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饥荒

1876-78 年印度大饥荒的受害者,照片拍摄于 1877 年

饥荒是南亚次大陆国家印度孟加拉国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在英国统治期间最为严重。18世纪、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印度的饥荒导致数百万人死亡。英属印度的饥荒非常严重,对该国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的长期人口增长产生了重大影响。

印度农业严重依赖气候:有利的西南夏季季风对于确保灌溉农作物的水源至关重要。[1]干旱加上政策失败,定期导致印度发生严重饥荒,包括1770 年的孟加拉饥荒查利萨饥荒多吉巴拉饥荒1876-1878 年的大饥荒1943 年的孟加拉饥荒[2] [3]一些评论家认为,英国政府的不作为是导致印度在英国统治期间饥荒严重的一个因素[4] [需要页面]饥荒在 20 世纪初基本结束,1943 年的孟加拉饥荒是一个例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并发症有关。在印度,传统上,农业劳动者和农村工匠是饥荒的主要受害者。在最严重的饥荒中,耕种者也易受其害。[5]

为出口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而修建的铁路只会加剧饥荒时期的经济状况。[6] [7]然而,到了 20 世纪,英国人扩建铁路帮助结束了和平时期的大规模饥荒。 他们让英国人能够更快地将食物分发给最脆弱的人。[8]

影响现代印度共和国境内地区的最后一次大饥荒是1943 年的孟加拉饥荒。虽然这些地区以前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但1974 年的孟加拉饥荒是最后一次大饥荒。[9]

古代、中世纪和前殖民时期的印度

公元前 265 年的羯陵伽——阿育王碑文记载了公元前 269 年羯陵伽战争后,数十万人死于饥荒和疾病。

最早的饥荒救济论文之一可以追溯到 2000 多年前。这篇论文通常归功于考底利耶,他也被称为毗湿奴笈多 (Chanakya),他建议一个好国王应该建造新的堡垒和水利工程,并与人民分享他的粮食,或者将国家托付给另一个国王。[10]历史上,印度统治者采用了几种饥荒救济方法。其中一些是直接的,例如发起免费分发粮食和向人民开放粮仓和厨房。其他措施是货币政策,如减免收入、减免税收、增加士兵的薪水和支付预付款。其他措施包括修建公共工程、运河和堤坝,以及挖井。鼓励移民。[10]考底利耶主张在饥荒时期掠夺富人的粮食,以“通过索取过多的收入来削弱他们”。[5]关于古印度直至殖民时期的饥荒的信息主要来自五个来源:[11]

  1. 口头流传的传奇故事让人们记住了饥荒
  2. 古印度神圣文学,如《吠陀经》《本生故事》和《政事论》
  3. 石刻和金属铭文提供了 16 世纪前几次饥荒的信息
  4. 莫卧儿时期印度历史学家的著作
  5. 暂时居住在印度的外国人的著作(例如伊本·白图泰弗朗西斯·泽维尔

公元前269 年左右,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敕令记录了阿育王征服羯陵伽(大致是现代的奥里萨邦)主要的岩石和柱子敕令提到了战争造成的约 100,000 人死亡。敕令记录了后来死亡的人数更多,大概是死于伤病和饥荒。[12]印度文献中,《佩里亚往世书》提到了 7 世纪坦贾武尔地区因降雨不足而发生的饥荒。根据往世书的说法,湿婆大神帮助泰米尔圣徒桑班达尔和阿帕尔救济饥荒。[13]同一地区的另一场饥荒在一块碑文上有记载,其中详细记载了“时局艰难”、村庄被毁、1054 年兰丁发生粮食种植中断等情况。[14]仅以口头传说保存下来的饥荒包括印度南部的Dvadasavarsha Panjam(十二年饥荒)和 1396 年至 1407 年德干高原的杜尔加德维饥荒。[13] [15]这一时期饥荒的主要来源不完整,且与地点有关。[13]

巴萨万 (Basawan) 绘制,约 1595 年

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 (Muhammad bin Tughluq)领导的图格鲁克王朝在 1335-1342 年以德里为中心的饥荒期间掌权(据报道造成数千人死亡)。图格鲁克王朝忙碌且面临困难局面,无法妥善解决饥荒问题。[16]德干高原前殖民时期的饥荒包括 1460 年的达玛吉潘特饥荒以及 1520 年和 1629 年开始的饥荒。据说达玛吉潘特饥荒给德干高原的北部和南部都造成了破坏。 [15]阿卜杜勒·卡迪尔·巴达尤尼 (Abd al-Qadir Badayuni)声称在 1555 年的饥荒中目睹了印度斯坦的食人现象。[17]

1629-32 年德干高原和古吉拉特高原发生的饥荒印度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之一。[18] 1631 年前 10 个月,古吉拉特高原估计有 300 万人死亡,德干高原有 100 万人死亡。最终,饥荒不仅夺走了穷人的生命,也夺走了富人的生命。[18] 1655 年、1682 年和 1884 年,德干高原又发生了更多饥荒。在 1720/1663 年的 Vikrami Samwat 年度,整个拉贾斯坦邦再次缺雨。这一年,马尔瓦尔有大量人员死亡,粮食价格飞涨。粮食价格有记录,但无法与其他年份相比。Rathora-ri-khyat,第 5 期,第一部分。这位耆那教旅行家指出,不仅价格上涨,而且粮食根本买不到。大量牲畜死亡。 1664 年,拉贾斯坦邦的降雨正常,但索贾特却发生了饥荒。不仅大量人口迁徙,还有许多人被卖掉。[19]圣盖尔布达斯·吉 (Gairbdas Ji) 在他的《阿玛尔·格兰特·萨希卜》中也描述了这场大饥荒,甚至德里的王子也不得不为食物而挣扎。

根据 Mushtaq A. Kaw 的说法,“16 至 18 世纪,克什米尔发生过多次饥荒。克什米尔的莫卧儿和阿富汗统治者采取了措施来应对饥荒,但正如本文所要指出的,他们的措施过于软弱,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他们的前任还要糟糕。当代资料指出,不同年份饥荒的发生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它们表明这些饥荒的规模很大。我们被告知,一场史无前例的洪水对当地庄稼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例如,仅 1640-42 年的大洪水就摧毁了克什米尔地区的 438 个村庄。[20]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莫卧儿人对农民采取了世袭的态度,这减轻了饥荒的影响。例如,迈克·戴维斯声称阿克巴、沙贾汗和奥朗则布依靠减税、免费分发食物而不要求他们劳动、食品出口禁运和价格管制来应对饥荒。 [21]另一方面, 亚伯拉罕·埃拉利将这些描述为“象征性的随机措施,充其量只是权宜之计”。例如,在 1630-32 年的饥荒中,皇帝为饥荒救济发放了 10 万卢比,占他皇后穆姆塔兹·玛哈尔每年“零花钱”的十分之一。帝国税收官员和当地的贾吉尔埃米尔各自提供了约 700 万卢比的税收减免。[22]

英国统治

班加罗尔的人们正在等待饥荒救济。摘自1877 年 10 月 20 日的《伦敦新闻画报》。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严重饥荒的发生率有所增加。[注 1]从 1850 年到 1899 年,24 次大饥荒导致约 1500 万人死亡,比其他任何 50 年期间的死亡人数都要多。[6]英属印度的这些饥荒非常严重,对该国的长期人口增长产生了显著影响,特别是在 1871 年至 1921 年的半个世纪里。[24]第一次饥荒是 1770 年的孟加拉大饥荒,估计夺去了 100 万至 1000 万人的生命。[25] [26] [27] [28]

饥荒的影响导致东印度公司从孟加拉获得的收入在 1770-71 年下降到 174,300 英镑。东印度公司的股价因此大幅下跌。该公司被迫从英格兰银行获得 100 万英镑的贷款,资助每年 60,000-100 万英镑的军事预算。[29]后来有人试图证明净收入未受饥荒影响,但这仅仅是因为收入“一直保持在以前的标准”。[30] [脚注 2] 1901 年饥荒委员会发现,1765 年至 1858 年间发生了 12 次饥荒和 4 次“严重短缺”。[32]

印度饥荒

十九世纪后期,印度发生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农作物歉收,不仅导致饥荒,还引发流行病。大多数是地区性的,但死亡人数可能非常庞大。寇松勋爵担任总督期间,一场大饥荒影响了印度大部分地区,造成至少 100 万人死亡。[33] [34] [35]

一些最严重的英属印度饥荒:1837-1838 年,西北省、旁遮普省和拉贾斯坦邦有 80 万人死亡;1860-1861 年,同一地区可能有 200 万人死亡;1866-1867 年,不同地区有近 100 万人死亡;1876-1878 年,广泛分布地区有 430 万人死亡,1877-1878 年,西北省和克什米尔又有 120 万人死亡;最糟糕的是,1896-1897 年,印度大面积发生饥荒,死亡人数超过 500 万人。1899-1900 年,死亡人数估计超过 100 万人。

研究员布莱恩·默顿 (Brian Murton) 表示,英国人到来后、19 世纪 80 年代印度饥荒法典制定之前记录的饥荒,对饥荒的成因带有文化偏见,因为它们“反映了少数英国人的观点”。 [36]然而,这些资料包含了天气和农作物状况的准确记录。弗洛伦斯·南丁格尔 (Florence Nightingale)在 19 世纪 70 年代及以后通过一系列出版物努力教育英国民众了解印度的饥荒。[37]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指出,英属印度的饥荒不是由某个地区粮食短缺造成的,而是由粮食运输不足造成的,而粮食运输不足又是由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缺失造成的。[38]

