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 | |
---|---|
![]() 官方肖像,1938 年 | |
德国元首 | |
任职时间 :1934 年 8 月 2 日 – 1945 年 4 月 30 日 | |
之前 | 保罗·冯·兴登堡 (担任主席) |
继任者 | 卡尔·邓尼茨 (担任主席) |
德国总理 | |
任职时间 :1933 年 1 月 30 日 – 1945 年 4 月 30 日 | |
总统 | 保罗·冯·兴登堡(1933–1934) |
副校长 | 弗朗茨·冯·帕彭 (1933–1934) |
之前 | 库尔特·冯·施莱歇尔 |
继任者 | 约瑟夫·戈培尔 |
纳粹党元首 | |
任职时间 :1921 年 7 月 29 日 – 1945 年 4 月 30 日 | |
副 | 鲁道夫·赫斯 (1933–1941) |
之前 | 安东·德雷克斯勒(党主席) |
继任者 | 马丁·鲍曼(党部长) |
个人信息 | |
出生 | 河畔布劳瑙 | 1889 年 4 月 20 日,奥匈帝国因
死亡 | 1945 年 4 月 30 日 柏林,纳粹德国 | (56 岁)
死亡原因 | 开枪自杀 |
国籍 | |
政党 | 纳粹党(1920 年至今) |
其他政治 立场 | 德国工人党(1919–1920) |
配偶 | |
父母 | |
亲属 | 希特勒家族 |
内阁 | 希特勒内阁 |
签名 | ![]() |
兵役 | |
忠诚 | |
分支 | |
服务年限 | 1914–1920 |
秩 | 法官 |
命令 | |
战争 | |
奖项 | 奖项列表 |
| ||
---|---|---|
![]() |
||
阿道夫·希特勒[a](1889 年 4 月 20 日 - 1945 年 4 月 30 日)是奥地利出生的德国政治家,他从 1933 年开始担任纳粹德国的独裁者,直到1945 年自杀。他以纳粹党领袖的身份掌权,[c] 1933 年成为总理, 1934 年自称元首和帝国总理。 [d] 1939 年 9 月 1 日,他入侵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整个战争期间,他密切参与军事行动,并且是实施大屠杀的核心人物:大约六百万犹太人和数百万其他受害者遭到种族灭绝。
希特勒出生于奥匈帝国的因河畔布劳瑙,在林茨附近长大。20世纪初,他生活在维也纳, 1913 年移居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德国军队服役,获得铁十字勋章。1919 年,他加入了纳粹党的前身德国工人党,1921 年被任命为纳粹党领袖。1923 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企图夺取政府权力,但未遂,被判处五年监禁,仅服刑一年多。在监狱里,他口述了自传的第一卷和政治宣言《我的奋斗》。 1924 年提前获释后,希特勒以极具魅力的演说和纳粹宣传攻击《凡尔赛条约》,提倡泛德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产主义,赢得了民众支持。他经常谴责共产主义是国际犹太人阴谋的一部分。
至 1932 年 11 月,纳粹党在国会中占有最多席位,但并未占据多数席位。没有任何政党能够组成多数联盟来支持总理候选人。前总理弗朗茨·冯·帕彭和其他保守派领导人说服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于 1933 年 1 月 30 日任命希特勒为总理。此后不久,国会通过了1933 年授权法案,开始了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纳粹德国的进程。纳粹德国是一个以纳粹主义极权主义和专制意识形态为基础的一党独裁政权。1934 年 8 月 2 日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继位,同时成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拥有绝对权力。在国内,希特勒实施了许多种族主义政策,并试图驱逐或杀害德国犹太人。他执政的头六年,使德国经济从大萧条中迅速复苏,取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的限制,吞并了数百万德意志族人居住的领土,这些最初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民众支持。
希特勒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为东欧的德国人民争取生存空间,他咄咄逼人的扩张主义外交政策被认为是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他指挥大规模重新军备,并于 1939 年 9 月 1 日入侵波兰,导致英法向德宣战。1941 年 6 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1941 年 12 月,他向美国宣战。到 1941 年底,德国军队和欧洲轴心国占领了欧洲大部分地区和北非。这些成果在 1941 年后逐渐被逆转,1945 年盟军击败了德军。1945 年 4 月 29 日,他在柏林的元首地堡与他的长期伴侣爱娃·布劳恩结婚。第二天,两人为避免被苏联红军抓获而自杀。按照希特勒的意愿,他们的尸体被焚烧了。
历史学家、传记作家伊恩·克肖将希特勒描述为“现代政治邪恶的化身”。[3]在希特勒的领导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下,纳粹政权对约六百万犹太人和数百万其他受害者进行了种族灭绝,他和他的追随者认为这些人是劣等人类(Untermenschen)或社会不受欢迎的人。希特勒和纳粹政权还故意杀害了约 1930 万平民和战俘。此外,在欧洲战场的军事行动中,有 2870 万士兵和平民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平民死亡人数是战争中前所未有的,伤亡是历史上最惨重的冲突。
祖先
