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历史(1982年至1991年)
俄罗斯历史 |
---|
![]() |
![]() |
Part of a series on the |
History of the Soviet Union |
---|
![]() |
![]() |
苏联历史从 1982 年到 1991 年,涵盖了从苏联领导人 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去世到苏联解体的时期。由于苏联多年来以牺牲国内发展为代价进行军事建设,以及计划经济中复杂的系统性问题,苏联的产出停滞不前。改革失败、经济停滞不前以及美国代理人在阿富汗战争中对苏联军队的成功导致了普遍的不满情绪,尤其是在苏联占领的波罗的海国家和东欧。[1]
苏联末代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Mikhail Gorbachev)倡导的更大政治和社会自由,创造了一种公开批评共产主义政权的氛围,也带来了改革。1985年和 1986 年油价的大幅下跌深刻影响了苏联领导层的行动。[2]
尼古拉·雷日科夫接替部长会议主席尼古拉·吉洪诺夫,原外交部长安德烈· 葛罗米柯接替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代理主席瓦西里·库兹涅佐夫。
一些共和国开始抵制中央控制,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中央政府权力被削弱。苏联最终于 1991 年解体,当时鲍里斯·叶利钦在试图推翻改革派戈尔巴乔夫的政变失败后夺取了政权。
领导层过渡
到 1982 年,苏联经济的停滞已显而易见,证据是苏联在整个 1970 年代一直在从美国进口粮食,但该体系根深蒂固,任何真正的改变似乎都是不可能的。巨额的国防开支消耗了经济的很大一部分。勃列日涅夫时代和戈尔巴乔夫时代之间的过渡时期更像前者,而不是后者,尽管早在 1983 年就出现了改革的迹象。[3]
安德罗波夫空位期
勃列日涅夫于 1982 年 11 月 10 日去世。经过两天的权力斗争,尤里·安德罗波夫成为新任总书记。他通过自己的克格勃关系以及承诺不削减国防开支获得军方支持而上台。相比之下,他的一些竞争对手如康斯坦丁·契尔年科则对继续维持高军事预算表示怀疑。68 岁的安德罗波夫是有史以来最年长的总书记。安德罗波夫开始对整个党和国家官僚机构进行彻底清理,这个决定很容易做出,因为中央委员会的平均年龄为 69 岁。他更换了五分之一以上的苏联部长和地区党的第一书记以及中央委员会机构内三分之一以上的部门负责人。结果,他用更年轻、更有活力的管理者取代了衰老的领导层。但安德罗波夫重塑高层领导的能力受到自身年龄、健康状况不佳以及契尔年科影响的限制。契尔年科是勃列日涅夫的竞争对手和长期盟友,曾负责监督中央委员会的人事问题。[4]
值得注意的是,从勃列日涅夫到安德罗波夫的权力过渡是苏联历史上第一次完全和平地进行的权力过渡,没有人被监禁、杀害或被迫下台。
国内政策
安德罗波夫的国内政策主要倾向于恢复苏联社会的纪律和秩序。他避开了激进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而是提倡政治上稍微坦诚一点,并进行类似于已故总理阿列克谢 ·柯西金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发起的温和的经济实验。在进行这些经济实验的同时,安德罗波夫发起了一场反腐败运动,其影响力深入到政府和党内的高层。与拥有多处豪宅和豪华轿车的勃列日涅夫不同,安德罗波夫生活十分简朴。1983 年初访问布达佩斯时,他表示对匈牙利的炖牛肉共产主义很感兴趣,并表示苏联经济的规模使得严格的自上而下的规划不切实际。1982 年是该国经济表现最差的一年,实际GDP增长率几乎为零, 因此需要尽快进行改革。
外交政策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5/1981-09-15_12-00-00_United_States_Hawaii_Aliamanu_2_(cropped).jpg/440px-1981-09-15_12-00-00_United_States_Hawaii_Aliamanu_2_(cropped).jpg)
安德罗波夫面临一系列外交政策危机:苏联军队在阿富汗的绝望处境、波兰的叛乱威胁、与中国日益增长的敌意、中东的两极分化战争威胁以及埃塞俄比亚和南非的麻烦。最关键的威胁是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发动的“第二次冷战”,以及他所谴责的“邪恶帝国”的具体攻击。里根利用美国的经济实力和苏联的经济弱点,加大对冷战的大规模支出,强调莫斯科所缺乏的高科技。[5]主要的反应是将军事预算提高到国家预算的 70%,并向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南也门、巴解组织、古巴和朝鲜提供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其中包括坦克和装甲运兵车、数百架战斗机、防空系统、火炮系统和各种高科技装备,苏联是其盟国的主要供应商。安德罗波夫的主要目标是避免公开战争。[6] [7] [8]