南丁格尔确定了两种类型的饥荒:粮食饥荒和“钱荒”。钱从农民手中流向地主,使农民无法获得食物。本应通过公共工程项目和工作提供给粮食生产者的资金却被转用于其他用途。[38]南丁格尔指出,抗击饥荒所需的资金被转用于诸如支付1878-80 年英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等活动[38]

有证据表明,在印度殖民前的南印度,每四十年可能都会发生一次大饥荒,而 12 世纪以后发生的频率可能更高。这些饥荒的发生率似乎仍未达到英国统治下的 18 和 19 世纪饥荒的发生率。[36]

学术观点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发现,英国统治时期的饥荒不是由于缺乏食物,而是由于食物分配不均。他将这种不平等与大英帝国的不民主性质联系起来。[注 3]

迈克·戴维斯将 19 世纪 70 年代和 90 年代的饥荒视为“维多利亚晚期大屠杀”,其中,大范围的天气导致的农作物歉收的影响因英国政府的疏忽大意而大大加剧。英国统治的这种负面形象在印度很常见。[40]戴维斯认为“数百万人死亡,并非死于‘现代世界体系’之外,而是在被强行纳入其经济和政治结构的过程中。他们死于自由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事实上,许多人被谋杀……被斯密、边沁和密尔神圣原则的神学应用所杀害。”然而,戴维斯认为,由于英国统治独裁的、不民主的,这些饥荒只发生在经济自由主义制度下,而不是社会自由主义制度下。[41]

蒂尔坦卡·罗伊认为饥荒是环境因素造成的,是印度生态环境固有的。[注 4] [注 5]罗伊认为,需要对农业进行大规模投资才能打破印度的停滞状态,然而,由于水资源匮乏、土壤和牲畜质量差以及投入市场不发达,这些投资未能实现,这导致对农业的投资风险极大。[44] 1947 年后,印度专注于农业体制改革,但即便如此,也未能打破停滞的模式。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印度对农业进行了大规模公共投资,才摆脱了饥荒,[45]但罗伊认为,市场效率的提高确实有助于缓解 1900 年后由天气引起的饥荒,唯一的例外是 1943 年的孟加拉饥荒。[46]

米歇尔·伯格·麦卡尔平 (Michelle Burge McAlpin) 认为,印度 19 世纪的经济变化促使了饥荒的结束。19 世纪印度以自给性农业为主的经济在 20 世纪被更加多元化的经济所取代,通过提供其他形式的就业机会,在粮食短缺时期减少了农业中断(从而降低了死亡率)。[47] 1860 年至 1920 年间,印度修建了铁路,从而获得了在其他市场获取更大利润的机会,农民积累了资产,可以在粮食短缺时期使用。到 20 世纪初,孟买管辖区的许多农民都种植了一部分农作物用于出口。每当预期的粮食短缺开始推高粮价时,铁路也会运送粮食。[48]同样地,唐纳德·阿特伍德 (Donald Attwood) 写道,到 19 世纪末,“任何特定地区和季节的当地粮食短缺问题都逐渐被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所缓解”,[49]并且“到 1920 年,大型机构将这个地区纳入了一场工业化和全球化的世界末日饥荒,导致死亡率迅速下降,从而提高了人类福利”。[50]

科马克·奥格拉达写道,殖民主义并没有阻止印度发生饥荒,但那些饥荒(以及爱尔兰的其他饥荒)“与其说是帝国本身的产物,不如说是当时当局未能采取适当行动的结果”。他指出,20 世纪初至 1943 年期间,次大陆没有发生饥荒,部分原因是铁路和其他通讯设施的改善,“尽管意识形态从强硬的马尔萨斯主义转向关注拯救生命也很重要。”他指出,在印度和其他地方,饥荒记录越往后追溯,就越不一致。[51]

原因

1876-1878 年大饥荒的受害者

许多人认为,饥荒是降雨不均和英国经济行政政策共同造成的。[52] [53] [54]涉案的殖民政策包括高额租金、战争税、自由贸易政策、扩大出口农业和忽视农业投资。[55] [56]印度出口的鸦片、小米、大米、小麦、靛蓝、黄麻棉花是大英帝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重要的外汇(主要来自中国),并稳定了英国粮食市场的低价格。[57] [58]据迈克·戴维斯称,出口作物取代了数百万英亩本可用于国内生存的土地,增加了印度人面临粮食危机的脆弱性。[57]马丁·拉瓦利昂不认为出口是造成饥荒的主要原因,他指出贸易确实对印度的粮食消费产生了稳定的影响,尽管影响很小。[59]

1866 年至 1867 年的奥里萨邦饥荒就是其中一场,饥荒后来蔓延至马德拉斯省,直至海得拉巴迈索尔[60] 1866 年的饥荒是奥里萨邦历史上一次严重而可怕的事件,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饥荒。[61]饥荒留下了约 1,553 名孤儿,他们的监护人每月可得到 3卢比的补助,直到男孩年满 17 岁,女孩年满 16 岁。[62]随后,西部恒河地区、拉贾斯坦邦、印度中部(1868-1870 年)、孟加拉和印度东部(1873-1874 年)、德干高原(1876-78 年)以及恒河地区、马德拉斯、海得拉巴、迈索尔和孟买(1876-1878 年)都发生了类似的饥荒。[60] 1876-1878 年的饥荒,也被称为1876-1878 年大饥荒,导致大量农业工人和工匠从印度南部迁移到英国热带殖民地,他们在种植园中作为契约劳工工作。[63] [64]大量死亡人数——在 560 万至 1030 万人之间——抵消了 1871 年和 1881 年英属印度第一次和第二次人口普查之间孟买和马德拉斯管辖区的正常人口增长。[65] [66]

1860 年至 1877 年间发生的一系列饥荒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这引发了政治争议和讨论,并导致了印度饥荒委员会的成立。该委员会后来起草了《印度饥荒法典》。[67]然而,1876-1878 年的大饥荒才是调查的直接原因,也是导致印度饥荒法典制定的开端。[68]下一场大饥荒是 1896-1897 年的印度饥荒。虽然这场饥荒之前马德拉斯省发生了干旱,但政府对粮食贸易的自由放任政策使饥荒更加严重。 [69]例如,马德拉斯省饥荒最严重的两个地区甘贾姆维萨加帕坦区在饥荒期间仍在继续出口粮食。[69]饥荒通常会伴随各种传染病,如鼠疫流感,这些疾病会袭击并杀死已经因饥饿而虚弱的民众。[70]

英国的反应

1877 年马德拉斯饥荒的当代版画,展示了马德拉斯管辖区贝拉里救济分配情况。摘自《伦敦新闻画报》(1877 年)

东印度公司统治下发生的第一次大饥荒是 1770 年的孟加拉饥荒。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孟加拉人口在大约十个月的时间里饿死。东印度公司灾难性地在饥荒发生时提高税收[71],并加剧了饥荒,即使饥荒不是由英国殖民政府造成的。[72]饥荒之后,“历届英国政府都担心不增加税收负担。” [73] 1866 年,孟加拉和奥里萨邦再次缺雨。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政策,导致孟加拉的饥荒得到部分缓解。然而,西南季风使奥里萨邦的港口无法通行。结果,食物无法像孟加拉那样轻易进口到奥里萨邦。[74] 1865-66 年,奥里萨邦遭遇严重干旱,英国官方对此无动于衷。英国印度事务大臣索尔兹伯里勋爵(Lord Salisbury)在两个月内无所作为,而当时已有一百万人丧生,他后来对此感到后悔不已。[注6]

威廉·迪格比等一些英国知名人士呼吁改革政策、救济饥荒,但英国驻印度总督利顿勋爵反对这种改革,因为他认为这会刺激印度工人偷懒。利顿在 1877-79 年饥荒期间回应救济呼吁说:“如果英国民众希望以让印度破产为代价挽救生命,就让他们为自己的‘廉价情绪’买单吧”,他实质上命令“政府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涉降低食品价格”,并指示地区官员“尽一切可能阻止救济工作……仅仅因为痛苦,不足以成为开展救济工作的充分理由。” [76]孟加拉副总督理查德·坦普尔爵士成功干预了 1874 年的比哈尔饥荒,几乎没有造成人员死亡;这是英国采取适当措施应对粮食危机的唯一已知例子。[77]许多英国官员批评坦普尔在赈灾上花费过多。

1876 年,马德拉斯爆发了大规模饥荒。利顿勋爵 (Lord Lytton) 的政府认为“仅靠市场力量就足以养活饥饿的印度人”。[71] [脚注 7] 1876-1878 年的大饥荒导致至少 560 万人死亡,[79]因此这项政策被废除。利顿勋爵建立了饥荒保险补助金制度,在财政盈余时,将 150 万印度卢比用于饥荒救济工作。结果,英国人过早地认为饥荒问题已永远解决,未来的英国总督也变得自满。在1896-1897 年的印度饥荒期间,有 125 万至 1000 万人死亡。饥荒高峰期,约有 450 万人靠饥荒救济维持生计。[80] [81]