希特勒的父亲阿洛伊斯·希特勒(1837-1903) 是玛丽亚·希克尔格鲁伯的私生子。 [ 4]洗礼登记册上没有显示他父亲的名字,阿洛伊斯最初随母亲姓氏“希克尔格鲁伯”。1842 年,约翰·格奥尔格·希德勒与阿洛伊斯的母亲结婚。阿洛伊斯在希德勒兄弟约翰·内波穆克·希德勒家中长大。[5] 1876 年,阿洛伊斯获得合法地位,他的洗礼记录由一名牧师注解,将约翰·格奥尔格·希德勒登记为阿洛伊斯的父亲(记录为“格奥尔格·希特勒”)。[6] [7]阿洛伊斯随后采用了“希特勒”这个姓氏,[7]也拼写为“Hiedler”、“Hüttler”或“Huettler”。该名字可能源自德语单词Hütte(字面意思是“小屋”),意思是“住在小屋里的人”。[8]
纳粹官员汉斯·弗兰克 (Hans Frank)认为,阿洛伊斯的母亲曾受雇于格拉茨的一个犹太家庭担任管家,而阿洛伊斯的父亲是这个家庭 19 岁的儿子利奥波德·弗兰肯伯格 (Leopold Frankenberger),这一说法后来被称为弗兰肯伯格论点。[9]在那个时期,格拉茨没有登记的弗兰肯伯格,也没有关于利奥波德·弗兰肯伯格存在的记录,[10]因此历史学家驳斥了阿洛伊斯的父亲是犹太人的说法。[11] [12]
早年
童年与教育
阿道夫·希特勒 1889 年 4 月 20 日出生于奥匈帝国(今奥地利)布劳瑙,靠近德意志帝国边境。[13] [14]他是阿洛伊斯·希特勒和他的第三任妻子克拉拉·波尔茨尔六个孩子中的第四个。希特勒的三个兄弟姐妹——古斯塔夫、伊达和奥托——在婴儿期去世。[15]同样生活在家里的还有阿洛伊斯与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孩子:小阿洛伊斯 (生于 1882 年) 和安吉拉(生于 1883 年)。[16]希特勒三岁时,全家搬到了德国的帕绍。[17]在那里,他学会了独特的下巴伐利亚方言,而不是奥地利德语,这标志着他一生的讲话方式。[18] [19] [20] 1894 年,全家返回奥地利,定居在莱昂丁格。1895 年 6 月,阿洛伊斯退休,搬到兰巴赫附近的哈费尔德,在那里务农、养蜂。希特勒就读于附近菲施尔哈姆的Volksschule(一所公立小学)。[21] [22]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8/Bundesarchiv_Bild_183-1989-0322-506,_Adolf_Hitler,_Kinderbild_retouched.jpg/440px-Bundesarchiv_Bild_183-1989-0322-506,_Adolf_Hitler,_Kinderbild_retouched.jpg)
搬到哈菲尔德后,希特勒拒绝遵守学校的严格纪律,导致父子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23]阿洛伊斯试图威逼儿子服从,而阿道夫则竭尽全力与父亲的意愿背道而驰。[24]阿洛伊斯也会殴打他的儿子,尽管他的母亲试图保护他免受经常性的殴打。[25]
阿洛伊斯·希特勒在哈菲尔德的农业努力以失败告终,1897 年全家搬到了兰巴赫。八岁的希特勒开始上声乐课,在教堂唱诗班唱歌,甚至考虑过当一名牧师。[26] 1898 年,全家永久返回了莱昂丁格。1900 年,弟弟埃德蒙因麻疹去世,这对希特勒影响很大。希特勒从一个自信、外向、认真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忧郁、冷漠的男孩,经常与父亲和老师打架。[27] 保拉·希特勒回忆说,阿道夫十几岁时是个恶霸,经常打她。[25]
阿洛伊斯在海关局工作,事业有成,他希望儿子能追随他的脚步。[28]希特勒后来把这段时期的一段情节戏剧化,当时他的父亲带他参观了一家海关办公室,并称这件事导致父子二人之间产生了无法原谅的对抗,因为他们都意志坚强。[29] [30] [31]阿洛伊斯无视儿子想上古典高中并成为一名艺术家的愿望,于 1900 年 9 月将希特勒送往林茨的实科中学。 [e] [32]希特勒反对这一决定,在《我的奋斗》中,他表示自己故意在学校表现不佳,希望一旦父亲看到“我在技术学校取得的一点点进步,他就会让我全身心投入到我的梦想中”。[33]
和许多奥地利德国人一样,希特勒从小就开始培养德国民族主义思想。 [34]他只对德国表示忠诚,鄙视衰落的哈布斯堡王朝及其对一个多民族帝国的统治。[35] [36]希特勒和他的朋友们用“万岁”来问候,唱《德意志之歌》代替奥地利帝国的国歌。[37] 1903 年 1 月 3 日阿洛伊斯突然去世后,希特勒在学校的成绩下降,他的母亲允许他退学。[38] 1904 年 9 月,他进入施泰尔的实科中学就读,在那里他的行为和表现都有所改善。[39] 1905 年,在通过了重考后,希特勒离开了学校,没有任何继续深造的抱负,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40]
维也纳和慕尼黑的早年时期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6/Hitler_house_in_Leonding.jpg/440px-Hitler_house_in_Leonding.jpg)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d/Adolf_Hitler_Der_Alte_Hof.jpg/440px-Adolf_Hitler_Der_Alte_Hof.jpg)
1907 年,希特勒离开林茨,前往维也纳生活和学习美术,资金来自孤儿津贴和母亲的支持。他申请维也纳美术学院,但两次被拒绝。[41] [42]院长建议希特勒申请建筑学院,但他缺乏必要的学历,因为他没有完成中学教育。[43]
1907 年 12 月 21 日,他的母亲因乳腺癌去世,享年 47 岁;当时希特勒 18 岁。1909 年,希特勒花光了所有钱,被迫在无家可归者收容所和男生宿舍过着波西米亚式的生活。[44] [45]他通过做临时工以及画和卖维也纳风景的水彩画赚钱。[41]在维也纳期间,他对建筑和音乐的兴趣与日俱增,观看了 10 场他最喜欢的瓦格纳歌剧《罗恩格林》。[46]
在维也纳,希特勒首次接触到了种族主义言论。[47]市长 卡尔·吕格尔 (Karl Lueger)等民粹主义者利用了这座城市普遍的反犹情绪,有时还宣扬德国民族主义思想以谋取政治利益。德国民族主义在希特勒当时居住的玛利亚希尔夫区更加普遍。 [48]格奥尔格·里特·冯·舍纳勒 (Georg Ritter von Schönerer)对希特勒产生了重大影响,[49]他还对马丁·路德产生了钦佩之情。[50]希特勒阅读了宣扬偏见的当地报纸,并利用了基督徒对被东欧犹太人涌入淹没的恐惧,[51]也阅读了发表哲学家和理论家思想的小册子,如休斯顿·斯图尔特·张伯伦、查尔斯·达尔文、弗里德里希·尼采、古斯塔夫·勒庞和亚瑟·叔本华。[52]在维也纳生活期间,希特勒也产生了强烈的反斯拉夫情绪。[53] [54]