在外交政策方面,尽管安德罗波夫(他现在认为入侵是一个错误)心不在焉地探索了谈判撤军的选项,但阿富汗冲突仍在继续。安德罗波夫的统治也以与美国关系恶化为标志。在与苏联政要尤利·克维钦斯基的一次广为人知的“林中漫步”中,美国外交官保罗·尼采提出了一项妥协方案,即减少双方在欧洲的核导弹,但最终被政治局忽视了。[9]克维钦斯基后来写道,尽管他自己做出了努力,但苏联领导层对妥协不感兴趣,而是认为西方的和平运动会迫使美国屈服。[10] 1983 年 3 月 8 日,在安德罗波夫担任总书记期间,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将苏联称为“邪恶帝国”。同月,3 月 23 日,里根宣布了战略防御计划。里根声称,这项弹道导弹防御研究计划将“符合我们在《反弹道导弹条约》下的义务”。然而,安德罗波夫对这一说法不屑一顾,并表示“现在是时候他们(华盛顿)停止……寻找发动核战争的最佳方式了。……从事这种活动不仅是不负责任的。这是疯狂的”。[11]
1983 年 8 月,安德罗波夫宣布国家停止一切太空武器研究。与此同时,苏联于 1983 年 11 月中止了有关欧洲中程核武器的苏美军备控制谈判,到年底,苏联中断了所有军备控制谈判。[12]苏联战斗机击落一架大韩航空 KAL-007 号民航客机,该客机载有 269 名乘客和机组人员,这 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1983 年 9 月 1 日,这架飞机在从阿拉斯加安克雷奇飞往韩国首尔的预定航线上偏离了苏联上空。苏联体制没有准备好应对民航客机,击落飞机是毫无疑问的服从命令。[13]苏联媒体非但没有承认事故发生,反而宣称这是应对西方挑衅的勇敢决定。 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熔毁事件的解释可信度很低,这一事件表明了苏联在处理公共关系危机方面无能为力;宣传系统只针对那些已经是苏联忠实朋友的人。这两起危机都因技术和组织故障而升级,并因人为失误而加剧。[14]
美苏关系迅速恶化,尤其是在 1983 年 3 月里根将苏联称为“邪恶帝国”之后。官方新闻机构塔斯社指责里根“只考虑对抗和好战、疯狂的反共产主义”。苏联进一步的愤怒指向了里根在西欧部署中程核导弹。在阿富汗、安哥拉、尼加拉瓜和其他地方,在里根主义的指导下,美国开始通过向这些国家的反共抵抗运动提供武器来破坏苏联支持的政府。[15]
里根总统决定在西欧部署中程潘兴 II导弹,这在法国和西德等国引发了大规模抗议,有时抗议人数高达 100 万。许多欧洲人开始相信,美国而非苏联是更具侵略性的国家,他们对战争的前景感到恐惧,尤其是因为欧洲普遍认为,美国与红军之间隔着两大洋,而不是一小段陆地边界,对德国和其他国家人民漠不关心。此外,二战的记忆仍然很强烈,许多德国人无法忘记苏联军队在那场战争的最后几天犯下的破坏和大规模强奸。里根政府的评论助长了这种态度,他说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之间的战争不一定会导致使用核武器。[16]
1983 年夏秋两季,安德罗波夫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并成为第一位缺席 1917 年 11 月革命周年庆典的苏联领导人。1984 年 2 月,在从公众视野中消失数月后,他因肾衰竭去世。他给苏联留下的最重要遗产是发现并提拔了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从 1978 年开始,戈尔巴乔夫在两年内通过克里姆林宫的层级晋升为政治局正式成员。他负责任命人事,这使他能够建立联系并分发未来竞选总书记所需的人情。此时,西方专家认为安德罗波夫正在培养戈尔巴乔夫作为他的接班人。然而,尽管戈尔巴乔夫在安德罗波夫生病期间一直担任总书记的副手,但当他的赞助人于 1984 年初去世时,戈尔巴乔夫的时代尚未到来。[17]
契尔年科空位期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后,康斯坦丁·契尔年科被选为安德罗波夫的继任者。当时,73 岁的康斯坦丁·契尔年科身体状况不佳,患有肺气肿,无法在政策制定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契尔年科短暂的执政时间确实带来了一些重大的政策变化。安德罗波夫执政期间进行的人事变动和反腐败调查都结束了。契尔年科主张加大对消费品、服务以及农业的投资。他还呼吁苏联共产党减少对经济的微观管理,更多地关注舆论。然而,克格勃对苏联异见人士的镇压也愈演愈烈。1983 年 2 月,苏联代表退出世界精神病学组织,以抗议该组织继续抱怨使用精神病学来压制异议。 6 月,莫斯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弗拉基米尔·丹切夫在英语广播中将驻阿富汗的苏联军队称为“侵略者”,这一政策得到了强调。他拒绝收回这一说法,因此被送进精神病院几个月。非官方专业工人工会的领导人瓦列里·森德罗夫今年年初因公开谈论教育和职业领域对犹太人的歧视而被判处七年劳改。[18]
尽管契尔年科呼吁与西方恢复缓和关系,但在他执政期间,东西方关系的裂痕几乎没有得到弥合。苏联抵制了 1984 年洛杉矶夏季奥运会,以报复美国主导的抵制1980 年莫斯科夏季奥运会。1984 年 9 月, [19]苏联还阻止了东德领导人埃里希·昂纳克访问西德。阿富汗民主共和国的战斗也愈演愈烈,但在 1984 年深秋,美国和苏联同意在 1985 年初恢复军备控制谈判。