迈克·戴维斯批评了寇松对1899-1900 年印度饥荒的应对。[82] [脚注 8]戴维斯指出,寇松曾说过:“任何为了挥霍慈善事业而危及印度财政状况的政府都将受到严厉批评;但任何通过不加区别的施舍削弱人民的组织、挫伤人民自力更生的士气的政府都将犯下公共罪行。” [84]戴维斯还写道,寇松削减了寇松所说的“危险的高”配给,并通过恢复圣殿测试来加强救济资格。[85]

1899-1900 年饥荒之后,寇松勋爵任命了一个由安东尼·麦克唐纳领导的委员会,该委员会建议:

  • 政府应承担道德责任,推出救济措施,
  • 饥荒法典应该修改,
  • 应立即提供粮食和其他援助,
  • 应该任命一位饥荒专员,
  • 应发展灌溉设施,
  • 应该建立农业银行,为人们提供援助。[86]

政策影响

英国在印度的饥荒政策受到亚当·斯密论点的影响,即使在饥荒时期政府也不会干预粮食市场。[69] [68]尽可能降低饥荒救济成本,尽量减少殖民地国库的开支,是决定饥荒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55] [68]据夏威夷大学地理学教授布莱恩·默顿称,英国在印度的饥荒政策的另一个可能影响是1834 年英国济贫法的影响, [68]不同之处在于,英国人在正常时期愿意“维持”英国的穷人,而印度人只有在整个人口都受到威胁时才会得到生活补助。[87] 1846-49 年的爱尔兰饥荒和 19 世纪后期的印度饥荒有相似之处。在这两个国家,饥荒时期粮食出口都没有受到阻碍。[87]爱尔兰饥荒的教训并没有在 19 世纪 70 年代印度的政策制定信件中体现出来。[88] [87]

饥荒法典

1896-1897年印度贾巴尔普尔饥荒的受害者

1880 年的饥荒委员会发现,包括缅甸在内的英属印度每个省的粮食都有盈余,每年的盈余量达到 516 万公吨。[89]饥荒委员会的成果是一系列关于如何应对饥荒和粮食短缺的政府指导方针和法规,即《饥荒法典》。这些法规直到利顿勋爵卸任总督后才得以颁布,最终于 1883 年在随后一位更为开明的总督里彭勋爵的领导下通过。他们提出了一个早期预警系统来发现和应对粮食短缺。[90]尽管有这些法规,但饥荒造成的死亡率在 19 世纪最后 25 年里最高。[91] [92]当时,印度每年出口的大米和其他谷物约为 100 万公吨。发展经济学家让·德雷兹 (Jean Drèze)评估了饥荒委员会政策变化前后的情况:“早期灾难频发,而后期长期的平静被几次大规模饥荒所打破,形成了鲜明对比”,分别发生在 1896-97 年、1899-1900 年和 1943-44 年。[93]德雷兹用四个因素来解释这些“间歇性失败”——未能宣布饥荒(特别是在 1943 年)、饥荒限制的“过度惩罚性”,例如公共工程工资、“严格不干涉私人贸易的政策”,以及粮食危机的自然严重性。[93]

饥荒的威胁仍然存在,但 1902 年之后,印度没有发生过大饥荒,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 年的孟加拉饥荒。这场饥荒导致 250 万至 300 万人死亡。 [94]在整个印度,即使在干旱时期,粮食供应也很少不足。1880 年的饥荒委员会认定,农业工人和工匠失业导致的工资损失是饥荒的原因。《饥荒法典》采用了为这些人口群体创造就业机会的策略,并依靠开放式公共工程来实现这一目标。[95]印度一直使用《印度饥荒法典》,直到从1966-1967 年的比哈尔饥荒中吸取了更多教训[67]《饥荒法典》在独立后的印度进行了更新,并更名为“稀缺手册”。在该国的一些地区,《饥荒法典》已不再使用,主要是因为其中体现的规则已经成为饥荒救济战略的常规程序。[96]

铁路运输的影响

19 世纪 70 年代印度历史上最严重饥荒前夕的铁路网络

19 世纪 70 年代饥荒期间,数百万饥饿人口无法获得粮食,这被归咎于缺乏足够的铁路基础设施以及通过铁路和电报将粮食引入世界市场。戴维斯[97]指出,“新建的铁路被誉为防止饥荒的制度保障,但商人们却利用铁路将粮食库存从偏远的旱灾地区运到中央仓库进行囤积(以及防止暴乱)”,电报则用于协调价格上涨,因此“粮食价格飙升到贱民、流离失所的织工、佃农和贫苦农民无法承受的程度”。英国行政机构的成员还担心,铁路运输创造的更大市场会鼓励贫苦农民出售他们的粮食储备。[98]

然而,铁路运输在将粮食从粮食过剩地区运往饥荒地区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880 年的《饥荒法典》敦促重组和大规模扩建铁路,重点是印度境内的铁路线,而不是现有的以港口为中心的铁路系统。这些新线路扩大了现有的铁路网络,使粮食能够流向饥荒地区。[99] Jean Drèze (1991) 还发现,到 19 世纪末,全国粮食市场已经具备了减少粮食短缺的必要经济条件,但即使在相对匮乏的时期,粮食出口仍继续从该市场产生。然而,这一系统的有效性依赖于政府提供的饥荒救济:“铁路可以完成将粮食从印度一个地区运到另一个地区的关键任务,但它们无法保证饥饿的人们有钱购买这些粮食”。[100]

饥荒会削弱人体抵抗力,导致传染病增多,尤其是霍乱、痢疾、疟疾和天花。随着人们为了寻找食物和工作而迁徙,人类对饥荒的反应可能会传播疾病。[101]另一方面,铁路还通过将人们带到有食物供应的地区,甚至将人们带到印度境外,对降低饥荒死亡率也产生了单独的影响。通过创造更广泛的劳动力迁移区域,并促进 19 世纪末印度人的大规模移民,铁路为饥荒受灾人民提供了前往该国其他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选择。到 1912-13 年的稀缺危机,移民和救援供应能够吸收中等规模粮食短缺的影响。[102]德雷兹总结道:“总之,尽管对国际贸易持保留态度,但 19 世纪末期通讯的改善确实对缓解饥荒期间的苦难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有道理的。然而,我们也很容易看出,仅凭这一因素很难解释 20 世纪饥荒发生率的急剧下降。” [103]

1943 年孟加拉饥荒

1943 年孟加拉饥荒期间饿死的儿童

1943 年的孟加拉饥荒在当年 7 月至 11 月之间达到顶峰,饥荒最严重的时期在 1945 年初结束。[104]饥荒死亡人数统计不可靠,估计死亡人数多达 200 万人。[105]虽然饥荒的原因之一是仰光被日军攻占后孟加拉的大米供应被切断,但这只是该地区所需粮食的一小部分。[106]根据爱尔兰经济学家兼教授 Cormac Ó Gráda 的说法,军事考虑被优先考虑,孟加拉的穷人得不到救济。[107]然而,应该强调的是,粮食是孟加拉民选政府的责任,帮助打破饥荒的是军队。印度政府曾尝试将旁遮普等盈余地区的粮食调往孟加拉的饥荒地区,但省政府阻碍了粮食的运输。[108] 1944-45 年饥荒委员会承认,歉收导致粮食供应减少,直到 1943 年底。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发现,孟加拉的大米足以养活整个孟加拉人民度过 1943 年的大部分时间,但他的数字受到了质疑。森声称饥荒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从通货膨胀中获益的人吃得更多,而留给其他人的则更少。饥荒委员会的报告并没有提出这种说法。它说,穷人和村里从事服务行业的人挨饿是因为生产者宁愿留下大米或以高价出售。[109]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考虑到估计中可能存在的不准确性或真菌病对大米的影响。[109]德瓦尔指出,英国政府——实际上是由民选的孟加拉政治家组成的——在 1943 年孟加拉饥荒期间没有执行饥荒法典,因为他们未能发现粮食短缺。[110] 1943 年的孟加拉饥荒是印度最后一次灾难性的饥荒,由于森 1981 年的经典著作《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该饥荒在饥荒史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但该著作的准确性和分析受到了该领域专家的激烈质疑。[111]

这场饥荒导致了孟加拉饥荒混合物(以大米和糖为基础)的研发。这种混合物后来拯救了贝尔森等集中营中数以万计的生命[112]

印度共和国

自 1943 年孟加拉饥荒以来,饥荒的数量一直在减少,而且影响有限,持续时间较短。森将独立后饥荒减少或消失的趋势归因于民主治理体系和自由新闻,而不是粮食产量的增加。[113]后来,1984 年、1988 年和 1998 年的饥荒威胁被印度政府成功遏制,自 1943 年以来印度再没有发生过大饥荒。[114] 1947 年印度独立并没有阻止农作物受损和缺雨。因此,饥荒的威胁并没有消失。1967 年、1973 年、1979 年和 1987 年,印度的比哈尔邦、马哈拉施特拉邦、西孟加拉邦和古吉拉特邦分别面临严重饥荒的威胁。然而,由于政府的干预,这些饥荒并未发展成饥荒。[115]人员伤亡虽然没有达到 1943 年孟加拉饥荒或更早时期的饥荒的规模,但仍然是一个问题。让·德雷兹发现,印度独立后的政府“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1880 年至 1948 年英国饥荒政策的三大失败,“这一事件必须被视为过去两个世纪印度饥荒救济史上的第二个重大转折点”。[116]

1966 年 12 月,比哈尔邦发生了一场规模小得多的饥荒,其中“幸运的是,援助就在眼前,死亡人数相对较少”。[117] [118] 1970-73 年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干旱经常被引用为成功采取饥荒预防措施的一个例子。[注 9]