希特勒反犹主义的起源和发展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55]他的朋友奥古斯特·库比泽克声称,在离开林茨之前,希特勒就是一个“坚定的反犹主义者”。[56]然而,历史学家布里吉特·哈曼认为库比泽克的说法“有问题”。[57]虽然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说,他是在维也纳第一次成为反犹主义者的,[58]但帮助他出售画作的 莱因霍尔德·汉尼施不同意这种说法。希特勒住在维也纳时曾与犹太人打过交道。[59] [60] [61]历史学家理查德·J·埃文斯表示,“历史学家现在普遍认为,他臭名昭著、残忍的反犹主义是在德国战败后出现的,是这场灾难偏执的‘背后捅刀子’解释的产物”。[62]
1913 年 5 月,希特勒得到了父亲遗产的最后一部分,并搬到了德国慕尼黑。 [63]当他被征召加入奥匈帝国军队时,[64]他于 1914 年 2 月 5 日前往萨尔茨堡接受体检。在他被判定不适合服役后,他返回了慕尼黑。[65]希特勒后来声称,他不想为哈布斯堡帝国服务,因为军队中种族混杂,而且他相信奥匈帝国即将崩溃。[66]
第一次世界大战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f/Bundesarchiv_Bild_146-1974-082-44,_Adolf_Hitler_im_Ersten_Weltkrieg_retouched.jpg/440px-Bundesarchiv_Bild_146-1974-082-44,_Adolf_Hitler_im_Ersten_Weltkrieg_retouched.jpg)
1914 年 8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希特勒住在慕尼黑,自愿加入巴伐利亚军队。[67]根据巴伐利亚当局 1924 年的一份报告,允许希特勒服役很可能是一个行政错误,因为作为奥地利公民,他应该被遣返回奥地利。[67]他被派往巴伐利亚预备役第 16 步兵团(名单团第 1 连),[67] [68]他作为电报信员在法国和比利时的西线战场工作, [69]他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位于Fournes-en-Weppes 的团部度过,远离前线。[70] [71] 1914 年,他参加了第一次伊普尔战役[72] ,并在那一年因勇敢而获得二级铁十字勋章。 [72]
在总部服役期间,希特勒继续从事艺术创作,画漫画和为军报撰写说明。1916年 10 月的索姆河战役期间,一枚炮弹在信使掩体爆炸,他的左大腿受伤。[72] [73]希特勒在贝利茨的医院休养了近两个月,于 1917 年 3 月 5 日返回他的团。 [74]他参加了1917 年的阿拉斯战役和帕斯尚尔战役。[72] 1918 年 5 月 18 日,他获得了黑色伤员勋章。 [75]三个月后,即 1918 年 8 月,在他的犹太上司雨果·古特曼中尉的推荐下,希特勒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这是希特勒作为将军时很少获得的勋章。[76] [77] 1918 年 10 月 15 日,他在一次芥子气袭击中暂时失明,被送往帕塞瓦尔克医院。[78]在那里,希特勒得知了德国战败的消息,据他自己说,在收到这个消息后,他第二次失明了。[79]
希特勒将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描述为“最伟大的经历”,他的指挥官称赞他的勇敢。[80]他的战时经历增强了他的德国爱国主义,他对 1918 年 11 月德国投降感到震惊。[81]他对战争失败的不满开始塑造他的意识形态。[82]与其他德国民族主义者一样,他相信Dolchstoßlegende(背后捅刀子神话),该神话声称德国军队“在战场上不败”,但在国内却被平民领袖、犹太人、马克思主义者和签署停战协议的人“背后捅刀子” ,这些人后来被称为“十一月罪犯”。[83]
《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必须放弃其部分领土并使莱茵兰解除军事统治。该条约对德国实施了经济制裁并征收巨额赔款。许多德国人认为该条约是一种不公正的羞辱。他们尤其反对第 231 条,他们认为该条款宣布德国对战争负有责任。[84]凡尔赛条约以及战后德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后来被希特勒利用来获取政治利益。[85]
进入政界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5/Hitler's_DAP_membership_card.png/440px-Hitler's_DAP_membership_card.png)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希特勒返回慕尼黑。[86]由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也没有职业前途,他继续在军队服役。[87] 1919 年 7 月,他被任命为德国国防军侦察部队 ( Aufklärungskommando ) 的情报人员,任务是影响其他士兵并渗透到德国工人党(DAP)。在 1919 年 9 月 12 日的一次 DAP 会议上,党主席安东·德莱克斯勒对希特勒的演讲技巧印象深刻。他给了希特勒一本自己的小册子《我的政治觉醒》,其中包含反犹太主义、民族主义、反资本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88]在其军队上级的命令下,希特勒申请入党,[89]并在一周内被接受为第 555 名党员(该党从 500 人开始统计党员人数,以给人留下他们是一个大得多的党的印象)。[90] [91]