戈尔巴乔夫的崛起
除了经济衰退,长期的阿富汗战争(通常被称为苏联的“越南战争”)也导致公众对共产主义政权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此外, 1986 年的切尔诺贝利灾难也为戈尔巴乔夫的公开化和改革提供了动力,最终导致苏联体制崩溃。[20]
驱逐老派
经过多年的停滞,年轻的共产党官员开始出现“新思维” [21] 。在身患绝症的康斯坦丁·契尔年科去世后,政治局于 1985 年 3 月选举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54 岁的戈尔巴乔夫是自约瑟夫·斯大林以来担任总书记最年轻的人,也是该国第一位出生在苏联公民而非沙皇臣民的国家元首。3 月 11 日,外交部长安德烈·葛罗米科在正式任命契尔年科时谈到了这位新任苏联领导人如何接替契尔年科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并称赞他的智慧和灵活务实的思想,而不是僵化地坚持党的意识形态。戈尔巴乔夫因政治局中缺乏激烈的竞争而受益。他立即开始任命同辈年轻人担任党内重要职务,包括经济部长尼古拉·雷日科夫、克格勃局长维克多·切尔布里科夫、外交部长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接替 75 岁的葛罗米柯)、国防工业部长列夫·扎伊科夫 和建设部长鲍里斯·叶利钦。格里戈里·罗曼诺夫被免去政治局和秘书处职务,他曾是戈尔巴乔夫争夺总书记职位的最重要竞争对手。与名不见经传、缺乏经验的谢瓦尔德纳泽相比,葛罗米科数十年来始终不渝、忠诚地服务国家,因此被免去外交部长职务是最出乎意料的。
更可预见的是,80岁的部长会议主席尼古拉·吉洪诺夫的职位由尼古拉·雷日科夫继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代理主席瓦西里·库兹涅佐夫的职位由前外交部长安德烈·葛罗米柯继任。
再往下,多达 40% 的州(省)第一书记被更年轻、受教育程度更高、更有能力的人取代。国防机构也进行了彻底改组,所有 16 个军区指挥官、所有战区指挥官以及三支苏联舰队的指挥官都被替换。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苏联军队从未有过如此迅速的军官更替。68 岁的尼古拉·奥加尔科夫元帅在 1983-84 年因处理KAL 007击落事件而失宠后,完全恢复了元首的地位,他关于改进苏联战略和战术理论的想法被纳入国防政策的正式组成部分,尽管他的其他一些野心,例如将军队发展成一支基于先进技术的更小、更紧密的部队,在当时被认为不可行。1985 年任命的许多年轻军官(但不是全部)都是奥加尔科夫的门生。
戈尔巴乔夫执政头几个月开局不错。与年迈的前任相比,他散发出年轻和活力的气息,经常走在各大城市的街道上,回答普通民众的问题。他是第一位与苏联人民面对面交谈的领导人。当他发表公开演讲时,他明确表示,他有兴趣进行建设性的思想交流,而不是仅仅背诵关于苏联制度优越性的长篇陈词滥调。他还坦率地谈到了近年来苏联社会的懈怠和衰落状况,将这些情况归咎于酗酒、工作场所纪律松懈和其他因素。酒精是戈尔巴乔夫特别讨厌的东西,尤其是他自己不喝酒,他把控制酒精消费作为他的主要政策目标之一。[22]
对外政策
在外交政策方面,最重要的外交政策——与美国的关系——在整个 1985 年都一直很紧张。10 月,戈尔巴乔夫首次访问非共产主义国家——他访问法国,受到热烈欢迎。注重时尚的法国人也被他的妻子赖莎所吸引,政治评论家普遍认为,这位相对年轻的苏联领导人将比比他年长 20 岁的里根总统拥有公关优势。[23]
11 月,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日内瓦首次会面。峰会前三周,苏联媒体利用美国国内对战略防御计划(SDI) 的反对声音,发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反对运动。峰会最终举行,尽管里根拒绝在放弃 SDI 问题上妥协,但两个超级大国领导人建立了牢固的关系,这对未来来说是一个好兆头。双方发表的联合公报指出,他们一致认为,任何一方都无法赢得核战争,也绝不能让核战争发生。双方还同意,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将在 1986 年至 1987 年再举行两次峰会。[24]
吉米·卡特果断结束了缓和政策,向邻国社会主义阿富汗的圣战者运动提供经济援助,这为六个月后苏联干预阿富汗提供了借口,目的是支持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控制的阿富汗政府。在此期间,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加剧,卡特对苏联实施贸易禁运,并表示苏联入侵阿富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对和平最严重的威胁”。[25]
经济
