实上被视为王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霍亨索伦家族名义上仍是帝国领土内的皇帝臣民,因此他们继续使用勃兰登堡选帝侯的头衔,直到帝国解体。直到 1772 年,在第一次瓜分波兰时获得皇家普鲁士后,才采用“普鲁士国王”的头衔。
1701–1721 年:瘟疫与大北方战争
普鲁士王国当时还在从三十年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自然资源贫乏。其领土分散,绵延 1,200 公里(750 英里),从波罗的海东南海岸的普鲁士公国领土一直延伸到勃兰登堡的霍亨索伦心脏地带,以及莱茵兰的克利夫兰、马克和拉芬斯贝格飞地。1708 年,大北方战争爆发瘟疫,东普鲁士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14] 1710 年 8 月,黑死病蔓延至普伦茨劳,但在到达仅 80 公里(50 英里)外的 首都柏林之前就已消退。
大北方战争是普鲁士王国卷入的第一次重大冲突。战争始于 1700 年,由沙皇俄国领导的联盟对抗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北欧强国瑞典帝国。王储腓特烈·威廉于 1705 年试图让普鲁士参与战争,称“普鲁士最好有自己的军队,自己做决定”。[15]然而,他的观点并不被他的父亲接受,直到 1713 年腓特烈·威廉才登上王位。[15]因此,1715 年,由腓特烈·威廉领导的普鲁士出于各种原因加入了联盟,[15]包括遭到来自后方和海上攻击的危险;她对波美拉尼亚的主权要求;以及如果她袖手旁观而瑞典战败,她将不会分得任何领土。[5] [15]普鲁士只参加了一场战役,即吕根岛的斯特雷索战役,因为战争已经在 1709 年的波尔塔瓦战役中基本确定。根据《斯德哥尔摩条约》,普鲁士获得了奥得河以东的全部瑞属波美拉尼亚。然而,瑞典保留了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直到 1815 年。大北方战争不仅标志着瑞典帝国的终结,而且还以衰落的波兰立陶宛联邦为代价,使普鲁士和俄罗斯成为欧洲的新兴强国。[16]
大选帝侯将容克地主贵族纳入了王国的官僚机构和军事机器,让他们从普鲁士军队和义务教育中获得了既得利益。[17] 1717 年,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开始实行普鲁士义务征兵制度。[17]
1740–1762 年:西里西亚战争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d/Preussen-FdG.jpg/440px-Preussen-FdG.jpg)
1740 年,国王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即位。腓特烈借 1537 年签订的条约(被皇帝斐迪南一世否决)之机入侵西里西亚,从而引发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条约规定,在统治西里西亚的皮雅斯特王朝灭亡后,部分西里西亚将归属于勃兰登堡。腓特烈借此入侵西里西亚,从而引发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腓特烈迅速占领西里西亚后,提出如果该省归他所有,他将保护玛丽亚·特蕾莎女王。这一提议遭到拒绝,但奥地利面临着其他几个对手的激烈竞争,最终腓特烈于 1742 年通过《柏林条约》正式获得西里西亚的割让。
令许多人惊讶的是,奥地利成功地重启了战争。1744 年,腓特烈再次入侵,以阻止报复,并声称这次是波希米亚王国。他失败了,但法国对奥地利盟友英国的压力导致了一系列条约和妥协,最终在 1748 年的《亚琛条约》中达到顶峰,该条约恢复了和平,普鲁士占领了西里西亚的大部分地区。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a/Hohenfriedeberg_-_Attack_of_Prussian_Infantry_-_1745.jpg/440px-Hohenfriedeberg_-_Attack_of_Prussian_Infantry_-_1745.jpg)
奥地利因割让西里西亚而蒙羞,努力与法国和俄罗斯结盟(“外交革命”),而普鲁士则加入英国阵营,形成英普同盟。 1756-1757 年,腓特烈在几个月内先发制人地入侵萨克森和波希米亚,引发了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并引发了七年战争。
这场战争对普鲁士军队来说是一场殊死搏斗,而它能够与欧洲大部分地区打成平手的事实证明了腓特烈的军事才能。普鲁士同时面对奥地利、俄罗斯、法国和瑞典,而其唯一重要盟友是汉诺威(以及非大陆的英国),腓特烈设法阻止了普鲁士的大规模入侵,直到 1760 年 10 月俄罗斯军队短暂占领柏林和柯尼斯堡。然而,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直到 1762 年俄罗斯女皇伊丽莎白去世(勃兰登堡王朝的奇迹)。亲普鲁士派彼得三世的即位缓解了东线的压力。瑞典也在大约同一时间退出了战争。
普鲁士在伯克斯多夫战役中击败奥地利军队,并依靠英国在殖民地战场上对法国的持续胜利,终于能够在欧洲大陆上强制推行战前状态。这一结果确立了普鲁士在德国各州的主导地位,并确立了该国作为欧洲大国的地位。腓特烈对普鲁士的险些失败和王国经济遭到破坏感到震惊,在他的统治下,他过着更加和平的生活。