希特勒最早在 1919 年 9 月 16 日写给阿道夫·盖姆利希的信(现称为盖姆利希信)中就犹太人问题发表了书面声明。在信中,希特勒认为政府的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是彻底消灭犹太人”。[92]在德国工人党,希特勒结识了该党的创始人之一、神秘学图勒学会成员迪特里希·埃卡特。[93]埃卡特成为希特勒的导师,与他交流思想,并把他介绍给慕尼黑社会各界。[94]为了增加吸引力,德国工人党更名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现称为“纳粹党”)。[95]希特勒设计了该党的旗帜,在红色背景上有一个白色圆圈和一个纳粹标志。[96]
1920 年 3 月 31 日,希特勒退伍,开始全职为党工作。[97]党的总部位于慕尼黑,这里是反政府德国民族主义者的中心,他们决心消灭马克思主义,破坏魏玛共和国。[98] 1921 年 2 月,他向 6,000 多人发表演讲,他已经非常擅长操纵人群。 [99]为了宣传这次会议,两卡车的党支持者在慕尼黑四处挥舞纳粹旗帜并分发传单。希特勒很快就因他反对凡尔赛条约、对手政客,尤其是反对马克思主义者和犹太人的喧闹辩论演讲而声名狼藉。 [100]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9/Bundesarchiv_Bild_102-10460,_Adolf_Hitler,_Rednerposen.jpg/440px-Bundesarchiv_Bild_102-10460,_Adolf_Hitler,_Rednerposen.jpg)
1921 年 6 月,当希特勒和埃卡特前往柏林筹款时,慕尼黑的纳粹党内部爆发了叛乱。党内一些执行委员会成员希望与总部位于纽伦堡的德国社会党(DSP) 合并。[101]希特勒于 7 月 11 日返回慕尼黑,愤怒地提出辞呈。委员会成员意识到,他们的主要公众人物和发言人的辞职将意味着党的解散。[102]希特勒宣布他将重新入党,条件是接替德雷克斯勒担任党主席,并且党总部仍设在慕尼黑。[103]委员会同意了,他于 7 月 26 日重新入党,成为第 3,680 名党员。希特勒在纳粹党内继续面临一些反对。领导层中反对希特勒的人将赫尔曼·埃瑟开除出党,他们印刷了 3,000 份小册子,攻击希特勒是党的叛徒。[103] [f]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希特勒多次向大批听众发表演讲,为自己和埃瑟辩护,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他的策略被证明是成功的,在 7 月 29 日的特别党代表大会上,他以 533 比 1 的投票结果被授予绝对权力,接替德莱克斯勒成为党主席。[104]
希特勒在啤酒馆里尖刻的演讲开始吸引固定听众。作为一个煽动家,[105]他变得擅长使用民粹主义主题,包括使用替罪羊,将听众的经济困难归咎于他们。[106] [107] [108]希特勒在公众演讲中利用个人魅力和对群体心理的了解来发挥优势。 [109] [110]历史学家注意到他的言辞对广大听众有催眠作用,而他的眼神对小群体有催眠作用。[111] 希特勒青年团前成员 阿方斯·赫克回忆道:
我们爆发出近乎歇斯底里的民族自豪感。我们连续几分钟大声呼喊,泪流满面:“胜利万岁,胜利万岁,胜利万岁!”从那一刻起,我的身心都属于阿道夫·希特勒。[112]
早期的追随者包括鲁道夫·赫斯、前空军王牌飞行员赫尔曼·戈林和陆军上尉恩斯特·罗姆。罗姆成为纳粹准军事组织冲锋队(SA)的负责人,该组织负责保护会议并攻击政治对手。这一时期对希特勒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是Aufbau Vereinigung [113],这是一个由白俄罗斯流亡者和早期纳粹分子组成的阴谋团体。该组织由富有的工业家提供资金,向希特勒介绍了犹太阴谋的想法,将国际金融与布尔什维克主义联系起来。[114]
纳粹党的纲领是在 1920 年 2 月 24 日的二十五点纲领中提出的。这并非一种连贯的意识形态,而是在民族主义 泛日耳曼运动中流行的各种既定思想的混合体,例如极端民族主义、反对《凡尔赛条约》、不信任资本主义,以及一些社会主义思想。对希特勒来说,最重要的方面是其强烈的反犹太主义立场。他还认为该纲领主要是宣传和吸引人们加入党的基础。[115]
啤酒馆政变和兰茨贝格监狱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2/Bundesarchiv_Bild_102-00344A,_München,_nach_Hitler-Ludendorff_Prozess.jpg/440px-Bundesarchiv_Bild_102-00344A,_München,_nach_Hitler-Ludendorff_Prozess.jpg)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0/Mein_Kampf_dust_jacket.jpeg/440px-Mein_Kampf_dust_jacket.jpeg)
1923 年,希特勒寻求第一次世界大战将军埃里希·鲁登道夫的帮助,企图发动政变,即“啤酒馆暴动”。纳粹党以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为榜样,制定政策。希特勒想效仿贝尼托·墨索里尼1922 年的“进军罗马”,在巴伐利亚发动政变,随后向柏林政府发起挑战。希特勒和鲁登道夫寻求巴伐利亚事实上的统治者、国家委员古斯塔夫·里特·冯·卡尔的支持。然而,卡尔与警察局长汉斯·里特·冯·塞瑟和国防军将军奥托·冯·洛索一起,想在没有希特勒的情况下建立民族主义独裁政权。[116]
1923 年 11 月 8 日,希特勒和冲锋队袭击了卡尔在慕尼黑Bürgerbräukeller啤酒馆组织的 3,000 人公开会议。他打断了卡尔的演讲,宣布民族革命已经开始,并宣布与鲁登道夫组建新政府。 [117]希特勒退到后屋,拔出手枪,要求并随后得到了卡尔、塞瑟尔和洛索的支持。[117]希特勒的部队最初成功占领了当地的德国国防军和警察总部,但卡尔及其同伙很快就撤回了支持。陆军和州警察都没有与希特勒联手。[118]第二天,希特勒和他的追随者从啤酒馆游行到巴伐利亚战争部,试图推翻巴伐利亚政府,但警察将他们驱散。[119]这场失败的政变中 ,有 16 名纳粹党员和 4 名警察被杀。[120]