在印度共和国之外,曾经属于英属印度的地区也发生过大饥荒。1974年孟加拉国的饥荒从 3 月持续到 12 月,造成多达 150 万人死亡,其中包括饥荒后因疾病死亡的人数。[9]

2016-18 年,全球 8.1 亿营养不良人口[120]中有 1.94 亿生活在印度,这使得印度成为全球解决饥饿问题的重点国家。在过去二十年里,印度的人均收入增长了两倍多,但最低膳食摄入量却下降了。[121]

基础设施发展

英国人离开后,饥荒救济机制的改善减少了饥饿造成的死亡人数。在独立的印度,政策变化旨在让人们自力更生,通过公共分配系统以折扣价提供食物。[91] 1947 年至 1964 年间,最初的农业基础设施由克塔克中央水稻研究所、西姆拉中央马铃薯研究所和潘特纳加尔大学等大学的建立奠定。印度人口以每年 3% 的速度增长,尽管新的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仍然需要进口粮食。在顶峰时期,从美国进口了 1000 万吨粮食。[122]

在 1965 年至 1985 年的二十年间,印度通过建立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NABARD) 弥补了基础设施方面的缺口。在饥荒、干旱和其他自然灾害时期,NABARD 为符合条件的机构(如国家合作银行和地区农村银行)提供贷款重新安排和贷款转换便利,期限最长为七年。[123] [124]在同一时期,引进了高产品种小麦和水稻。这一阶段采取的措施导致了绿色革命,并让人们对印度的农业能力充满信心。[122]印度的绿色革命最初被誉为成功,但最近被“降级”为“有条件的成功”——不是因为粮食产量没有增加,而是因为粮食产量的增长已经放缓,无法跟上人口增长的步伐。[需要引文] 1985 年至 2000 年间,重点放在小米、豆类和油籽以及蔬菜、水果和牛奶的生产上。成立了荒地开发委员会,雨养地区受到更多关注。然而,在灌溉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公共投资却减少了。这一时期,合作信贷体系也逐渐崩溃。[122] 1998-99 年,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引入了一项信贷计划,允许银行通过Kisan 信用卡计划向有需要的农民发放短期和及时信贷。该计划在发卡银行和受卡农民中很受欢迎,截至 2002 年 11 月,通过发行 23,200,000 张信用卡,总信贷额度达到3399.4 亿卢比(39 亿美元) 。[125]从 2000 年到现在,由于对乙醇的需求,土地用于食物或燃料已成为一个竞争问题。

当地信仰

啮齿动物鼠类家鼠是导致印度东北部食物供应量下降的因素之一[126]

自《摩诃婆罗多》时代以来,印度多个地区的人们都将竹子开花与鼠害和饥荒联系起来。[127]印度东北部米佐拉姆邦的大部分地区以竹子为主,该邦经历着竹子开花和死亡的周期性现象。[128]众所周知,竹子在其生命周期中会经历一次群居开花,这个周期可以从 7 年到 120 年不等。[129]当地一种普遍的看法和观察是,竹子开花之后,老鼠增多,饥荒增加,人民动乱频发。 这被称为mautam[129]印度共和国第一次出现此类事件是在 1958 年,当时当地的米佐区议会警告阿萨姆邦政府即将发生饥荒,但政府以这不科学为由拒绝了这一警告。[127] 1961 年该地区确实发生过饥荒。[127]

2001 年,印度政府开始制定紧急计划,以解决区域粮食短缺问题,此前有报道称,不久的将来竹子开花和死亡将再次发生。[130]据森林部特别秘书 KDR Jayakumar 称,饥荒与竹子开花之间的关系虽然被部落当地人广泛认为是真实的,但尚未得到科学证实。[129]然而,约翰和纳德加达强烈认为,这种科学联系是存在的,可能不仅仅是当地的神话。[131]他们描述了一种详细的机制,证明了竹子开花与饥荒之间的关系。据他们说,竹子开花后,森林地面上会出现大量竹子种子,这会导致以这些种子为食的啮齿动物RattusMus数量激增。随着天气的变化和雨水的到来,种子发芽,迫使老鼠迁徙到陆地农场寻找食物。在陆地农场,老鼠以储存在粮仓中的农作物和谷物为食,导致食物供应减少。[126] 2001 年,当地政府试图通过为当地村民每杀死 100 只老鼠提供 2.5 美元的奖励来防止饥荒的到来。[132]德里大学的植物学家 HY Mohan Ram是印度竹子研究方面的权威,他认为这些技术太古怪了。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更好方法是教当地农民在竹子开花期间改种不同品种的作物,如生姜姜黄,因为这些作物不会被老鼠吃掉。 [133]

在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阿勒皮地区的切尔塔拉,人们也有类似的看法,他们认为竹子开花与老鼠数量的即将暴增有关。[127]

比哈尔邦干旱

1966-1967 年的比哈尔干旱是一场小型干旱,与之前的饥荒相比,饿死的人数相对较少。[117]这场干旱证明了印度政府应对最严重干旱相关情况的能力。[118]比哈尔干旱期间官方公布的饿死人数为 2353 人,其中约一半发生在比哈尔邦。[134]比哈尔干旱期间,饥荒导致的婴儿死亡人数没有显著增加。[24]

在比哈尔干旱期间,比哈尔邦的粮食年产量从 1965-1966 年的 750 万吨下降到 1966-1967 年的 720 万吨。1966-67 年的降幅更大,降至 430 万吨。全国粮食产量从 1964-1965 年的 8940 万吨下降到 1965-1966 年的 7230 万吨,下降了 19%。粮食价格上涨导致了移民和饥荒,但公共分配系统、政府的救济措施和志愿组织限制了其影响。[135]印度政府曾多次向美国寻求粮食和食物,以替代受损的农作物,然而,为了报复印度对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作用的批评,林登·约翰逊限制了美国的粮食援助[136] [137]政府设立了 20,000 多家平价商店,以管制价格向穷人或低收入者提供食品。[138]比哈尔邦因这种进口而发生大规模旱灾,尽管牲畜和农作物被毁。成功避免大规模旱灾的其他原因是采取了各种防旱措施,例如提高通讯能力、通过广播发布旱灾公告以及为受旱灾影响的人提供政府公共工程项目中的就业机会。[139]

1966 年至 1967 年的比哈尔邦干旱促使农业政策进一步改变,并引发了绿色革命。[91]

1972 年马哈拉施特拉邦干旱

1972 年,印度一名遭受极度饥饿的儿童

20 世纪 70 年代初,印度经历了数年的良好季风和丰收,开始考虑出口粮食并实现自给自足。早在 1963 年,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就声称,该邦的农业形势一直受到关注,一旦发现任何短缺,就会立即采取救济措施。基于此,并声称饥荒一词在这种背景下已经过时,政府通过了《1963 年马哈拉施特拉邦删除‘饥荒’一词法案》。[140]他们无法预见 1972 年的干旱,当时有 2500 万人需要帮助。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采取的救济措施包括就业、旨在创造生产性资产的计划(如植树造林)、土壤保护、开挖运河和建造人工静水体。公共分配系统通过平价商店分发食物。没有饥饿死亡的报道。[141]

大规模为马哈拉施特拉邦社会贫困阶层提供就业机会,为马哈拉施特拉邦带来了大量粮食。[142]在比哈尔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饥荒期间实施的《稀缺手册》防止了因严重粮食短缺而导致的死亡。虽然比哈尔邦的救济计划很差,但德雷兹称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救济计划是一个模范计划。政府发起的救济工作帮助马哈拉施特拉邦在干旱最严重的时候就业了 500 多万人,从而有效地预防了饥荒。[143]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有效性还归功于公众对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的直接压力,公众认为通过救济工作计划就业是他们的权利。公众通过游行、纠察甚至骚乱进行抗议。[144]德雷兹报道说,一名劳工说:“如果他们认为我们不会大声喧哗,他们会让我们死。” [145]

马哈拉施特拉邦干旱期间没有造成人员死亡,该干旱因成功运用饥荒预防政策而闻名。[可疑讨论] [141]

西孟加拉邦干旱

1979-1980 年西孟加拉邦的干旱是下一个大旱灾,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17%,粮食短缺 1350 万吨。政府动用了储存的粮食,没有粮食净进口。印度以外地区对这场旱灾知之甚少。[146]从马哈拉施特拉邦和西孟加拉邦干旱中吸取的教训促成了沙漠发展计划和干旱易发地区计划。这些计划的目的是通过采用生态友好的土地使用方式和节约用水来减少干旱的负面影响。还启动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将灌溉范围扩大到更多地区和农业多样化的主要计划。1987 年干旱的教训表明,创造就业机会、流域规划和生态综合发展的必要性。[91]

1987年古吉拉特邦干旱

1987 年季风失控给印度古吉拉特邦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该邦 19 个地区中有 16 个遭受严重干旱。索拉什特拉地区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花生磨坊关闭,农业受到严重影响。

2013 年马哈拉施特拉邦干旱

2013 年 3 月,根据印度农业部的数据,马哈拉施特拉邦有超过 11,801 个村庄遭受旱灾[147]这次旱灾是迄今为止第二严重的旱灾,仅次于 1972 年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旱灾。[148]