18 世纪普鲁士的其他领土包括东弗里斯兰伯国(1744 年)、拜罗伊特公国(1791 年)和安斯巴赫公国(1791 年),后两个公国都是从霍亨索伦王朝的各个分支购买而来的。
1772 年、1793 年和 1795 年: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瓜分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0/Rzeczpospolita_Rozbiory_3.png/440px-Rzeczpospolita_Rozbiory_3.png)
在普鲁士东部和南部,波兰立陶宛联邦在 18 世纪逐渐衰落。由于担心俄罗斯在波兰事务中影响力日渐增强,以及俄罗斯帝国可能扩张,腓特烈在 1772 年推动了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第一次瓜分波兰,以保持权力平衡。[需要引文]普鲁士王国吞并了波兰皇家普鲁士省的大部分地区,包括瓦尔米亚,腓特烈最终获得了普鲁士国王的头衔;次年,被吞并的皇家普鲁士土地被划分为西普鲁士省;其余大部分地区成为原本独立的涅茨区,涅茨区于 1775 年并入西普鲁士。西普鲁士与之前称为普鲁士公国的领土(现为东普鲁士省)之间的边界也进行了调整,将马林韦尔德划归西普鲁士(成为其首府),将瓦尔米亚(海尔斯堡和布劳恩斯贝格 区)划归东普鲁士。被吞并的领土将东普鲁士与波美拉尼亚省连接起来,统一了王国的东部领土。
1786年,腓特烈去世后,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继续瓜分波兰,并于1793年获得波兰西部的大部分地区;第一次瓜分后仍属于波兰的托伦(托伦)和但泽(格但斯克)被并入西普鲁士,其余部分则成为南普鲁士省。
1787 年,普鲁士入侵荷兰,恢复奥兰治派 的统治,以对抗日益叛乱的爱国者,后者试图推翻奥兰治-拿骚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入侵的直接原因是在Goejanverwellesluis发生的逮捕事件,腓特烈·威廉二世的妹妹普鲁士的威廉明娜,也是奥兰治派执政官威廉五世的妻子,被一群爱国者拦下,并拒绝她前往海牙恢复其丈夫的职位。
1795 年,波兰立陶宛联邦不复存在,东普鲁士南部和东部的一大片地区(包括华沙)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大部分新领土(以及维斯瓦河以北的南普鲁士部分)被划入新东普鲁士省;南普鲁士获得了维斯瓦河、纳雷夫和布格以南的地区,包括华沙;南普鲁士南部的一小块地区成为新西里西亚。随着波兰立陶宛国家的消失,普鲁士现在与哈布斯堡王朝(西加利西亚)和俄罗斯(俄罗斯瓜分)共享其东部边界。
瓜分波兰的原因在于,它们发生在 19 世纪欧洲民族主义兴起之前,大多数欧洲民族,尤其是平民,尚未形成民族自我意识。在波兰,普鲁士王国更多地被看作是统治霍亨索伦家族的民族中立的个人领地,而不是德意志民族国家,任何担忧都主要与宗教信仰自由有关,而不是维护民族认同的权利。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德国化开始兴起,随后又爆发了文化斗争,迅速改变了这种良性局面,使波兰人疏远了普鲁士国家,最终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我意识,引发了他们对普鲁士统治的民族反抗。
1801–1815 年:拿破仑战争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9/Preussen-1806.jpg/440px-Preussen-1806.jpg)
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被处决后,普鲁士向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宣战。普鲁士军队试图入侵法国,被击退,《巴塞尔条约》(1795 年)结束了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与普鲁士在条约中约定,普鲁士将确保神圣罗马帝国在美因河分界线以北的所有领土上保持中立,包括汉诺威选帝侯国和不来梅-维尔登公国的英国大陆领地。为此,汉诺威(包括不来梅-维尔登)还必须为所谓的边界军提供兵力,以维持这种武装中立状态。
在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1799-1802)期间,拿破仑·波拿巴敦促普鲁士占领汉诺威。1801 年,24,000 名普鲁士士兵入侵,令汉诺威措手不及,汉诺威不战而降。1801 年 4 月,普鲁士军队抵达不来梅-维尔登的首府施塔德,并一直驻扎到同年 10 月。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最初无视普鲁士的敌意,但当它与丹麦-挪威和俄罗斯一起加入亲法的第二武装中立联盟时,英国开始夺取普鲁士的海上船只。哥本哈根战役后,联盟瓦解,普鲁士再次撤军。