在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 (Ronald Reagan )的第一任期 (1981-85) 期间,东西方紧张局势加剧,达到古巴导弹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因为里根将美国军费开支增加到 GDP 的 7%。为了配合军事建设,苏联将自己的军费开支增加到 GDP 的 27%,并将民用产品生产冻结在 1980 年的水平,导致本已衰退的苏联经济急剧下滑。[26]
美国资助训练贾拉鲁丁·哈卡尼、古勒布丁·希克马蒂亚尔和布尔汉努丁·拉巴尼等圣战军阀,最终导致苏联卫星国阿富汗民主共和国的垮台。[27]虽然美国中央情报局、军情六处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巴基斯坦政府一起资助了这次反苏行动,[28]但苏联最终开始寻找撤军路线,1988 年,共产主义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签署了《日内瓦协定》,根据该协定,苏联军队必须撤军。[29]撤军完成后,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继续支持圣战者反抗共产党政府,到 1992 年,政府垮台。美国总统里根还积极阻碍苏联向欧洲出售天然气的能力,同时积极努力保持天然气价格低廉,这使得苏联石油价格保持在低位,并进一步使苏联缺乏外国资本。这种“长期战略攻势”与“遏制”这种本质上是被动和防御的战略形成鲜明对比,它鼓励苏联过度扩张其经济基础,从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30]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沙特阿拉伯的特别行动影响了苏联石油价格的说法,被苏联经济研究的顶尖专家之一马歇尔·戈德曼在其最新著作中驳斥。他指出,沙特在 1985 年减少了石油产量(达到了 16 年来的最低水平),而石油产量的峰值是在 1980 年。他们在 1986 年增加了石油产量,在 1987 年减少了产量,随后在 1988 年又增加了产量,但没有达到 1980 年产量达到最高水平的水平。真正的增长发生在 1990 年,那时冷战几乎已经结束。他在书中问道,如果沙特阿拉伯对苏联石油价格有如此大的影响,那么为什么 1980 年当沙特阿拉伯石油产量下降时,石油价格没有下降?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量达到了最高水平——是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三倍——为什么沙特要等到 1990 年才增加产量,而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所谓干预已经过去了五年?那么为什么苏联没有在 1980 年解体呢?[31]
1986 年,戈尔巴乔夫通过 “乌斯科雷尼耶” (经济发展加速)和“改革” (政治和经济重组)计划,开启了苏联行政计划经济的瓦解进程。此时,苏联经济既遭受隐性通货膨胀,又遭受普遍的供应短缺,而日益开放的黑市破坏了官方经济,加剧了这种情况。此外,超级大国地位的成本——军事、太空计划、对附庸国的补贴——与苏联经济不成比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一轮工业化浪潮使苏联迫切需要西方技术和信贷,以抵消其日益落后的局面。[32]
改革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1/Soviet_Union_Administrative_Divisions_1989.jpg/440px-Soviet_Union_Administrative_Divisions_1989.jpg)
1988 年 5 月颁布的《合作社法》可能是戈尔巴乔夫时代初期最激进的经济改革。自弗拉基米尔·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以来,该法首次允许服务业、制造业和外贸行业的企业私有制。根据这项规定,合作餐馆、商店和制造商成为苏联的一部分。
公开性带来了更大的言论自由,新闻界的控制也大大放松了。数千名政治犯和许多持不同政见者也被释放。[需要引文]苏联社会科学开始可以自由探索和发表许多以前被禁止的话题,包括进行民意调查。全苏民意研究中心 ( VCIOM ) — — 当时成立的几个民意调查组织中最著名的 — — 成立了。国家档案变得更容易获取,一些一直保密的社会统计数据开始开放,可供研究和发表,涉及收入差距、犯罪、自杀、堕胎和婴儿死亡率等敏感话题。第一个性别研究中心在新成立的人类人口社会经济研究所内成立。
1987 年 1 月,戈尔巴乔夫呼吁民主化:将多候选人选举等民主元素融入苏联政治进程。1987 年,苏联经济学家、戈尔巴乔夫顾问列昂尼德·阿巴尔金召开的一次会议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政治体系的相应变革,就无法实现经济管理的深刻变革。” [33]
1988 年 6 月,在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34] [35]戈尔巴乔夫发起了激进改革,旨在减少党对政府机构的控制。1988 年 12 月 1 日,最高苏维埃修改了苏联宪法,允许建立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苏联新的最高立法机构。[36]