其他问题

营养不良导致的大规模死亡一直持续到现代。例如,据《印度时报》报道,仅在马哈拉施特拉邦,2009 年就有约 45,000 名儿童因轻度或重度营养不良而死亡。[149] 2010 年另一份《印度时报》报道称,印度 50% 的儿童死亡与营养不良有关。[150]

出口价格上涨、全球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冰川融化、降雨和气温变化都是影响印度的问题。如果农业产量不能保持在人口增长率以上,有迹象表明,饥荒很可能重回独立前的水平。社会活动家范达娜·希瓦 (Vandana Shiva)和研究员丹·巴尼克 (Dan Banik)等各行各业的人士都认为,饥荒和由此造成的大规模生命损失在 1947 年印度独立后已经消除。[注 10]然而,希瓦在 2002 年警告说,饥荒正在卷土重来,如果政府不采取行动,饥荒将在三四年内达到非洲之角的规模。 [151]

参见

参考

脚注

  1. ^ “尽管十八世纪初整个印度都遭受了一定程度的苦难,但毫无疑问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是这个国家饥荒的时期。” [23]
  2. ^ 人们普遍认为,东印度公司是一群吸血鬼;辉格党领袖罗金汉勋爵(Lord Rockingham)称他们在孟加拉犯有“掠夺和压迫”罪。[31]
  3. ^ 如果有认真的努力,饥荒是很容易预防的,而一个民主国家的政府——面对选举、反对党的批评和独立报纸——不得不认真努力防止饥荒。毫不奇怪,虽然印度在英国统治下一直到独立前一直有饥荒(最后一次饥荒发生在 1943 年,独立前四年,我小时候亲眼目睹了那次饥荒),但在独立后,随着多党民主和新闻自由的建立,饥荒突然消失了。[39]
  4. ^ “几个世纪以来,该地区的农业一直依赖季风降雨,技术陈旧,耕作粗糙,投入强度低,自给自足,易发生饥荒,土地生产率低。” [42]
  5. ^ “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毁灭性的饥荒,这是印度生态环境固有的趋势” [43]
  6. ^ “两个月来我什么都没做。在此之前,季风已经关闭了奥里萨邦的港口——救援是不可能的——而且——据说——有一百万人死亡。印度和孟加拉政府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我从未觉得自己对结果完全没有责任。”——英国印度事务大臣索尔兹伯里勋爵。[75]
  7. ^ 在致白金汉公爵的电报中,总督宣布他打算视察马德拉斯和迈索尔的饥荒地区,并再次制定了管理饥荒事务的一般原则。在声明印度政府在女王陛下政府的批准下,决心利用一切可用手段避免饿死之后,总督首先表达了他的信念,即“绝对不干涉私人商业企业的经营必须成为他们目前饥荒政策的基础”。这是基于这样的信念:“自由和丰富的贸易不能与政府进口共存”,如果私营企业不受干扰(不从政府获得一切可能的便利和信息),那么与因政府竞争而陷入瘫痪相比,更多的粮食将运抵饥荒地区。[78]
  8. ^ 大卫·吉尔摩的《寇松统治种姓》。他在《寇松》中写道,有 350 万人靠救济度饥荒,[需要引证]《统治种姓》中,他写道,这个数字超过了 500 万。[83] [需要页面]
  9. ^ “印度在预防饥荒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可以追溯到 1972-73 年,当时又一场非常严重的干旱袭击了该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最严重的邦是马哈拉施特拉邦……” [119]
  10. ^ 自1947年以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员伤亡事故。[151]

引用

  1. ^ Swain,Patel 和 Nandi 2017 年。
  2. ^ Nash 2003,第 22-23 页。
  3. ^ Collier & Webb 2002,第 67 页。
  4. ^ 戴维斯2001。
  5. ^ ab Drèze 1991,第 17 页。
  6. ^ ab Sourabh 和 Mylyntaus 2015。
  7. ^ “基础设施和铁路”。环境与社会。2015 年 7 月 28 日。2017 年 6 月 10 日从原件存档。
  8. ^ Burgess & Donaldson 2012,第 4 页。
  9. ^ ab Alamgir 1980,第 xviii 页。
  10. ^ ab Drèze 1991,第 19 页。
  11. ^ Currey & Hugo 1984,第 71-74 页。
  12. ^ Keay 2001,第 91 页。
  13. ^ abc Currey & Hugo 1984,第 72 页。
  14. ^ Currey & Hugo 1984,第 73 页。
  15. ^ ab Bombay(印度:国家)1883 年,第 105 页。
  16. ^ Walsh 2006,第 71、292 页。
  17. ^ 亚伯拉罕·埃拉利 (1997)。莫卧儿世界。魏登菲尔德和尼科尔森。 p。 168.国际标准书号 978-0-297-85209-4
  18. ^ ab Attwood 2005,第 2070 页。
  19. ^ “1500 年至 1767 年的印度饥荒” 。www.vinlandmap.info。原件存档于 2018 年 4 月 13 日。20251 月 20 日检索
  20. ^ Kaw, Mushtaq A.,《1586-1819 年的克什米尔饥荒:莫卧儿和阿富汗统治者的政策》[需要页面]
  21. ^ Davis 2001,第 302 页。
  22. ^ Eraly, Abraham (1997)。莫卧儿世界。Weidenfeld & Nicolson。第168–70页 。ISBN 978-0-297-85209-4
  23. ^ Murton 2000,第 1412 页。
  24. ^ ab Singh 2002,第 112 页。
  25. ^ Datta 2000,第 262、266 页。
  26. ^ 维萨里亚和维萨里亚 1983 年,第 17 页。 477.
  27. ^ Ó Gráda 2015,第 99 页。
  28. ^ Sen 1983,第 39 页:“饥饿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是正常现象,但这种‘经常’饥饿现象必须与饥荒的剧烈爆发区分开来。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经常性的饥饿……1770 年在印度,最乐观的估计是死亡人数达到一千万。”
  29. ^ James 2000,第 49-52 页。
  30. ^ Bowen 2002,第 104 页。
  31. ^ James 2000,第 51 页。
  32. ^ Desai, Raychaudhuri & Kumar 1983 年,第 477 页。
  33. ^ Fagan 2009,第 13 页。
  34. ^ Fieldhouse 1996,第 132 页。
  35. ^ Davis 2001,第 158 页。
  36. ^ ab Currey & Hugo 1984,第 75 页。
  37. ^ Gourlay 2003,第 276 页。
  38. ^ abc Nightingale,McDonald & Vallée 2006,第 14 页。 707.
  39. ^ Iqbal & You 2001,第 12-14 页。
  40. ^ Ferguson 2004,第 22 页。
  41. ^ Mantena 2010.
  42. ^ Roy 2007,第240页。
  43. ^ Fergusson 2003,第 23 页。
  44. ^ Roy 2007,第243-4页。
  45. ^ Roy 2007,第248页。
  46. ^ Roy 2006,第 36 页。
  47. ^ McAlpin 1979,第 157 页。
  48. ^ McAlpin 1979,第 153-155 页。
  49. ^ Attwood 2005,第 2071 页。
  50. ^ Attwood 2005。
  51. ^ Ó Gráda 2009,第 20 页。
  52. ^ Srivastava 1968,页 [需要页面]
  53. ^ Sen 1982,页 [需要页面]
  54. ^ Bhatia 1985,页 [需要页面]
  55. ^ ab Mander 2009,第 1 页。
  56. ^ Davis 2001,第 299 页。
  57. ^ ab Davis 2001,第 299–300 页。
  58. ^ 黄 1998.
  59. ^ Ravallion 1987。
  60. ^ ab Walsh 2006,第 145 页。
  61. ^ Samal 1990,第 6 页。
  62. ^ Samal 1990,第 23 页。
  63. ^ Roy 2006,第 362 页。
  64. ^ Roy 1999,第 18 页。
  65. ^ Dyson 2018,第 137 页:“估计饥荒造成的死亡人数并非易事。需要做出假设,而且这些假设通常没有详细说明,并且可能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然而,对于 1876-78 年的饥荒,在范围的低端,维萨里亚和维萨里亚提到了英国管理省份的官方估计,这表明大约有 560 万“超额”死亡。”
  66. ^ Roy 2006,第 363 页。
  67. ^ ab Currey & Hugo 1984,第 91 页。
  68. ^ abcd Currey & Hugo 1984,第 92 页。
  69. ^ abc Ghose 1982,第 380 页。
  70. ^ Walsh 2006,第 144-145 页。
  71. ^ ab Ferguson 2004.
  72. ^ Schama 2003。
  73. ^ Johnson 2003,第 30 页。
  74. ^ Fiske 1869.
  75. ^ Davis 2001,第 32 页。
  76. ^ Davis 2001,第 31、52 ​​页。
  77. ^ Ertem 2015。
  78. ^ Balfour 1899,第204页。
  79. ^ Keay 2001,第 454 页。
  80. ^ Davis 2001,第 173 页。
  81. ^ 纳什2003年。
  82. ^ Davis 2001,页 [需要页面]
  83. ^ 吉尔摩 2007 年。
  84. ^ Davis 2001,第 162 页。
  85. ^ Davis 2001,第 164 页。
  86. ^ Atul 2021。
  87. ^ abc Currey & Hugo 1984,第 93 页。
  88. ^ Donnelly 2005,第 1 页。
  89. ^ Bhatia 1970,第 6 页。
  90. ^ Walsh 2006,第 144-145 页。
  91. ^ abcd 塔库尔等人。 2005,p。 585.
  92. ^ Desai, Raychaudhuri & Kumar 1983 年,第 504 页。
  93. ^ ab Drèze 1991,第 32-33 页。
  94. ^ 波蒂略 2008 年。
  95. ^ Drèze 1991,第 98 页。
  96. ^ Drèze 1991,第 26 页。
  97. ^ Davis 2001,第 26-27 页。
  98. ^ McAlpin 1979,第 148 页。
  99. ^ McAlpin 1979,第 149-50 页。
  100. ^ McAlpin 1979,第 150 页。
  101. ^ 阿诺德 1993 年。
  102. ^ McAlpin 1979,第 155-57 页。
  103. ^ Drèze 1991,第 25 页。
  104. ^ James 2000,第 581 页。
  105. ^ Nafziger 2012,第 226 页。
  106. ^ Ó Gráda 2007,第 26 页。
  107. ^ Ó Gráda 2007,第 12 页。
  108. ^ 1945 年饥荒调查委员会,第 198-99 页。
  109. ^ ab Ó Gráda 2007,第 23 页。
  110. ^ Waal 1997,第 14 页。
  111. ^ Ó Gráda 2007,第 20、37 页。
  112. ^ “贝尔森的救援”。第四频道电视台。2007 年 10 月 15 日。原件存档于 2010 年 7 月 18 日。20109 月 23 日检索
  113. ^ Iqbal & You 2001,第 13 页。
  114. ^ Devereux 2007,第 5 页。
  115. ^ Drèze & Sen 1991,第 9 页。
  116. ^ Drèze 1991,第 35 页。
  117. ^ ab Lancaster 1990,第 233 页。
  118. ^ ab Mehta 2001,第 43 页。
  119. ^ Drèze 1991,第 46 页。
  120. ^ 粮农组织等。 2019 年,第 135、140 页。
  121. ^ “印度”。世界粮食计划署。2023 年 3 月 31 日。
  122. ^ abc Swaminathan 2007 年。
  123. ^ Somashekher 2004,第222页。
  124. ^ Singla 等人,2004 年,第 376 页。
  125. ^ Singla 等人,2004 年,第 379 页。
  126. ^ ab John & Nadgauda 2002,第 261-262 页。
  127. ^ abcd John & Nadgauda 2002,第 261 页。
  128. ^ BBC 2004年。
  129. ^ abc Maitreyi 2010,第 1 页。
  130. ^ Bagla 2001,第 1 页。
  131. ^ John & Nadgauda 2002,第 262 页。
  132. ^ Bagla 2001,第 2 页。
  133. ^ Bagla 2001,第 1-2 页。
  134. ^ Drèze & Sen 1991,第 59 页。
  135. ^ 美国科学促进会等,1989 年,第 378-9 页。
  136. ^ 黄铜 1986年。
  137. ^ “里程碑:1961–1968 年——历史学家办公室” 。history.state.gov。202011 月 27 日检索
  138. ^ Cuny & Hill 1999,第 54 页。
  139. ^ Gupta, Stern & Hussain 1995 年,第 61 页。
  140. ^ Sainath 2010,第 1 页。
  141. ^ ab 美国科学促进会等 1989 年,第 379 页。
  142. ^ Drèze 1991,第 89 页。
  143. ^ Waal 1997,第 15 页。
  144. ^ Drèze 1991,第 92-93 页。
  145. ^ Drèze 1991,第 93 页。
  146. ^ 美国科学促进会等,1989 年,第 380 页。
  147. ^ Mehta 2013。
  148. ^ 马尔帕克瓦 2013 年。
  149. ^ TNN 2010,第 1 页。
  150. ^ Dhawan 2010,第 1 页。
  151. ^ ab Massing 2003,第 1 页。