在拿破仑的策动下,普鲁士于 1806 年初夺回了英国的汉诺威和不来梅-费尔登。同年 8 月 6 日,神圣罗马帝国因拿破仑战胜奥地利而解体。勃兰登堡选帝侯的头衔变得毫无意义,并被取消。尽管如此,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现在是霍亨索伦王朝所有领地的法定和事实上的君主。 [b]在此之前,霍亨索伦王朝的君主拥有许多头衔和王冠,从新教教会的最高统治者 ( summus episcopus ) 到他统治下的各个地区和王国的国王、选帝侯、大公爵和公爵。1806 年后,他仅仅是普鲁士国王和summus episcopus。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b/Declaration_of_victory_after_the_Battle_of_Leipzig,_1813_(by_Johann_Peter_Krafft).jpg/440px-Declaration_of_victory_after_the_Battle_of_Leipzig,_1813_(by_Johann_Peter_Krafft).jpg)
但当普鲁士反抗法兰西第一帝国并在耶拿-奥尔施泰特战役(1806 年 10 月 14 日)中战败后,腓特烈·威廉三世被迫暂时逃往偏远的梅梅尔。[18] 1807 年蒂尔西特条约签订后,普鲁士失去了大约一半的领土,包括从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波兰中获得的土地(现已落入华沙公国)和易北河以西的所有土地。法国收复了普鲁士占领的汉诺威,包括不来梅-维尔登。王国的其余部分被法国军队占领(由普鲁士出资),国王被迫与法国结盟并加入大陆体系。
普鲁士改革是对 1806 年普鲁士战败和蒂尔西特条约的回应。它描述了普鲁士王国的一系列宪法、行政、社会和经济改革。它们有时被称为施泰因-哈登贝格改革,以主要发起人卡尔·弗赖赫尔·冯·施泰因和卡尔·奥古斯特·冯·哈登贝格命名。
1812 年拿破仑在俄国战败后,普鲁士退出同盟,参加了第六次反法同盟,发动了“解放战争”(Befreiungskriege),反抗法国的占领。在元帅格布哈德·莱贝雷希特·冯·布吕歇尔的率领下,普鲁士军队在 1815 年的滑铁卢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终战胜了拿破仑。
1815 年:拿破仑之后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9/Ac.prussiamap3.png/440px-Ac.prussiamap3.png)
普鲁士在维也纳会议上因其在法国战败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得到了奖励。它收复了 1806 年前的大部分领土。值得注意的例外包括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波兰时吞并的部分领土,这些领土在俄罗斯统治下成为波兰会议王国(但它确实保留了在第二次瓜分波兰时获得的但泽)。它也没有收复南部的几座旧城镇。然而,作为补偿,它获得了一些新领土,包括 40% 的萨克森王国和大部分威斯特伐利亚和莱茵兰。普鲁士现在从东部的尼曼河一直延伸到西部的易北河,并拥有易北河以西的一连串不相连的领土。这使得普鲁士成为唯一一个以德语为主的大国。
随着领土的扩大,王国被重组为 10 个省。除了东普鲁士、西普鲁士和自治的波森大公国,包括前波兰的劳恩堡和比托夫地区以及德拉海姆地区,王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成为了新德意志邦联的一部分,德意志邦联由 39 个主权国家(包括奥地利和波西米亚)组成,取代了已不复存在的神圣罗马帝国。
腓特烈·威廉三世对普鲁士进行了一系列行政改革,其中包括通过内阁改组政府,这些改革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里一直发挥着作用。
至于宗教,改革派加尔文主义者腓特烈·威廉三世——作为新教教会的最高统治者——于 1817 年提出了他长期以来的计划(始于 1798 年),即统一路德教会和改革教会(见普鲁士联盟)。加尔文主义者少数派在其同教信徒腓特烈·威廉三世的大力支持下,与部分不情愿的路德教徒多数派组成了普鲁士联合新教福音派。然而,随后的争吵导致路德教徒在 1830 年永久分裂为联合路德教徒和旧路德教徒。
1848 年革命的后果是,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公国和霍亨索伦-黑兴根公国(由霍亨索伦家族的一个天主教分支统治)于 1850 年被普鲁士吞并,后来统一为霍亨索伦省。
1848 年至 1871 年:德国统一战争
在维也纳会议后的半个世纪里,德意志邦联内部发生了一场理念冲突,一方是组建一个单一的德意志国家,另一方是保护现有的德意志小国和王国。主要争论集中在普鲁士还是奥地利帝国应该成为统一德国的领导成员。主张普鲁士领导的人认为,奥地利有太多非德国的利益,无法为德国的更大利益而努力。他们认为,普鲁士是迄今为止最强大的国家,大多数人口都说德语,最适合领导这个新国家。
1834 年,德意志关税同盟 ( Zollverein )成立,将奥地利排除在外,增强了普鲁士对成员国的影响力。1848年革命爆发后,1849 年法兰克福议会向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提出,将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的王冠授予他。腓特烈·威廉拒绝了这一提议,理由是革命议会不能授予王室头衔。但他拒绝这样做还有另外两个原因:这样做无助于结束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的内部权力斗争,并且所有普鲁士国王(包括威廉一世在内)都担心德意志帝国的形成将意味着普鲁士在德意志各州的独立性的终结。[需要引文]