1989 年 3 月和 4 月,苏联各地举行了新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如果共产党精英对他不满,身为共产党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随时可能被迫辞职。为了推进遭到共产党大多数反对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旨在将权力巩固在一个新职位上,即苏联总统,该职位独立于苏共和苏维埃(委员会),其担任者只有在直接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才能被弹劾。[37] 1990 年 3 月 15 日,戈尔巴乔夫当选为第一任执行总统。同时,宪法第 6 条被修改,剥夺了苏共对政治权力的垄断。[38]
意想不到的后果
戈尔巴乔夫简化共产主义体制的努力带来了希望,但最终却无法控制,并引发了一系列事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改革和公开化政策最初旨在提振苏联经济,但很快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公开性政策下的放松导致共产党失去了对媒体的绝对控制。不久之后,让当局非常尴尬的是,媒体开始曝光苏联政府长期否认和积极隐瞒的严重社会和经济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问题包括住房条件差、酗酒、吸毒、污染、斯大林时代过时的工厂以及从小到大的腐败,所有这些都是官方媒体所忽视的。媒体报道还揭露了约瑟夫·斯大林和苏联政权犯下的罪行,如古拉格、他与阿道夫·希特勒的条约以及大清洗,这些都曾被官方媒体忽视。此外,正在进行的阿富汗战争以及对 1986 年切尔诺贝利灾难的处理不当,在人们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的情况下,进一步损害了苏联政府的信誉。
总之,官方媒体向公众呈现的苏联生活的正面形象正在迅速消退,而苏联生活的负面面被曝光。[39]这损害了公众对苏联体制的信任,侵蚀了共产党的社会权力基础,威胁到苏联本身的身份和完整性。
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和其西方盟友的不稳定(最早始于1980 年莱赫·瓦文萨当选团结工会领导人),加速了苏联无法依靠东欧卫星国作为缓冲区提供保护的进程。 1989 年,戈尔巴乔夫遵循其“新政治思维”学说,否定了勃列日涅夫主义,主张不干涉华沙条约组织盟友的内政(“辛纳屈主义”)。 渐渐地,每个华沙条约组织的共产主义政府都被民选推翻,罗马尼亚则发生了暴力起义。 1990 年,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东德、匈牙利、波兰和罗马尼亚的政府(均为二战后建立)随着革命席卷东欧而被推翻。
随着公开化的政治后果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反响,苏联也开始经历动荡。尽管苏联努力遏制,但东欧的动荡不可避免地蔓延到苏联国内的各个民族。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地区议会选举中,民族主义者和激进改革派大获全胜。由于戈尔巴乔夫削弱了内部政治镇压制度,苏联中央莫斯科政府将其意志强加给苏联加盟共和国的能力已大大削弱。波罗的海共和国的大规模和平抗议活动(如波罗的海之路和歌唱革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并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独立运动。
言论自由下的民族主义兴起很快重新唤醒了各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内酝酿已久的种族紧张局势,进一步抹黑了统一苏联人民的理想。一个例子发生在 1988 年 2 月,当时纳戈尔诺-卡拉巴赫(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内一个以亚美尼亚族为主的地区)政府通过了一项决议,呼吁与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统一。苏联电视台报道了针对当地阿塞拜疆人的暴力行为,引发了阿塞拜疆城市苏姆盖特对亚美尼亚人的大屠杀。
在开放性自由化氛围的鼓舞下,公众对经济状况的不满比苏联时期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虽然改革在苏联历史上被认为是大胆的,但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尝试还不够激进,无法在 1980 年代末重启该国长期低迷的经济。改革在权力下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戈尔巴乔夫和他的团队保留了斯大林制度的大部分基本要素,包括价格控制、卢布不可兑换、排除私人财产所有权以及政府对大多数生产资料的垄断。