参考文献

  • Alamgir, Mohiuddin (1980)。南亚饥荒:大规模饥荒的政治经济学。马萨诸塞州剑桥:Oelgeschlager, Gunn and Hain。ISBN : 1-376-766-7666 。 0-89946-042-9
  • 美国科学促进会;印度国家科学院;国际水稻研究所;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 (1989)。《气候与粮食安全》。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国际研讨会,1987 年 2 月 5-9 日,印度新德里。马尼拉:国际水稻研究所。ISBN 978-971-10-4210-3
  • Arnold, David (1993 年 12 月)。“十九世纪印度饥荒中的社会危机和流行病”。社会医学史。6 (3): 385– 404。doi :10.1093/ shm /6.3.385。PMID 11639287  。
  • Attwood, Donald W. (2005),“大即丑陋?大型机构如何防止印度西部发生饥荒” (PDF)世界发展33 (12):2067– 2083,doi :10.1016/j.worlddev.2005.07.009,2011年 11 月 4 日从原件(PDF)存档
  • Atul, Singh (2021 年 2 月 13 日)。“19 世纪饥荒重演:造成饥荒的因素以及英国采取的补救措施”。考试学位。2021 年 9 月 22 日从原件存档。
  • Bagla, Pallava (2001 年 6 月 22 日),《印度因竹子开花而面临饥荒》,《国家地理新闻》,原件存档于 2001 年 7 月 3 日2010 年10 月 28 日检索
  • 巴尔弗夫人 (Balfour, Lady Beatty) (1899),《利顿勋爵 (Lord Lytton) 的印度行政史,1876 年至 1880 年:根据信件和官方文件编纂》,伦敦:朗文出版社,OCLC  633822136
  • Banik, Dan (2007),《饥饿与印度的民主》,伦敦;纽约:劳特利奇,ISBN 978-0-415-40729-8
  • BBC(2004 年 10 月 11 日)。“竹子让印度陷入饥荒”。BBC新闻。2010 年10 月 28 日检索
  • Bhatia, BM (1970),《印度独立以来的粮食问题和政策》,孟买:Somaiya Publications,ISBN 9780842611633, OCLC  97029
  • Bhatia, BM (1985),《印度饥荒:印度经济史某些方面的研究,特别涉及粮食问题》,德里:Konark Publishers,ISBN 978-81-220-0211-9
  • Bhattaharyya, B (1973),孟加拉国历史。达卡。
  • 孟买(印度:邦)(1883 年),孟买管辖区地名录:纳西克,第 16 卷,孟买:中央政府出版社印刷
  • 孟买(印度:邦)(1885 年),孟买管辖区地名录:浦那,由中央政府出版社印刷
  • Bose, Sudhindra (1918),《英国在印度统治的某些方面》专着爱荷华大学,卷。 5,《大学》,79–81页 
  • Bowen, HV (2002),《税收与改革:1757-1773 年英国政治中的印度问题》,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521-89081-6
  • Brass , Paul R. (1986年2)。“危机的政治用途:1966-1967 年的比哈尔饥荒”。《 亚洲研究杂志》。45 (2): 245–267。doi :10.2307/2055843。ISSN 1752-0401。JSTOR  2055843。S2CID 154950652  。
  • 伯吉斯,罗宾;唐纳森,戴夫(2012 年 9 月)。《铁路与殖民地印度饥荒的消亡》(PDF)(报告)。
  • Chaudhari, B. B (1984),Desai, Meghnad;Rudolph, Susanne Hoeber;Rudra, Ashok (eds.),《南亚的农业力量和农业生产力》,第 1 卷,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ISBN 978-0-520-05369-42010 年10 月 1 日检索
  • Collier, Michael; Webb, Robert H. (2002),Webb, Robert H. (ed.),洪水、干旱和气候变化,图森:亚利桑那大学出版社,ISBN 978-0-8165-2250-7
  • Cuny, Frederick C; Hill, Richard B (1999),饥荒、冲突与应对:基本指南,康涅狄格州西哈特福德:Kumarian Press,ISBN 978-1-56549-090-1
  • Currey, B; Hugo, G (1984),饥荒作为一种地理现象,GeoJournal 图书馆,波士顿:D.Reidel,ISBN : 1471-7677-7677 978-90-277-1762-7, LCCN  84009932
  • Datta, Rajat (2000)。社会、经济和市场:孟加拉农村的商业化,约 1760-1800 年。新德里:Manohar Publishers & Distributors。ISBN 81-7304-341-8.OCLC 44927255  。
  • 戴维斯,迈克(2001),《维多利亚晚期大屠杀:厄尔尼诺饥荒与第三世界的形成》,伦敦;纽约:Verso Books,ISBN 978-1-85984-739-8
  • Desai, Meghnad ; Raychaudhuri, Tapan; Kumar, Dharma (1983),《剑桥印度经济史》,第 2 卷,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521-22802-2
  • Devereux, Stephen (2007),《引言》,《新饥荒:全球化时代饥荒为何持续》,劳特利奇发展经济学研究,伦敦:劳特利奇,ISBN 978-0-415-36347-1, LCCN  2005032018
  • Dhawan, Himanshi (2010 年 5 月 11 日),“营养不良是 50% 儿童死亡的原因”,《印度时报》 , 2010 年10 月 13 日检索
  • 唐纳利,吉姆 (2005)。“爱尔兰饥荒”。深入英国历史。英国广播公司。原件存档于 2010 年 12 月 29 日。201010 月 5 日检索
  • 让·德雷兹(2010),让·德雷兹访谈录
  • Drèze, Jean (1991),《印度的饥荒预防》,收录于 Drèze, Jean;Sen, Amartya (eds.)《饥饿的政治经济学:饥荒预防》,牛津:美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第 32-33页,ISBN 978-0-19-828636-3
  • Drèze, Jean ; Sen, Amartya Kumar (1991),《饥饿与公共行动》,发展经济学研究,牛津;纽约:Clarendon Press,ISBN 978-0-19-828365-2, LCCN  89025504
  • Dyson, Tim(1991 年 3 月),《南亚饥荒的人口统计学:第一部分,人口研究》,《人口研究》45(1),Taylor & Francis:5–25doi:10.1080/0032472031000145056,JSTOR  2174991
  • Dyson, Tim (2018)。《印度人口史:从第一批现代人到现在》。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19-882905-8
  • Ertem, Özge (2015)。“英国人对印度和奥斯曼饥荒的看法:政治、文化和道德”。收录于 Frederike Felcht 和 Katie Ritson 编。极限的想象:探索稀缺和丰富(PDF) 。RCC 观点。第 2 卷。慕尼黑。第 17-27页 {{cite book}}:CS1 维护:位置缺少发布者(链接
  • Fagan, Brian (2009)。洪水、饥荒和皇帝:厄尔尼诺现象和文明的命运。Basic Books。ISBN 9780712664783
  • 饥荒调查委员会 (1945 年 5 月)。孟加拉报告(PDF)。新德里:印度政府出版社出版部经理。
  • 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世卫组织 (2019)。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PDF) (报告)。罗马:粮食及农业组织。ISBN 978-92-5-131570-5
  • 弗格森,尼尔(2004),《帝国:英国世界秩序的崛起与衰落以及对全球权力的教训》,纽约:Basic Books,ISBN 978-0-465-02329-5
  • 弗格森,尼尔(2003 年 4 月),《英国帝国主义修正:全球化的成本与收益》,发展研究所工作论文系列(2):23
  • Fieldhouse, David (1996),《富人还是穷人?》,摘自 Marshall, PJ 主编的《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第 108–146页,ISBN 978-0-521-00254-7
  • 菲斯克,约翰 (1869),《IX. 1770 年的孟加拉饥荒》,《看不见的世界和其他散文》,波士顿:詹姆斯·R·奥斯古德,ISBN 978-0-8370-3794-3,原件存档于 2010 年 11 月 18 日,检索于2010 年9 月 23 日
  • Ghose, Ajit Kumar (1982 年 7 月),《粮食供应与饥饿:印度次大陆饥荒研究》,牛津经济论文34 (2):368–389doi:10.1093/oxfordjournals.oep.a041557,JSTOR  2662775,PMID  11620403
  • Gilmour, David (2007),《统治种姓:维多利亚统治下的帝国生活》,纽约:麦克米伦,ISBN 978-0-374-53080-8
  • Gourlay, J (2003),《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与英国国王的健康》,英国汉普郡奥尔德肖特;佛蒙特州伯灵顿:阿什盖特,ISBN 978-0-7546-3364-8, LCCN  2003045331
  • Grove, Richard H. (2007),“1789-93 年的厄尔尼诺大事件及其全球后果:重建世界环境史上的极端气候”,中世纪历史杂志10 (1&2): 75– 98,doi :10.1177/097194580701000203,hdl : 1885/51009S2CID  162783898
  • Gupta, SP; Stern, NH; Hussain, A. 编(1995),《发展模式与制度结构:中国和印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印度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委员会,Allied Publishers,ISBN 978-81-7023-419-7
  • Heaven, Will (2010 年 7 月 28 日),《英属印度的历史将对戴维·卡梅伦大有裨益——只要他不继续谈论它》,伦敦:《每日电讯报》,原件存档于 2010 年 7 月 31 日,检索于2010 年10 月 15 日
  • 印度帝国地名录第 III 卷(1907 年),“第十章:饥荒”,印度帝国,经济,由印度国务大臣授权在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出版。第 xxx 页,1 张地图,552.,第 475–502
  • Iqbal, F; You, JI (2001),《正义的理念》,《民主、市场经济与发展:亚洲视角》,其他世界银行书,华盛顿特区:世界银行,第 9-24 页,ISBN 978-0-8213-4862-8, LCCN  01017950
  • 詹姆斯·劳伦斯(2000),《拉吉:英属印度的形成与瓦解》,圣马丁出版社,ISBN 978-0-312-26382-9
  • John, C. K; Nadgauda, R. S (2002 年 2 月 10 日),竹子开花与饥荒(PDF),第 82 卷,当代科学,检索日期:2010 年10 月 28 日