1848 年,丹麦对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公国采取的行动导致了丹麦与德意志邦联之间的 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1848-51 年),最终丹麦取得胜利。
1848 年,腓特烈·威廉亲自颁布了普鲁士第一部宪法,并在1850 年宪法中对其进行了修改。这些文件——以当时的标准来看较为温和,但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却较为保守——规定了两院制议会,即Landtag。下议院,后来被称为Abgeordnetenhaus,由所有 25 岁以上的男性根据普鲁士的三级选举权选举产生。选民被分为三个等级,他们的选票根据纳税额加权。在一次典型的选举中,第一等级(纳税最多的人)占选民总数的 4%,第三等级(纳税最少的人)占选民总数的 82%,但每个群体选出的选举人数量相同。[19]该制度几乎确保了较富裕的男性占据主导地位。上议院,后来更名为 Herrenhaus ( “上议院”),由国王任命。他保留了全部行政权力,部长只对他负责。因此,地主阶级容克的控制仍然没有被打破,尤其是在东部省份。不过,宪法包含了许多自由主义元素,例如引入陪审法庭和一系列基本权利,其中包括宗教、言论和新闻自由。[20]
1857 年,腓特烈威廉中风,其弟弟威廉王子成为摄政王。威廉奉行相当温和的政策。1861 年腓特烈威廉四世去世后,威廉继承普鲁士王位,是为威廉一世。然而,即位后不久,他就与议会就军队规模发生了争执。由自由派主导的议会反对威廉增加军团数量的愿望,并拒绝批准用于支付其费用的预算。随后双方陷入僵局,威廉认真考虑退位,将王位传给他的儿子腓特烈王储。最终,他决定任命时任普鲁士驻法国大使的奥托·冯·俾斯麦为首相 。俾斯麦于 1862 年 9 月 23 日就任。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a/Schlacht-bei-koeniggraetz-von-georg-bleibtreu.jpg/440px-Schlacht-bei-koeniggraetz-von-georg-bleibtreu.jpg)
尽管俾斯麦以坚定的保守派著称,但他最初倾向于在预算问题上寻求妥协。然而,威廉拒绝考虑这一点;他认为国防问题是王室的私人事务。被迫采取对抗政策的俾斯麦提出了一个新理论。根据宪法,国王和议会有责任就预算达成一致。俾斯麦认为,由于他们未能达成一致,宪法中存在“漏洞”,政府必须继续按照旧预算征税和支出资金才能继续运转。因此,政府在 1862 年至 1866 年期间没有新预算,俾斯麦得以实施威廉的军事改革。
自由主义者猛烈谴责俾斯麦,认为他无视王国的基本法。然而,俾斯麦真正的计划是与自由主义妥协。虽然他在职业生涯早期曾反对德国统一,但现在他开始相信这是不可避免的。在他看来,保守势力必须在建立统一国家的努力中发挥带头作用,以免被取代。他还认为,中产阶级自由主义者更希望德国统一,而不是打破传统势力对社会的控制。因此,他开始努力在普鲁士领导下建立统一的德国,并带领普鲁士经历了三次战争,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
其中第一场战争是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1864 年),由普鲁士发起并取得胜利,并得到了奥地利的援助。丹麦被彻底击败,并分别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交给了普鲁士和奥地利。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b/Map-AustroPrussianWar-annexed.svg/440px-Map-AustroPrussianWar-annexed.svg.png)
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的分裂行政管理引发了1866 年普奥战争,又称七周战争。普鲁士联合意大利王国和德意志北部各州向奥地利帝国宣战。奥地利领导的联盟被粉碎,普鲁士吞并了其四个较小的盟友——汉诺威王国、黑森选帝侯国、拿骚公国和法兰克福自由市。普鲁士还吞并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并迫使萨克森-劳恩堡与普鲁士结成个人联盟(1876 年变为完全联盟),从而有效地吞并了萨克森-劳恩堡。威廉国王最初想从奥地利夺取领土并吞并萨克森州,但俾斯麦说服他放弃了这个想法。虽然俾斯麦不希望奥地利在未来的德国事务中扮演任何角色,但他预见到奥地利可能成为未来宝贵的盟友。随着这些领土的扩张,普鲁士在莱茵兰和威斯特伐利亚的领地首次在地理上与王国的其他部分相连。算上事实上吞并萨克森-劳恩堡,普鲁士现在已不间断地横跨德国北部三分之二的领土。直到 1918 年君主制被推翻之前,它的领土一直保持这一规模。
俾斯麦利用这个机会结束了与议会的预算纠纷。他提出了一项赔偿法案,允许他追溯批准在没有合法预算的情况下进行统治。他猜想,结果证明这是正确的,这将导致他的自由派对手之间的分裂。虽然其中一些人认为,宪政原则是不能妥协的,但大多数自由派决定支持这项法案,希望将来能赢得更多的自由。