1990 年,所有消费品的零售价约为 4590 亿卢布(2.1 万亿美元)。[40]尽管如此,苏联政府已经失去了对经济状况的控制。政府支出急剧增加,因为越来越多的无利可图的企业需要国家支持和消费者价格补贴才能维持下去。在日益高涨的区域自治精神下,共和国和地方政府扣留了中央政府的税收,导致税收收入下降。禁酒运动也减少了税收收入,1982 年税收收入约占国家总收入的 12%。中央对生产决策的控制被取消,尤其是在消费品领域,这导致传统的供应商-生产者关系破裂,而没有促进新关系的形成。因此,戈尔巴乔夫的权力下放非但没有简化系统,反而造成了新的生产瓶颈。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是一个系统性解体的过程,发生在经济、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中。它导致苏联联邦政府(“联盟中心”)的废除和苏联各共和国于 1991 年 12 月 26 日独立。这一过程是由苏联政府的衰弱引起的,导致解体,发生在 1990 年 1 月 19 日至 1991 年 12 月 26 日左右。[41] [42]这一过程的特点是许多苏联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并被承认为主权民族国家。
中央委员会情报部副部长安德烈·格拉乔夫十分中肯地总结了这次垮台的结局:
“戈尔巴乔夫通过消除人民的恐惧,实际上对苏联的反抗进行了最后一击。这个国家仍然被斯大林时代的恐惧所统治和维系,作为一个结构,一个政府结构。” [43]
后苏联重组
为了重组苏联的行政指令体系,实现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叶利钦在苏联解体后的几天内就实施了震撼计划。削减对亏损农场和工业的补贴,取消价格管制,卢布走向可兑换。这为叶利钦圈子和其他企业家夺取原有国有资产创造了新的机会,从而在几个月内重组了旧的国有经济。
绝大多数“理想主义”改革派在掌权后,利用政府职位攫取了巨额国有资产,成为商业寡头,这似乎与新兴民主制度背道而驰。在建立新的市场经济法律结构(如管理私有财产、监管金融市场和执行税收的制度)之前,现有制度明显被抛弃。
市场经济学家认为,俄罗斯行政指令体系的瓦解将通过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和生活水平。他们还认为,通过取消中央计划,以分散的市场体系取而代之,通过自由化消除巨大的宏观经济和结构扭曲,并通过私有化提供激励,这一体系的瓦解将创造新的生产可能性。
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1992 年自由市场支持者没有预料到的。其中包括 25% 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预期寿命下降,出生率低,GDP 减少了一半。1988 /1989 年至 1993/1995 年间,经济不平等急剧加剧,所有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基尼系数平均上升了 9 个百分点。[44]这些问题导致了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一系列危机,几乎导致叶利钦的共产党挑战者根纳迪·久加诺夫在1996 年的总统大选中当选。世纪之交后,由于大量投资和商业发展,也由于自然资源价格高昂,俄罗斯经济开始大幅好转。
史学
根据鲍里斯·米罗诺夫的说法,到 2020 年,俄罗斯学者已经出版了 300 多本书、3000 篇文章和 20 篇论文,试图解释这次崩溃。他们采取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着眼于短期(1985-1991 年),强调个性、外部原因和政策失误。第二种方法是着眼于长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45]
参见
- 后斯大林时代苏联文献目录
- 冷战(1985年至1991年)
- 俄罗斯联邦历史(1991 年至今)
- 苏联相关文章索引
- 苏联解体的预言
- 里根主义
- 1989 年革命(东欧)
参考
- ^ WorldBook 在线
- ^ Gaidar, Yegor (2007 年 4 月 19 日)。“苏联解体:谷物和石油” (PDF)。关于问题:AEI 在线。美国企业研究所。原件存档(PDF)于 2015 年 1 月 6 日。检索于2022 年3 月 8 日。(在美国企业研究所发表的演讲的编辑版本。)
- ^ Dimitri Volkogonov,《帝国的解剖》(1998 年),第 319 页、第 404 页。
- ^ Dimitri Volkogonov,《帝国的解剖》(1998 年),第 329-369 页。
- ^ Caldwell, Lawrence T.;Legvold, Robert (1983)。 “苏联眼中的里根”。外交政策(52): 3–21。doi : 10.2307 /1148230。ISSN 0015-7228。JSTOR 1148230。S2CID 155858631 。
- ^ Dimitri Volkogonov,《帝国的解剖》 (1998 年),第 358-360 页。
- ^ Downing, Taylor (2018)。1983年:里根、安德罗波夫和濒临崩溃的世界。阿歇特出版社。第 34-50 页。ISBN 978-0-306-92172-8. OCLC 1000583148。