  • 约翰逊,罗伯特 (2003),《英国帝国主义:历史与争议》,汉普郡贝辛斯托克 Houndmills 出版社;纽约: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ISBN 978-0-333-94725-8
  • Katakam, Anupama (2005),《悲剧的根源》,印度钦奈:前线,原件存档于 2012 年 11 月 8 日,检索于2010 年10 月 5 日
  • Kaw, Mushtaq A. (1996),《1586-1819 年的克什米尔饥荒:莫卧儿和阿富汗统治者的政策》,第 33 卷,《印度经济社会与历史评论》
  • Keay, John (2001),《印度:一部历史》,纽约:Grove Press,ISBN : 411-676-776 978-0-8021-3797-5
  • Koomar, Roy Basanta (1920),印度的劳工起义》,纽约:印度自由之友出版社, 第 13-14页
  • Lancaster, HO (1990),《预期寿命:世界死亡率的人口统计学、统计学和历史研究》,Springer-Verlag,ISBN 978-0-387-97105-6
  • Maharatna, A (1996),《饥荒的人口统计:印度的历史视角》,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19-563711-3
  • Maitreyi, ML Melly (2010 年 4 月 20 日),《群居竹子开花引发饥荒恐惧》,印度钦奈《印度教徒报》,原件存档于 2010 年 4 月 25 日,检索日期2010 年10 月 28 日
  • Mander, Harsh (2009 年 9 月 13 日),《赤脚:饥荒法典的殖民遗产》,印度钦奈《印度教徒报》, 2010 年10 月 3 日检索
  • 卡鲁纳·曼特纳(2010 年 5 月至 8 月)。 “自由帝国主义的危机” (PDF)历史@政治。政治、文化、社会。 11号。检索日期:2022 年9 月 22 日
  • Marpakwar, Prafulla (2013 年 3 月 9 日)。“马哈拉施特拉邦面临 40 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印度时报》。孟买。原件存档于 2013 年 5 月 11 日。20133 月 27 日检索
  • Massing, Michael (2003 年 3 月 1 日),《民主能避免饥荒吗?》,《纽约时报》 , 2010 年9 月 27 日检索
  • McAlpin, Michelle Burge (1979),《饥荒、饥荒和风险:1870-1920 年印度西部农作物歉收的影响变化》,第 39 卷,《经济史杂志》, 第 143-157
  • Mehta, Ankita (2013 年 3 月 26 日)。“2013 年洒红节:马哈拉施特拉邦干旱期间孟买选择无水庆祝”。国际商业时报。2013年3 月 27 日检索
  • Mehta, SM (2001),《人口挑战与家庭福利》,Anmol Publications Pvt. Ltd,ISBN 978-81-261-0969-2
  • Murton, Brian (2000),《VI.4:饥荒》,《剑桥世界食物史》,第 2 卷,剑桥;纽约,第 1411-27页,OCLC  44541840{{citation}}:CS1 维护:位置缺少发布者(链接
  • Nafziger, E. Wayne (2012)。经济发展(第 5 版)。剑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521-76548-0
  • 纳什,J.马德琳(2003),《厄尔尼诺:揭开天气大师的秘密》,纽约;伦敦:华纳图书,ISBN 978-0-446-67992-3[永久无效链接‍ ]
  • 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 (2009),NABARD 简介(PDF),原件(PDF)存档于 2010 年 6 月 12 日,检索于2010 年10 月 28 日
  • Nightingale, Florence; McDonald, Lynn; Vallée, Gérard (2006),《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论印度的健康》,安大略省滑铁卢:威尔弗里德·劳里埃大学出版社,ISBN : 1371-7677-7677 978-0-88920-468-3
  • Nobelprize.org (1998),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8 ,检索日期:2010 年9 月 20 日
  • Ó Gráda, Cormac (2007 年 3 月),“让饥荒成为历史”,《经济文献杂志》 , XLV : 5– 38, doi :10.1257/jel.45.1.5, hdl : 10197/492 , S2CID  54763671
  • Ó Gráda, Cormac (2009),《饥荒:简史》,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ISBN 978-0-691-12237-32010 年10 月 5 日检索
  • Ó Gráda, Cormac (2015)。《吃人是错误的,以及其他关于饥荒、饥荒的过去和未来的文章》。普林斯顿大学。ISBN 978-1-4008-6581-9. OCLC  902724835。{{cite book}}:CS1 维护:位置缺少发布者(链接
  • Portillo, Michael (2008 年 1 月 14 日)。《聆听孟加拉饥荒》。open2.net。英国广播公司。原件存档于 2010 年 10 月 14 日。20109 月 21 日检索
  • Prabhu, Nagesh (2007 年 7 月 4 日),《这是 NABARD 的银禧年》,印度钦奈《印度教徒报》,原件存档于 2007 年 11 月 19 日,检索日期2010 年10 月 27 日
  • Rai, Lajpat (1917),《英国对印度的债务:英国在印度财政政策的历史叙述》,纽约:BW Huebsch, 263-281页
  • Ravallion , Martin (1987 年 10 月)。“贸易与稳定:再看英属印度备受争议的粮食出口”。经济史探索》。24 (4): 354– 370。doi :10.1016/0014-4983(87)90019-2。
  • Roy, ​​Tirthankar (1999),《印度殖民地经济中的传统产业》,剑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521-65012-0, LCCN  98044110
  • Roy, ​​Tirthankar (2006),《印度经济史,1857-1947》,牛津大学出版社印度版,ISBN 978-0-19-568430-8
  • Roy, ​​Tirthankar (2007),“一场延迟的革命:印度的环境与农业变革”,牛津经济政策评论23 (2): 239– 250,doi :10.1093/oxrep/grm011
  • Sainath, P (2007年11月14日), “Maharashtra: 'graveyard of farmer'”, The Hindu , Chennai, India, 原始存档于2007年11月16日, 2010年10月5日检索
  • Sainath, P (2008 年 1 月 31 日),《一年内有 17,060 起农场自杀事件》,印度钦奈《印度教徒报》,原件存档于 2008 年 2 月 1 日, 2010 年10 月 5 日检索
  • Sainath, P (2010 年 8 月 27 日),《食品安全——定义》,印度钦奈《印度教徒报》, 2010 年10 月 5 日检索
  • Samal, JK (1990),《奥里萨邦经济史,1866-1912》,Mittal Publications,ISBN 978-81-7099-218-9, LCCN  90905009
  • Schama, Simon (2003),《英国历史:1603-1776 年的英国战争》,第 2 卷,BBC,ISBN 978-0-563-48718-0
  • Sen, Amartya (1982),《贫困与饥荒:关于权利与剥夺的论文》,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
  • Sen, Amartya (1983),《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198284635
  • Sen, Amartya (2009),《正义的理念》,哈佛大学出版社,第 338-343页,ISBN 978-0-674-03613-0
  • Singh, N. (2002),《人口与贫困》,米塔尔,ISBN 978-81-7099-848-8
  • Singla, R. K; Khanna, O. P; Grover, M. L; Jain, T. R (2004),《工业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VK Publications,ISBN 978-81-88597-77-2
  • Somashekher,Kumar Naveen (2004),货币银行。国际贸易和公共金融,Anmol Publications Pvt. Ltd,ISBN 978-81-261-1723-9
  • Sourabh, Naresh Chandra;Myllyntaus, Timo (2015 年 7 月 28 日)。“十九世纪末印度的饥荒:政治、文化和环境正义”。雷切尔·卡森环境与社会中心,德国慕尼黑。doi :10.5282/ rcc /6812。
  • Srivastava, HC (1968),《1858-1918 年印度饥荒史》,Sri Ram Mehra and Co.,阿格拉
  • Swain, S;Patel, P;Nandi, S (2017)。“利用印度马拉特瓦达的 MSWEP 降水数据应用 SPI、EDI 和 PNPI”。2017年 IEEE国际地球科学和遥感研讨会 (IGARSS)。第 2017 卷。第 5505-5507 页 。doi: 10.1109 / IGARSS.2017.8128250。ISBN 978-1-5090-4951-6.S2CID 26920225  。
  • Swaminathan, M. S (2007 年 8 月 15 日),《印度农业的危机》,《印度教徒报》,原件存档于 2010 年 8 月 12 日,检索于2010 年10 月 3 日
  • Thakur, Baleshwar;Sinha, VNP;Prasad, M;Pratap, Rana (2005),Thakur, Baleshwar (ed.),印度城市与区域发展:纪念 LN Ram 教授的论文集,Concept Publishing Company,ISBN 978-81-8069-199-72010 年10 月 5 日检索
  • TNN(2010 年 5 月 11 日),“马哈拉施特拉邦每年有 45000 名儿童因营养不良死亡”,《印度时报》,原件存档于 2010 年 4 月 28 日,检索于2010 年10 月 13 日
  • Visaria, Leela;Visaria, Pravin (1983),《第五章:人口 (1757–1947)》,载于 Kumar, Dharma;Desai, Meghnad (eds.),《剑桥印度经济史》 ,第 2 卷,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第463–532页 ISBN 978-0-521-22802-2
  • Waal, Alexander De (1997),非洲权利(组织)和国际非洲研究所(编辑),饥荒罪行:非洲的政治和救灾行业,非洲权利和国际非洲研究所,ISBN 978-0-253-21158-3, LCCN  97029463
  • Walsh, Judith E (2006),《印度简史》,档案事实,ISBN 978-0-8160-5658-3, LCCN  2005001892
  • Wong, JW (1998),《致命的梦想:鸦片、帝国主义与中国的阿罗战争 (1856–1860)》,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521-55255-4