德意志邦联因战争而解体。[需要引文] 1866 年,普鲁士哄骗美因河以北的 21 个州成立了北德意志邦联。普鲁士以整个形式加入了邦联(包括其建国摇篮东普鲁士,以及其在被肢解的波兰的份额,包括波森省和西普鲁士),从而成为这个新实体的主导国家,拥有其五分之四的领土和人口——比邦联其他成员的总和还要多。俾斯麦撰写的宪法巩固了普鲁士对德国的全面控制。行政权属于总统——普鲁士统治者的世袭职位。总统由一位只对总统负责的总理协助。议会实行两院制。下议院或国会 ( Reichstag ) 由男性普选产生。上议院,即联邦参议院(联邦委员会) 由各州政府任命。实际上,联邦参议院是更强大的议院。普鲁士拥有 43 票中的 17 票,并且可以通过与其他州的联盟轻松控制议事进程。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俾斯麦都主导着这个新集团。他几乎在担任普鲁士首相的整个任期内都担任自己的外交部长,并以此身份指导普鲁士代表参加联邦参议院。
南德各州(奥地利除外)被迫[谁强迫的? ]接受与普鲁士的军事联盟,而普鲁士开始采取措施将它们与北德意志邦联合并。俾斯麦计划的“小德意志”统一德国已接近实现。
最后一幕是普法战争(1870-1871 年),俾斯麦策动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向普鲁士宣战。德意志各邦(除奥地利外)激活了普奥战争后建立的德意志联盟,并迅速击败了法国,甚至成功俘虏了拿破仑三世(1870 年 9 月 2 日)。甚至在那之前,[需要引文]俾斯麦就能够在普鲁士领导下完成统一德国的工作。抗法战争所激起的爱国热情压倒了小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剩余反对者,1871 年 1 月 18 日(普鲁士第一位国王腓特烈一世加冕 170 周年),德意志帝国在巴黎郊外凡尔赛宫[23]的镜厅宣告成立,当时法国首都仍处于围困之中。威廉国王成为统一德国的第一位皇帝(凯撒)。然而,直到君主制结束,德国皇帝和普鲁士国王的头衔都由同一个人拥有。
1871–1918 年:巅峰与衰落
俾斯麦的新帝国是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普鲁士对新帝国的统治几乎与对北德意志邦联一样绝对。它包括了帝国三分之二的领土和五分之三的人口。皇位是霍亨索伦家族的世袭职位。普鲁士在联邦参议院也拥有大量席位,在 58 票中占 17 票(1911 年后为 61 票中的 17 票);其他国家的票数不超过 6 票。和以前一样,它可以在次要国家盟友的支持下有效地控制议事程序。如上所述,俾斯麦几乎整个职业生涯都担任普鲁士外交部长,并在该职位上指导普鲁士联邦参议院的代表。德意志帝国军队本质上是一支扩大的普鲁士军队,新帝国的大使馆大多是旧普鲁士大使馆。德意志帝国宪法本质上是北德意志联邦宪法的修正版。
然而,未来问题的根源在于帝国和普鲁士制度之间的巨大差异。帝国赋予所有 25 岁以上的男性投票权,但普鲁士保留了其三级选举权,即选票由纳税决定。[19]由于帝国总理除了两个时期(1873 年 1 月至 11 月和 1892-94 年)外还兼任普鲁士首相,这意味着在帝国存在的大部分时间里,国王/皇帝和首相/总理必须寻求由两个完全不同的选举权选出的立法机构的多数票。
在帝国建立之时,普鲁士和德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农村人口。在 20 年内,情况发生了逆转;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然而,无论是在王国还是在帝国,选区划分从未重新划分以反映城镇人口的增长和影响力。这意味着从 19 世纪 90 年代起,农村地区的人口比例严重过高。
俾斯麦意识到欧洲其他国家对他强大的新帝国持怀疑态度,于是将注意力转向通过柏林会议等行动来维护和平。新德意志帝国改善了与英国本已牢固的关系。伦敦和柏林之间的关系早在 1858 年就已牢固,当时普鲁士王储腓特烈·威廉与长公主维多利亚结婚。
1888 年,威廉一世去世,王储腓特烈三世继位。新皇帝是坚定的亲英派,他计划将普鲁士和帝国转变为一个基于英国模式的更加自由和民主的君主制。然而,腓特烈已经患上了无法手术的喉癌,在位仅 99 天后就去世了。他的王位由他 29 岁的儿子威廉二世继承。威廉小时候就反抗父母把他塑造成自由主义者的努力,在俾斯麦的监护下彻底普鲁士化了。
新任德皇威廉二世与英国和俄罗斯王室的关系迅速恶化(尽管他们与威廉二世关系密切),成为他们的对手,最终成为他们的敌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年)之前和期间,普鲁士为德国军队提供了大量士兵和水兵,普鲁士容克在高级军官中占主导地位。此外,东线战场的部分战场在普鲁士领土上展开。普鲁士——以及整个德国——在战争期间与革命者的关系日益紧张。第一次世界大战于 1918 年 11 月 11 日以停战结束。
柏林和其他城市爆发的起义引发了1918-19 年德国革命(德语:Novemberrevolution )的国内冲突。到 1918 年底,普鲁士众议院由宣扬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社会民主党(SPD)控制。威廉知道自己已经永远失去了皇冠,但仍希望保留普鲁士皇冠;他相信,作为德国三分之二的统治者,他可以在任何继任政权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威廉发现在帝国宪法下这是不可能的。虽然他相信自己是与普鲁士建立个人联盟来统治帝国,但帝国宪法规定皇冠与普鲁士皇冠紧密相连。无论如何,他已经失去了可能为他而战的军队的支持。1918 年 11 月 9 日,威廉宣布退位,同时担任普鲁士国王和德国皇帝,第二天他流亡荷兰。随着柏林爆发武装起义、大规模罢工和巷战,普鲁士政府宣布进入戒严状态,并请求帝国提供军事援助。瓦尔德马尔·帕布斯特指挥的卫兵骑兵师向柏林罢工者发起进攻。到 3 月 16 日战斗结束时,他们已经杀死了大约 1,200 人,其中许多人手无寸铁,没有参与战斗。革命时期从 1918 年 11 月持续到 1919 年 8 月共和国成立,后来被称为魏玛共和国。