- ^ 乔纳森·斯蒂尔(1984 年)。《苏维埃政权》。西蒙·舒斯特出版社。第 4-5 页。ISBN 9780671528133。
- ^ Matlock, Jack F. Jr. (2005)。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冷战是如何结束的。纽约:兰登书屋。第 41-46 页。ISBN 978-0-8129-7489-8。
- ^ Kwizinskij, Julij A. (1993)。Vor dem Sturm:Erinnerungen eines Diplomaten。柏林:西德勒出版社。国际标准书号 978-3-88680-464-1。
- ^ 《真理报》,1983年3月27日
- ^ 乔治·J·丘奇(1984 年 1 月 1 日)。“1983 年年度人物:罗纳德·里根和尤里·安德罗波夫”。时代周刊。原件存档于 2007 年 1 月 9 日。2008年1 月 2 日检索。
- ^ Haslam, Jonathan (1988 年 10 月 1 日)。“大韩航空被击落事件(1983 年)与苏联防空状况”。情报与国家安全。3 (4): 128–133。doi : 10.1080 /02684528808431975。ISSN 0268-4527 。
- ^ Lapidus, Gail Warshofsky (1987 年 5 月)。“KAL 007 和切尔诺贝利:苏联的危机管理”。《生存》。29 ( 3 ): 215–223。doi :10.1080/00396338708442357。
- ^ Pach, Chester (2006 年 3 月)。“里根主义:原则、实用主义和政策”。总统研究季刊。36 (1): 75–88。doi :10.1111/ j.1741-5705.2006.00288.x。
- ^霍华德,迈克尔 (1987)。 “从欧洲视角看里根时代”。外交事务。66 (3): 478–493。doi :10.2307/20043462。JSTOR 20043462。
- ^ Volkogonov,《帝国的解剖》(1998 年),第 369-83 页。
- ^ Volkogonov,《帝国的解剖》(1998 年),第 383-413 页。
- ^ 昂纳克的西德访问:意义分歧,《纽约时报》,1987 年 9 月 7 日
- ^齐默尔曼 ,威廉;阿克塞尔罗德,罗伯特 (1981 年 10 月)。“越南和苏联外交政策的‘教训’”。世界政治 。34 ( 1): 1–24。doi :10.2307/2010148。JSTOR 2010148。S2CID 155025896 。
- ^ 阿纳托利·切尔尼亚耶夫,《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政策:概念》,载于斯金纳,基伦(主编)《结束冷战的转折点》,(胡佛研究所出版社:2008 年),第 111-140 页 [在线] [2012 年 2 月 22-23 日访问],第 131 页。
- ^ Lewin, Moshe (1991)。戈尔巴乔夫现象:历史解释。加州大学出版社。ISBN 978-0-520-07428-6.OCLC 243701560 。
- ^ 迈克尔·克莱默 (1985 年 11 月 11 日)。《星球大战》计划引发了多年来苏联首次真正的军备控制反应。《纽约杂志》,第 36 页。
- ^ Svetlana Savranskaya;Thomas S. Blanton (2017)。最后的超级大国峰会:戈尔巴乔夫、里根和布什。结束冷战的对话。中欧 UP。第 1015 页。ISBN 9789633861691。
- ^ 卡特,吉米。“1980 年国情咨文”。吉米·卡特图书馆和博物馆。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1 月 31 日。2010年7 月 12 日检索。
- ^ Hamid Karimianpour (2011)。国家建设,还是其他方式的民主。Algora Publishing。第 89–90 页。ISBN 9780875868455。
- ^ 布热津斯基与阿富汗战争第二部分。2010 年 1 月 15 日。原件存档于 2021 年 12 月 11 日。2016年5 月 7 日检索– 通过 YouTube。
- ^ Starr , S. Frederick (2015).新疆:中国的穆斯林边境地区。ISBN 978-1-315-69794-9. OCLC 905920805。
- ^ “互联网上的新研究”。原始存档于2011年4月4日。2016 年5 月 7 日检索。
- ^ “苏联解体与罗纳德·里根”。Wais.stanford.edu。2010年8 月 1 日检索。
- ^ 石油国家:普京、权力和新俄罗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 49 页。ISBN 978-0-19-534073-0.
苏联马歇尔·戈德曼·威廉·凯西。
- ^ Barry William Ickes (1990)。苏联宏观经济政策和绩效:对改革的影响。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经济学系。第 21 页。
- ^ Voprosy Ekonomiki(莫斯科),编号。 2(1988),第 17 页。 79.