希特勒逃到恩斯特·汉夫施丹格尔的家中,据一些人说,他曾考虑自杀。[121] 1923 年 11 月 11 日,他因叛国罪被捕时,心情沮丧但很平静。[122] 1924 年 2 月,他在慕尼黑特别人民法庭开始受审, [123]阿尔弗雷德·罗森堡成为纳粹党的临时领导人。4 月 1 日,希特勒被判处五年监禁,在兰茨贝格监狱服刑。[124]在那里,他受到了警卫的友好对待,并被允许接收支持者的邮件和党内同志的定期探望。1924 年 12 月 20 日,他被巴伐利亚州最高法院赦免,不顾州检察官的反对,被释放出狱。[125]包括还押时间在内,希特勒在监狱服刑一年多一点。[126]
在兰茨贝格,希特勒口述了《我的奋斗》第一卷的大部分内容;原名《与谎言、愚蠢和懦弱的四年半斗争》 ),起初是写给他的司机埃米尔·莫里斯,后来又写给他的副手鲁道夫·赫斯。[126] [127]这本书献给图勒学会成员迪特里希·埃卡特,是他的自传,也是他意识形态的阐述。书中阐述了希特勒将德国社会转变为种族社会的计划。在整本书中,犹太人被等同于“细菌”,并被描述为社会的“国际毒害者”。根据希特勒的意识形态,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消灭他们。虽然希特勒没有具体描述如何实现这一点,但据伊恩·克肖说,他“与生俱来的种族灭绝倾向是不可否认的” 。[128]
《我的奋斗》于 1925 年和 1926 年分两卷出版,在 1925 年至 1932 年间共售出 22.8 万册。1933 年,即希特勒执政的第一年,该书售出 100 万册。[129]就在希特勒有资格获得假释前不久,巴伐利亚政府试图将他驱逐回奥地利。[130]奥地利联邦总理以希特勒在德国军队服役使他的奥地利国籍失效这一似是而非的理由拒绝了这一请求。[131]作为回应,希特勒于 1925 年 4 月 7 日正式放弃了奥地利国籍。[131]
重建纳粹党
希特勒出狱时,德国政局已趋于平缓,经济也已好转,这限制了希特勒进行政治宣传的机会。由于啤酒馆暴动失败,纳粹党及其附属组织在巴伐利亚州被禁止。1925 年 1 月 4 日,在与巴伐利亚州总理海因里希·赫尔德的会晤中,希特勒同意尊重国家权威,并承诺他只会通过民主程序寻求政治权力。此次会晤为 2 月 16 日解除对纳粹党的禁令铺平了道路。[132]
然而,在 2 月 27 日发表煽动性演讲后,希特勒被巴伐利亚当局禁止公开演讲,这项禁令一直持续到 1927 年。[133] [134]尽管受到禁令,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希特勒任命格雷戈尔·施特拉瑟、奥托·施特拉瑟和约瑟夫·戈培尔在德国北部组织和扩大纳粹党。 格雷戈尔·施特拉瑟引导了一条更独立的政治路线,强调党纲中的社会主义元素。[135]
1929 年 10 月 24 日,美国股市崩盘。德国遭受了可怕的打击:数百万人失业,几家大银行倒闭。希特勒和纳粹党准备利用这次紧急状态来为他们的政党争取支持。他们承诺废除《凡尔赛条约》,加强经济,并提供就业机会。[136]
掌权
选举 | 总票数 | 投票率 | 国会席位 | 笔记 |
---|---|---|---|---|
1924 年 5 月 | 1,918,300 | 6.5 | 三十二 | 希特勒在狱中 |
1924 年 12 月 | 907,300 | 3.0 | 14 | 希特勒出狱 |
1928 年 5 月 | 810,100 | 2.6 | 12 | |
1930 年 9 月 | 6,409,600 | 18.3 | 107 | 金融危机后 |
1932 年 7 月 | 13,745,000 | 37.3 | 230 | 希特勒成为总统候选人后 |
1932 年 11 月 | 11,737,000 | 33.1 | 196 | |
1933 年 3 月 | 17,277,180 | 43.9 | 288 | 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期间仅部分获得自由 |
布吕宁政府
大萧条为希特勒提供了政治机会。德国人对议会制共和国持矛盾态度,因为它面临着来自左右翼极端分子的挑战。温和派政党越来越无力阻止极端主义的浪潮,而1929 年的德国全民公投则助长了纳粹意识形态的抬头。[138] 1930 年 9 月的选举导致大联合政府解体,由少数派内阁取而代之。其领导人、中间党总理海因里希·布吕宁通过总统保罗·冯·兴登堡的紧急法令进行治理。法令治理成为新常态,为威权主义政府形式铺平了道路。[139]纳粹党从默默无闻一跃成为 1930 年选举中 18.3% 的选票和 107 个议会席位,成为议会中第二大党。[140]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7/Bundesarchiv_Bild_119-0289,_München,_Hitler_bei_Einweihung_"Braunes_Haus".jpg/440px-Bundesarchiv_Bild_119-0289,_München,_Hitler_bei_Einweihung_"Braunes_Haus".jpg)
1930 年底,两名德国国防军军官理查德·舍林格中尉和汉斯·鲁丁中尉接受审判,希特勒出席了审判。两人均被控加入纳粹党,而这在当时对德国国防军人员来说是非法的。 [141]检方认为纳粹党是一个极端主义政党,这促使辩护律师汉斯·弗兰克传唤希特勒出庭作证。[142] 1930 年 9 月 25 日,希特勒作证称,他的政党将只通过民主选举来获得政治权力,[143]这为他在军官团中赢得了许多支持者。[144]
布吕宁的紧缩措施几乎没有带来经济改善,而且极不受欢迎。[145]希特勒利用了这一点,将他的政治信息专门针对那些受到 20 世纪 20 年代通货膨胀和大萧条影响的人群,如农民、退伍军人和中产阶级。[146]
尽管希特勒于 1925 年终止了奥地利国籍,但他近七年都没有获得德国国籍。这意味着他没有国籍,在法律上无法竞选公职,并且仍然面临被驱逐出境的风险。[147] 1932 年 2 月 25 日,不伦瑞克内政部长、纳粹党员迪特里希·克拉格斯任命希特勒为德国驻柏林国会代表团的行政官,这使得希特勒成为不伦瑞克公民[148],从而成为德国公民。[149]