普鲁士被并入魏玛共和国,成为普鲁士自由邦,并于 1920 年制定新共和宪法,成为普鲁士自由邦。该邦于 1947 年被废除。
状态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f/Berlin_Nationaldenkmal_Kaiser_Wilhelm_mit_Schloss_1900.jpg/440px-Berlin_Nationaldenkmal_Kaiser_Wilhelm_mit_Schloss_1900.jpg)
政府
普鲁士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在封建和官僚权力的联合基础之上,其利益在于压制个人自由和民主权利。因此,它不得不诉诸警察手段。[24]奥托·欣策 (Otto Hintze)将其描述为“警察国家” ,用封建地主阶级取代了旧制度,封建地主阶级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其基本形式是一个宪政国家。[25]
政治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e/Corona_Prusia-mj2.jpg/440px-Corona_Prusia-mj2.jpg)
普鲁士王国一直是一个君主专制国家,直到1848 年德意志各州革命。革命之后,普鲁士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阿道夫·海因里希·冯·阿尼姆-博伊岑堡被任命为普鲁士第一任总理。根据普鲁士第一部宪法,成立了两院制议会,称为Landtag。下议院,即普鲁士众议院,由所有 25 岁以上的男性选举产生,依据1850 年宪法引入的普鲁士三级选举权,这确保了较富裕的人口群体的主导地位。[19]上议院,后来更名为普鲁士上议院,由国王任命。他保留全部行政权,大臣只对他负责。因此,地主阶级和普鲁士容克的控制力始终没有被打破,尤其是在东部省份。普鲁士秘密警察是为了应对1848 年至 1849 年的德国革命而成立的,旨在协助保守党政府。
宪法
王国存在过两部宪法,即 1848 年和 1850 年的宪法。第一部宪法是腓特烈·威廉四世在 1848-1849 年德国革命期间提出的要求后不情愿地颁布的。[26] 1848 年初,普鲁士国民议会举行选举,所有 25 岁以上的男性都有投票权。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和他的大臣们提出了一份宪法草案,其中国王保留了许多旧权利。议会以“瓦尔德克宪章”作出回应,其中包括扩大的基本权利清单、对议会负责的人民卫队 ( Volkswehr ) 和对封建权利的限制。国王向他的大臣们宣布“他绝不会在任何条件下接受它”。11 月 9 日,他休会,并于 1848 年 12 月 5 日单方面强加了1848 年宪法。该法案包含了瓦尔德克宪章中相当一部分自由主义元素,包括两院制议会、引入陪审法庭、对君主权力进行一定限制以及确保法律确定性的授权。它还保障了许多基本权利,如言论、新闻和宗教自由。[27]
尽管宪法中包含自由主义条款,但普鲁士仍远非民主国家。国王对法律拥有绝对否决权,这限制了权力分立。君主可以绕过司法机构,军队可以说是国中之国。所有成年男性公民,无论阶级如何,都有投票权,但普鲁士的三级选举权根据纳税额来加权选票,这大大限制了中下层阶级的政治发言权。[19]
1850 年普鲁士宪法是1848 年宪法的修正版。与旧版不同,1850 年的修订版是新普鲁士议会、国王及其大臣共同努力的结果。[28]他们对 1848 年宪法所做的修改大多是小修小补。国王仍然对三权分立拥有主导地位,议会对军队没有控制权,但 1848 年宪法中引入的自由主义元素基本保留了下来。
1850 年宪法经过多次修改,一直是普鲁士的根本大法,直至 1918 年德意志帝国灭亡。
宗教
1850 年的普鲁士宪法允许人们有良心自由、公开和私人礼拜自由以及与宗教团体结社的自由。宪法规定,所有教会和其他宗教协会都应独立于国家私下管理一切事务,政府的任何部门都不得影响教会。宪法还规定,所有儿童都应由同宗教的人而不是其他人来教授他们的宗教信仰。[29] [30]
根据 19 世纪早期至中期的人口普查,19 世纪 30 年代左右,土耳其分为六大宗教:每百万居民中有 609,427.0 人信奉新教,376,177.1 人信奉天主教,13,348.8 人信奉犹太教,925.1 人信奉门诺派,121.4 人信奉希腊东正教,0.6 人信奉穆斯林。当时,总人口为 14,098,125 人,这意味着大约有 8,591,778 人信奉新教,5,303,392 人信奉天主教,188,193 人信奉犹太教,13,042 人信奉门诺派,1,712 人信奉希腊东正教,8 人信奉穆斯林。[31]
尽管该地区主要由新教路德派(以及一些加尔文派)所主导,但西部和波兰仍有数百万天主教徒。莱茵兰和威斯特伐利亚部分地区有大量天主教徒。此外,西普鲁士、瓦尔米亚、西里西亚和波森省的波兰语人口主要为天主教徒。东普鲁士南部的马祖里地区主要由德国化的新教马祖里人组成。