- ^ Herrera, Yoshiko M. (2007 年 3 月 26 日)。《想象中的经济:俄罗斯区域主义的根源》。剑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521534734。
- ^ Curtis, Glenn E. (1996)。“俄罗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困境”,摘自《俄罗斯:一个国家研究》。华盛顿:国会图书馆 GPO。countrystudies.us 。检索日期:2021 年4 月 15 日。
- ^ 怀特,斯蒂芬(1990年)。“苏联的“民主化”。苏联研究。42 ( 1 ) : 3–24。doi : 10.1080 /09668139008411849。ISSN 0038-5859。JSTOR 152160 。
- ^ Российская история | Российская история |共 0页0条记录Горбачев 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存档于2008年2月27日在Wayback Machine
- ^ “Отмена 6-й статьи Конституции СССР о руководящей роли КПСС. Справка”。俄新社。 2010 年 3 月 14 日。2010 年7 月 12 日检索。
- ^ Acton, Edward,, (1995)俄罗斯,沙皇和苏联的遗产, Longmann Group Ltd (1995) ISBN 0-582-08922-0
- ^ 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1993 年)。前苏联的转型。考夫曼,理查德 F.,哈特,约翰·皮尔斯。纽约州阿蒙克:ME Sharpe。ISBN 1-56324-318-0.OCLC 28547260 。
- ^ “欢迎来到 stbenedictcollege.org - BlueHost.com” (PDF)。原件存档于 2014 年 4 月 18 日(PDF)。2016 年5 月 7 日检索。
- ^ 布热津斯基,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兹比格涅夫 K.;沙利文,佩奇 (1997)。《俄罗斯与独立国家联合体:文献、数据和分析》。ME Sharpe。ISBN号 9781563246371。
- ^ “苏联的经济崩溃”。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8 月 6 日。2016 年5 月 7 日检索。
- ^ Scheidel, Walter (2017)。《伟大的平等主义者:从石器时代到二十一世纪的暴力与不平等史》。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第 222 页。ISBN 978-0691165028。
- ^ 鲍里斯·N·米罗诺夫,“史学界中的苏联解体:崩溃还是解体”。 (2021) DOI:10.21638/11701/SPBU02.2021.108 俄语在线。
进一步阅读
- Adelman, Jonathan R. 和 Deborah Anne Palmieri。《苏联外交政策动态》(Harpercollins,1989 年)。
- 安德鲁·克里斯托弗和瓦西里·米特罗欣。《世界正朝着我们想要的方向发展:克格勃与第三世界之战》(Basic Books,2005 年)。
- 唐宁,泰勒。《里根、安德罗波夫与濒临崩溃的世界》(2018)
- d'Encausse,Hélène Carrère,《苏维埃帝国的终结:民族的胜利》(基础书籍,1992 年),ISBN 0-465-09818-5
- Fenzel, Michael R (2020)。没有奇迹: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的决策失败。斯坦福大学出版社。ISBN 978-0-8047-9910-2. OCLC 1178769176。
- Fischer, Ben B.冷战难题:1983 年苏联战争恐慌 (中央情报局,情报研究中心,1997 年)。在线
- Gaidar, Yegor (2007 年 4 月 19 日)。“苏联解体:谷物和石油” 。AEI 在线。原件存档于 2009 年 7 月 22 日。2009年7 月 9 日检索。
- Gaidar, Yegor (2006)。《一个帝国的崩溃:给现代俄罗斯的教训》。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社。ISBN 978-0-8157-3114-6. OCLC 1020251020。
- Hough, Jerry F. “安德罗波夫统治下的苏联政治。” 《当代历史》 82.486(1983):330–346。在线
- Kort, Michael G.苏联巨人:历史与后果(Routledge, 2019)
- Marples, David R. 《苏联解体,1985-1991》 (劳特利奇,2016 年)。
- Matlock, Jr. Jack F.,《帝国剖析:美国大使对苏联解体的叙述》,兰登书屋,1995 年,ISBN 0-679-41376-6
- Oberdorfer, Don. 《从冷战到新时代:美国和苏联,1983-1991》(第二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98 年)。
- 雷姆尼克,戴维,《列宁之墓:苏联帝国的最后日子》,Vintage Books,1994 年,ISBN 0-679-75125-4
- Steele, Jonathan。《苏维埃政权》(1984 年)
- 斯特雷耶,罗伯特。《苏联为何解体?:理解历史变迁》(劳特利奇,2016 年)。
- Suny,Ronald Grigor,《过去的复仇:民族主义、革命与苏联解体》,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3 年,ISBN 0-8047-2247-1
- 陶布曼,威廉。《戈尔巴乔夫:他的一生和时代》(2017 年)
- Volkogonov, Dimitri。《帝国的剖析: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七位领导人》 (1998 年)。第 329-534 页。
- 温特斯,保罗·A。《世界历史的转折点——苏联解体》(1998 年),专家短文
史学
- 迈克尔·考克斯。“从历史中学习?从苏联解体到‘新’冷战。”冷战史14.4(2014 年):461–485。
- 卡拉什尼科夫,安东尼。“不同的解释:苏联解体的原因。” 《星座》 3.1(2011 年)75–86 页。在线
- Marples, David R.“重温苏联解体。” 《加拿大斯拉夫论文》 53.2–4(2011):461–473。
- Mironov, Boris N. “史学界对苏联解体的解读:崩溃还是解体。” (2021) DOI:10.21638/11701/SPBU02.2021.108 俄文在线版
- Mironov, BN,“从本土化到主权化:苏联解体是如何准备的。”俄罗斯科学院先驱报92.1 (2022): S33-S48。在线
外部链接
- 改革、政变与垮台:苏联的终结 作者:阿奇·布朗教授
- 弗拉基米尔·布科夫斯基收集的苏联档案
- 外交事务数字档案馆院长彼得·克罗格 (Peter Krogh) 谈苏联解体
- 1991 年 9 月至 12 月,即苏联解体的最后几个月,东方集团的偷拍照片
- 创造1989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