希特勒在1932 年总统选举中与兴登堡竞争。1932年 1 月 27 日,他在杜塞尔多夫工业俱乐部发表演讲,赢得了许多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工业家的支持。 [150]兴登堡得到了各种民族主义、君主主义、天主教和共和党以及一些社会民主党的支持。希特勒的竞选口号是“希特勒凌驾于德国之上”(“希特勒凌驾于德国之上”),这暗示了他的政治野心以及他乘坐飞机进行竞选的习惯。[151]他是第一批利用飞机旅行进行竞选的政治家之一,并且运用得很有效。[152] [153]希特勒在两轮选举中都名列第二,在最后的选举中获得了超过 35% 的选票。尽管他输给了兴登堡,但这次选举确立了希特勒在德国政坛的一股强大力量。[154]
任命校长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3/Bundesarchiv_Bild_146-1972-026-11,_Machtübernahme_Hitlers.jpg/440px-Bundesarchiv_Bild_146-1972-026-11,_Machtübernahme_Hitlers.jpg)
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政府,两位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弗朗茨·冯·帕彭和阿尔弗雷德·胡根伯格以及其他几位实业家和商人给兴登堡写了一封信。签名者敦促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独立于议会党派”的政府领导人,这可能会演变成一场“让数百万人为之着迷”的运动。[155] [156]
在 1932 年 7 月和 11 月举行的两次议会选举未能组建多数派政府后,兴登堡勉强同意任命希特勒为总理。希特勒领导了一个由纳粹党(在国会中拥有最多席位)和胡根贝格的政党德国民族人民党(DNVP) 组成的短暂联合政府。1933 年 1 月 30 日,新内阁在兴登堡办公室举行的一个简短的仪式上宣誓就职。纳粹党获得了三个职位: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威廉·弗里克被任命为内政部长,赫尔曼·戈林被任命为普鲁士内政部长。[157]希特勒坚持要获得部长职位,以此来控制德国大部分地区的警察。[158]
国会纵火案和三月选举
作为总理,希特勒努力阻止纳粹党反对派建立多数政府的企图。由于政治僵局,他要求兴登堡再次解散国会,选举定于 3 月初举行。1933 年 2 月 27 日,国会大厦发生火灾。戈林将火灾归咎于共产党阴谋,因为荷兰共产党人马里努斯·范德卢贝在燃烧的大楼内被发现,罪证确凿。[159]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一些历史学家,包括威廉·L·夏伊勒和艾伦·布洛克,认为纳粹党本身应对此负责;[160] [161]根据伊恩·克肖在 1998 年的著作,几乎所有现代历史学家都认为范德卢贝独自纵火。[162] [需要更新]
在希特勒的敦促下,兴登堡签署了由纳粹起草的 2 月 28 日国会纵火法令,暂停了基本权利并允许未经审判就拘留。魏玛宪法第 48 条允许颁布这项法令,该条赋予总统采取紧急措施保护公共安全和秩序的权力。[163]德国共产党(KPD)的活动受到镇压,约 4,000 名 KPD 成员被捕。[164]
除了政治竞选活动外,纳粹党还在选举前几天采取了准军事暴力行动并散布反共宣传。1933 年 3 月 6 日选举日,纳粹党的得票率上升至 43.9%,并在议会中获得了最多的席位。希特勒的政党未能获得绝对多数,因此不得不与 DNVP 再次组成联盟。[165]
波茨坦日和授权法案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7/Bundesarchiv_Bild_183-S38324,_Tag_von_Potsdam,_Adolf_Hitler,_Paul_v._Hindenburg.jpg/440px-Bundesarchiv_Bild_183-S38324,_Tag_von_Potsdam,_Adolf_Hitler,_Paul_v._Hindenburg.jpg)
1933 年 3 月 21 日,新国会成立,开幕仪式在波茨坦驻军教堂举行。这一“波茨坦日”旨在展示纳粹运动与旧普鲁士精英和军队之间的团结。希特勒身着晨礼服现身,谦卑地迎接兴登堡。[166] [167]
尽管在议会中没有绝对多数,但为了实现完全的政治控制,希特勒政府将《授权法案》提交新当选的国会表决。该法案的正式名称为《人民与帝国救济法》(Gesetz zur Behebung der Not von Volk und Reich),赋予希特勒内阁四年内无需国会同意即可颁布法律的权力。这些法律(某些例外情况除外)可以偏离宪法。[168]
由于授权法案会影响宪法,因此需要三分之二多数票才能通过。纳粹党不遗余力地利用国会纵火法令逮捕了所有 81 名共产党代表(尽管共产党对纳粹党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但纳粹党还是允许共产党参加选举)[169],并阻止了数名社会民主党人参加选举。[170]
1933 年 3 月 23 日,国会在克罗尔歌剧院召开,形势动荡。冲锋队士兵在大楼内担任警卫,而大楼外反对拟议立法的大批人则向抵达的国会议员高呼口号并发出威胁。[171]希特勒口头向中间党领袖路德维希·卡斯承诺兴登堡将保留否决权,卡斯宣布中间党将支持授权法案。该法案以 444 票赞成、94 票反对的结果通过,除社会民主党外所有政党均投了赞成票。授权法案与国会纵火法令一起,将希特勒政府变成了事实上的合法独裁政权。[172]
专政
冒着被人认为是胡说八道的风险,我告诉你们,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将持续一千年!……别忘了 15 年前,当我宣布有一天我会统治德国时,人们是如何嘲笑我的。现在,当我宣布我将继续掌权时,他们也同样愚蠢地嘲笑我![173]
— 1934 年 6 月,阿道夫·希特勒对柏林的一位英国记者说
希特勒及其盟友完全控制了立法和行政部门后,开始镇压剩余的反对派。社会民主党被定为非法,资产被没收。[174]当许多工会代表在柏林参加五一劳动节活动时,冲锋队占领了全国各地的工会办公室。1933 年 5 月 2 日,所有工会被迫解散,工会领导人被捕。有些人被送往集中营。[175]德国劳工阵线成立为一个伞状组织,代表所有工人、管理人员和公司所有者,从而体现了希特勒“人民共同体”精神中的纳粹主义概念。 [ 176]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b/Bundesarchiv_Bild_146-1990-048-29A,_Adolf_Hitler_retouched.jpg/440px-Bundesarchiv_Bild_146-1990-048-29A,_Adolf_Hitler_retouched.jpg)