种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0/Ethnic_structure_of_eastern_regions_of_Prussia.png/440px-Ethnic_structure_of_eastern_regions_of_Prussia.png)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9/Poles_Prussia.png/440px-Poles_Prussia.png)
除了德意志族人外,该国还居住着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包括波兰人(包括西普鲁士的卡舒布人和东普鲁士的马祖尔人)、普鲁士立陶宛人(在东普鲁士)、索布人(在卢萨蒂亚)、捷克人和摩拉维亚人(在西里西亚)、丹麦人(在石勒苏益格)、犹太人、弗里斯兰人、荷兰人、瓦隆人、俄罗斯人(在沃伊诺沃)、法国人、意大利人、匈牙利人等。[32]
细分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6/Map-DB-PrussiaProvs-1818.svg/440px-Map-DB-PrussiaProvs-1818.svg.png)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d/Germany_former_prussian_lander.png/440px-Germany_former_prussian_lander.png)
普鲁士王国最初的核心地区是勃兰登堡侯国和普鲁士公国,它们共同组成了勃兰登堡-普鲁士。自 1653 年以来,普鲁士一直控制着另一个波美拉尼亚省。该地区与 1720 年和 1815 年从瑞典获得的瑞典波美拉尼亚合并,形成了波美拉尼亚省。普鲁士在西里西亚战争中的收益导致1740 年西里西亚省的形成。
1772 年第一次瓜分波兰后,新吞并的王家普鲁士和瓦尔米亚成为西普鲁士省,而普鲁士公国(连同瓦尔米亚的一部分)成为东普鲁士省。诺特奇(涅茨)河沿岸的其他吞并地区成为涅茨区。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波兰(1793-1795 年)后,新吞并的普鲁士地区成为新西里西亚省、南普鲁士省和新东普鲁士省,涅茨区重新划分为西普鲁士和南普鲁士。所有获得的波兰土地均位于神圣罗马帝国之外,后三个省份根据蒂尔西特条约从普鲁士分离出来,于 1806 年并入拿破仑的华沙大公国,并最终在 1815 年维也纳会议后被割让给波兰会议王国,但南普鲁士西部除外,这部分地区将成为波森大公国的一部分,但后者也位于德意志邦联之外,德意志邦联是解散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东普鲁士省和西普鲁士省也是如此。
维也纳会议后,普鲁士在西部取得了重大进展,共设立了十个省,每个省进一步细分为较小的行政区域,称为“行政区划”。这些省份如下:
1822 年,于利希-克利夫斯-贝尔格省和下莱茵省合并为莱茵省。1829 年,东普鲁士省和西普鲁士省合并为普鲁士省,但 1878 年,这两个独立的省份进行了重组。1850 年,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公国和霍亨索伦-黑欣根公国被吞并,成为霍亨索伦省。
1866 年普奥战争中普鲁士胜利后,普鲁士吞并的领土被重新划分为三个新的省份:
参考
- ^ E. Alvis, Robert (2005)。宗教与民族主义的兴起:东中欧城市的概况。雪城大学出版社。第 133 页。ISBN 9780815630814。
- ^ 欧内斯特·约翰·纳普顿。《革命与帝国时期的法国,1750-1815 年》。斯克里布纳出版社:1971 年。第 12 页。
- ^ ab “Königreich Preußen (1701–1918)”(德语)。原件存档于 2019 年 5 月 2 日。2007 年5 月 2 日检索。
- ^ “德意志帝国:行政区划和市镇,1900 年至 1910 年”(德语)。原件存档于 2018 年 12 月 25 日。2007 年5 月 2 日检索。
- ^ abcdef Marriott,JAR和 Charles Grant Robertson。《普鲁士的演变:一个帝国的形成》。修订版。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1946 年。
- ^ “普鲁士 | 历史、地图和定义”。大英百科全书。原件存档于 2015 年 5 月 8 日。2020年11 月 2 日检索。
- ^ Fueter, Eduard (1922)。世界历史,1815-1920。美国: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第 25-28、36-44 页。ISBN 1-58477-077-5。
- ^ Danilovic, Vesna. “当赌注很高时——大国之间的威慑与冲突”,密歇根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27 页,第 225-228 页
- ^ [1] [无效链接]模仿大国:腓特烈大帝与普鲁士国际地位的捍卫 1763-86 年,第 286-307 页。
- ^ [2] 普鲁士的崛起 于 2010 年 6 月 10 日存档于Wayback Machine
- ^ 霍恩,DB,《腓特烈大帝的青年时期(1712-30 年)》。《腓特烈大帝与普鲁士的崛起》,第 9-10 页。第 3 版。伦敦:英国大学出版社,1964 年。