进一步阅读

  • 布利克斯,冈纳尔; Svensk näringsforskning,Stiftelsen (1971),《饥荒:一场讨论灾难时期营养和救援行动的研讨会》,卷。 9、瑞典:Almqvist & Wiksell
  • Brewis, Georgina。“‘填满饥荒之口’:1896-1901 年印度饥荒救济中的自愿行动”,《现代亚洲研究》,(2010 年 7 月)44#4,第 887-918 页
  • 布朗,莱斯特·罗素;埃克霍姆,埃里克·P (1974),《仅凭面包》,第 864 卷,PraegerISBN 978-0-275-63640-1
  • CBC 新闻(2010 年 8 月 30 日),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2010 年9 月 25 日检索
  • Chaudhuri, B. B (2008),《晚期前殖民和殖民时期印度农民史》,第 8 卷,Pearson Education India,ISBN 978-81-317-1688-5
  • Dutt,R. Palme (2006),《今日印度》(1940),阅读书籍,ISBN 978-1-4067-9846-3
  • Dutt, Romesh C (1901),《印度饥荒及其成因和预防》,伦敦,PS King
  • Dutt, Romesh C (1900),《印度经济史》,低价出版物,ISBN 978-81-85418-01-8
  • Dutt, Romesh C (2001),《早期英国统治下的印度经济史》劳特利奇ISBN 978-0-415-24493-0
  • Dutt, Romesh C (2005),《致 Curzon 勋爵关于印度饥荒和土地评估的公开信》,Adamant Media Corporation,Elibron Classics 系列,ISBN 978-1-4021-5115-6
  • Edgerton-Tarpley,Kathryn (2008),《铁的眼泪:19 世纪中国对饥荒的文化反应》,第 15 卷,加州大学出版社ISBN 978-0-520-25302-52010 年10 月 5 日检索
  • 弗格森,尼尔(2003),《英国帝国主义修订版:全球化的成本与收益》(PDF) 2010 年 2 月 2 日存档,检索日期: 2010 年9 月 21 日
  • 爱尔兰饥荒课程委员会 (1998),《爱尔兰大饥荒》 , 2010 年9 月 21 日检索[永久无效链接‍ ]
  • Lochan, Meeta; Lochan, Rajiv (2006),农民自杀:事实和可能的政策干预(PDF),浦那:Yashwantrao Chavan 发展管理学院,原件(PDF)存档于 2010 年 8 月 21 日,检索于2010 年10 月 5 日
  • Mishra, Vimal;等人(2019 年)。“1870-2016 年印度的干旱和饥荒”。地球物理研究快报。46 (4):2075-2083。Bibcode:2019GeoRL..46.2075M。doi 10.1029/ 2018GL081477。S2CID 133752333  。
  • 尼尔森,迪恩 (2010 年 9 月 9 日),《温斯顿·丘吉尔被指责为印度饥荒造成 100 万人死亡》《每日电讯报》,伦敦,原件存档于 2022 年 1 月 12 日,检索于2010 年10 月 5 日
  • Ravallion, Martin (1996),饥荒与经济,世界银行,政策研究部,贫困与人力资源司,CiteSeerX  10.1.1.18.1618
  • Ray, James Arthur; Sivertsen, Linda (2008),《和谐财富:吸引理想生活的秘诀》,HyperionISBN 978-1-4013-2264-9
  • Ritschel, Dan (1996),《爱尔兰饥荒:解释与史学问题》,马里兰大学历史系,原件存档于 2009 年 8 月 22 日,检索于2010 年10 月 5 日
  • 罗斯,戴维 (2002),《爱尔兰:一个国家的历史》,新拉纳克:盖迪斯和格罗塞特,ISBN 978-1-84205-164-1
  • Rubin, Olivier (2008),《马拉维 2002 年饥荒——贫困、民主和捐助者》,第 17 卷,《北欧非洲研究杂志》,第 47-65
  • Rubin, Olivier (2009),“民主在饥荒保护中的作用——事实还是谬论?”,《欧洲发展研究杂志》,21 (5): 699– 717,doi :10.1057/ejdr.2009.37,ISSN  0957-8811,S2CID  144820469
  • Sami, Leela。“饥饿、疾病和死亡:解释 1876-1878 年马德拉斯的饥荒死亡率”,《社会医学史》(2011 年 12 月)24#3,第 700-719 页
  • Scrimshaw, Nevin S. (1987),《美洲食品保护》,国家科学院
  • Sharma, Sanjay (2001),饥荒、慈善和殖民国家:十九世纪初的北印度,德里: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19-565386-1
  • Thapar, Romila (1973),《阿育王与孔雀王朝的衰落》(第二版),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 0-19-560379-6
  • “粮食供应下降”,大英百科全书,2010 年,检索日期:2010 年10 月 1 日
  • 按时间顺序编纂的 1500 年至 1767 年印度饥荒史料
  • 农作物腐烂,印度数百万人挨饿
  • 谷物腐烂导致 8000 万人缺粮
取自“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Famine_in_India&oldid=12707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