到 6 月底,其他政党也被恐吓解散。其中包括纳粹名义上的联盟伙伴德国人民党;在冲锋队的帮助下,希特勒迫使其领导人胡根贝格于 6 月 29 日辞职。1933 年 7 月 14 日,纳粹党被宣布为德国唯一合法政党。[176] [174]冲锋队对更多政治和军事权力的要求引起了军事、工业和政治领导人的焦虑。作为回应,希特勒在1934 年 6 月 30 日至 7 月 2 日的“长刀之夜”清洗了整个冲锋队领导层。 [177]希特勒的目标是恩斯特·罗姆和其他冲锋队领导人,他们与希特勒的一些政治对手(如格雷戈尔·施特拉瑟和前总理库尔特·冯·施莱歇尔)一起被围捕、逮捕和枪杀。[178]虽然国际社会和一些德国人对屠杀事件感到震惊,但许多德国人相信希特勒正在恢复秩序。[179]
兴登堡于 1934 年 8 月 2 日去世。前一天,内阁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国家元首法》。[2]这项法律规定,兴登堡去世后,总统职位将被废除,其权力将与总理的权力合并。希特勒因此成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并被正式任命为元首和帝国总理(Führer und Reichskanzler ), [1]虽然帝国总理的头衔最终被取消。[180]通过这一行动,希特勒消除了被免职的最后一条法律补救措施。[181]
作为国家元首,希特勒成为武装部队总司令。兴登堡死后,在国防军领导层的鼓动下,士兵的传统效忠誓言被改为以名义向希特勒本人效忠,而不是效忠总司令(后来改名为最高统帅)或国家。[182] 8 月 19 日,88% 的选民在全民公决中批准了总统与总理合并。[183]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2/Standarte_Adolf_Hitlers.svg/440px-Standarte_Adolf_Hitlers.svg.png)
1938 年初,希特勒策动布隆堡–弗里奇事件,用敲诈勒索来巩固对军队的控制。希特勒利用一份警方档案,迫使他的战争部长、陆军元帅维尔纳·冯·布隆堡辞职,该档案显示布隆堡的新妻子有卖淫记录。[184] [185]陆军司令维尔纳·冯·弗里奇上将因被党卫队(SS) 指控有同性恋关系而被免职。 [186]这两名男子都因反对希特勒要求早在 1938 年就让德国国防军做好战争准备而失宠。[187]希特勒窃取了布隆堡的总司令头衔,从而亲自指挥武装部队。他用威廉·凯特尔将军领导的国防军最高统帅部(OKW)取代了战争部。同一天,16 名将军被剥夺了指挥权,另外 44 名将军被调职;他们都被怀疑不够亲纳粹。[188]到 1938 年 2 月初,又有 12 名将军被免职。[189]
希特勒小心翼翼地使他的独裁统治看起来合法。他的许多法令都明确以国会纵火法令为基础,因此也以魏玛宪法第 48 条为基础。国会两次续签授权法案,每次为期四年。[190]虽然国会选举仍在举行(1933 年、1936 年和 1938 年),但选民只收到一份纳粹和亲纳粹“嘉宾”名单,这份名单获得了超过 90% 的选票。[191]这些虚假选举是在远非秘密的条件下举行的;纳粹威胁要对任何不投票或投反对票的人进行严厉报复。[192]
纳粹德国
系列文章的一部分 |
纳粹主义 |
---|
![]() |
Part of a series on |
Antisemitism |
---|
![]() |
![]()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b/Bundesarchiv_Bild_102-04062A,_Nürnberg,_Reichsparteitag,_SA-_und_SS-Appell.jpg/440px-Bundesarchiv_Bild_102-04062A,_Nürnberg,_Reichsparteitag,_SA-_und_SS-Appell.jpg)
经济与文化
1934 年 8 月,希特勒任命国家银行行长亚尔马·沙赫特为经济部长,并于次年任命他为战时经济全权代表,负责战时经济准备。[193]重建和重新军备的资金来自美富法案、印钞和没收包括犹太人在内的被逮捕的敌对分子的资产。[194]失业人数从 1932 年的 600 万下降到 1936 年的不到 100 万。[195]希特勒监督了德国历史上最大的基础设施改善运动之一,修建了水坝、高速公路、铁路和其他土木工程。20 世纪 30 年代中后期的工资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相比略低,而生活成本却上涨了 25%。[196]在转向战时经济期间,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增加;到了 1939 年,德国人平均每周工作 47 至 50 小时。[197]
希特勒政府资助了大规模的建筑工程。阿尔伯特·施佩尔在实施希特勒对德国文化的古典主义重新诠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被任命负责柏林的建筑翻修计划。[198]尽管受到多国抵制的威胁,德国还是主办了 1936 年奥运会。希特勒主持了开幕式,并出席了加米施-帕滕基兴冬季奥运会和柏林夏季奥运会的活动。 [199]
重新武装和新联盟
1933 年 2 月 3 日,希特勒在与德国军事领导人的一次会议上表示,他的最终外交政策目标是“夺取东方的生存空间,并无情地将其德国化”。 [200] 3 月,外交部秘书伯恩哈德·威廉·冯·比洛亲王发表了一份主要外交政策目标声明:与奥地利合并、恢复 1914 年德国国界、拒绝《凡尔赛条约》规定的军事限制、归还前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以及德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希特勒认为比洛的目标太温和了。[201]在此期间的演讲中,他强调其政策的和平目标以及愿意在国际协议范围内开展工作。[202]在 1933 年的第一次内阁会议上,希特勒将军事开支置于失业救济之上。[203]