- ^ 霍恩,DB,《七年战争》。载于《腓特烈大帝与普鲁士的崛起》,第 81-101 页。第三版。伦敦:英国大学出版社,1964 年。
- ^ 康涅狄格州阿特金森,《德国史,1715-1815》。纽约:巴诺书店,1969 年。
- ^ Walker, Mack,《萨尔茨堡交易:十八世纪德国的驱逐与救赎》(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74 页。
- ^ abcd Feuchtwanger, EJ 普鲁士:神话与现实:普鲁士在德国历史中的角色。芝加哥: Henry Regnery Company,1970 年。
- ^ Shennan, Margaret。《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崛起》。伦敦:劳特利奇,1995 年
- ^ ab Rothbard, Murray N. (1999)。教育:免费和义务。阿拉巴马州奥本: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研究所。第 24-27 页。ISBN 0-945466-22-6。
- ^ “克莱佩达(梅梅尔)的历史 | 真正的立陶宛” 。truelithuania.com。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11 月 28 日。2017年11 月 4 日检索。
- ^ abcd Peter, Jelena(2000 年 2 月 1 日)。 “Das Preußische Dreiklassenwahlrecht” [普鲁士三级特许权]。德意志历史博物馆(德语)。检索日期:2023 年4 月 3 日。
- ^ – 来自维基文库。
- ^ 普奥战争中的普鲁士盟友有:安哈尔特、不来梅、不伦瑞克、劳恩堡、利珀-代特莫尔德、吕贝克、汉堡、梅克伦堡-什未林、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国、奥尔登堡、萨克森-阿尔滕堡、萨克森-科堡和哥达,施瓦茨堡-松德斯豪森、瓦尔德克-皮尔蒙特。
- ^ 普奥战争中的奥地利盟友有:巴登、巴伐利亚、汉诺威、黑森-达姆施塔特、黑森-卡塞尔(或黑森-卡塞尔)、拿骚、罗伊斯-格赖茨、萨克森-迈宁根、萨克森、绍姆堡-利珀、符腾堡。
- ^ Die Reichsgründung 1871 存档于 2014-08-18 at the Wayback Machine (帝国的奠基,1871 年),Lebendiges morallles 博物馆在线,访问于 2008-12-22。德文翻译:[...] 根据威廉一世的意愿,在 1701 年 1 月 18 日勃兰登堡王朝升格为诸侯国 170 周年之际,聚集在一起的德国诸侯和高级军事官员在凡尔赛宫的镜厅拥立威廉一世为德国皇帝。
- ^ Jacoby 1973,第 34 页。
- ^ Hintze,《政委》
- ^ 罗宾逊,詹姆斯·哈维 (1894 年 9 月)。《普鲁士王国宪法》。《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院年鉴》:12-13。原件存档于 2023 年 4 月 7 日。检索于2023 年4 月 7 日。
- ^ “[oktroyierte] Verfassungsurkunde für den preußischen Staat vom 5. Dezember 1848 documentArchiv.de”[[强加]1848年12月5日普鲁士国家宪法宪章]。documentArchiv.de(德语)。检索日期:2023 年4 月 6 日。
- ^ 罗宾逊,詹姆斯·哈维((1894 年 9 月)。“普鲁士王国宪法”。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院年鉴:13-14。从原件存档于 2023 年 4 月 2 日。2023年4 月 7 日检索。
- ^ 威廉·弗里德里希;罗宾逊·詹姆斯 (1894)。《增刊:普鲁士王国宪法》。《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院年鉴》 。第 5 页(增刊 8)。Sage Publications Inc., 《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院》:1-54。JSTOR 1009032。
- ^伯吉斯,约翰 ( 1887 )。“普鲁士的文化冲突”。政治科学季刊。2 (2)。政治科学院:313–340。doi :10.2307/2139282。JSTOR 2139282。
- ^ Hebeler, Bernard ( 1847)。 《普鲁士统计》。《伦敦统计学会杂志》。10 (2)。Wiley 为皇家统计学会出版:154–186。doi :10.2307/2337688。JSTOR 2337688。
- ^ Belzyt, Leszek (1998)。普鲁士国家语言:1815 – 1914;前言和评论中的语言统计。马尔堡:赫尔德研究所。国际标准书号 978-3-87969-267-5。
参考书目
- 欣策,奥托。总局和行政管理文书中的规定。2015 年6 月 15 日检索。
- Jacoby, Henry (1973 年 1 月 1 日)。《世界的官僚化》。加州大学出版社。ISBN 978-0-520-02083-2. 2015 年6 月 15 日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