1933 年 10 月,德国退出国际联盟和世界裁军会议。[204] 1935 年 1 月,当时受国际联盟管理的萨尔州超过 90% 的居民投票决定与德国统一。[205]同年 3 月,希特勒宣布将德国国防军扩充至 60 万人——是《凡尔赛条约》允许人数的六倍——包括发展空军(德国空军)和扩大海军(德国海军)规模。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国际联盟谴责这些违反条约的行为,但并未采取任何措施阻止。[206] [207] 6 月 18 日签订的《英德海军协定》(AGNA)允许德国海军吨位增至英国海军的 35%。希特勒称,《阿格纳条约》的签署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他认为该协议标志着他在《我的奋斗》中预言的英德联盟的开始。[208]签署前没有征求法国和意大利的意见,直接破坏了国际联盟,并使《凡尔赛条约》走上了无足轻重的道路。[209]
1936 年 3 月,德国违反《凡尔赛条约》重新占领了莱茵兰非军事区。1936 年 7 月,希特勒收到求助请求后,还派遣军队前往西班牙,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支援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与此同时,希特勒继续努力建立英德联盟。[210] 1936 年 8 月,为了应对因重整军备而导致的经济危机,希特勒命令戈林实施一项四年计划,在未来四年内为德国做好战争准备。[211]该计划设想了一场“犹太布尔什维主义”与德国纳粹主义之间的全面斗争,在希特勒看来,这需要不计经济代价地进行重整军备。[212]
1936 年 10 月,墨索里尼政府的外交部长加莱亚佐·齐亚诺伯爵访问德国,签署了九点协议以表达和解,并与希特勒进行了私人会晤。11 月 1 日,墨索里尼宣布德国和意大利之间成立“轴心”。[213] 11 月 25 日,德国与日本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英国、中国、意大利和波兰也被邀请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但只有意大利在 1937 年签署。希特勒放弃了英德联盟计划,指责英国领导“不力”。[214]同年 11 月,在帝国总理府与外交部长和军事首脑的会议上,希特勒重申了他为德国人民夺取生存空间的意图。他下令在 1938 年开始为东线战争做准备,最迟不得晚于 1943 年。如果他去世,会议记录(记录为霍斯巴赫备忘录)将被视为他的“政治遗嘱”。[215]他认为,由于经济危机导致德国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只有通过军事侵略来夺取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才能阻止这种情况。[216] [217]希特勒敦促迅速采取行动,以免英国和法国在军备竞赛中取得永久领先地位。[216] 1938 年初,在布隆伯格-弗里奇事件之后,希特勒控制了军事外交政策机构,解除了诺伊拉特的外交部长职务,任命自己为战争部长。[211]从 1938 年初开始,希特勒一直在执行最终以战争为目的的外交政策。[218]
第二次世界大战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2/Matsuoka_visits_Hitler.jpg/440px-Matsuoka_visits_Hitler.jpg)
早期外交成功
与日本结盟
1938 年 2 月,在新任外交部长、强烈亲日的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的建议下,希特勒结束了中德与中华民国的同盟,转而与更现代、更强大的日本帝国结盟。希特勒宣布德国承认日本在满洲的傀儡政府满洲国,并放弃德国对日本占领的太平洋前殖民地的主权要求。[219]希特勒下令停止向中国运送武器,并召回所有在中国军队工作的德国军官。[219]作为报复,中国将军蒋介石取消了所有中德经济协定,使德国人失去了许多中国原材料。[220]
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0/Bundesarchiv_Bild_137-004055,_Eger,_Besuch_Adolf_Hitlers.jpg/440px-Bundesarchiv_Bild_137-004055,_Eger,_Besuch_Adolf_Hitlers.jpg)
1938 年 3 月 12 日,希特勒宣布奥地利与纳粹德国在德奥合并中统一。[221] [222]随后,希特勒将注意力转向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的德裔人口。 [223] 1938 年 3 月 28 日至 29 日,希特勒在柏林与苏台德地区最大的德裔政党苏台德德意志党的康拉德·亨莱因举行了一系列秘密会议。两人一致认为,亨莱因将要求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给予苏台德德意志人更多的自治权,从而为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军事行动提供借口。 1938 年 4 月,亨莱因告诉匈牙利外交部长,“无论捷克政府提出什么要求,他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他想不惜一切代价破坏谅解,因为这是迅速炸毁捷克斯洛伐克的唯一方法”。[224]私下里,希特勒认为苏台德问题并不重要;他的真正意图是发动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征服战争。[225]
4 月,希特勒命令最高统帅部为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代号“绿色行动”做准备。[ 226 ]在法国和英国强大的外交压力下,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爱德华·贝奈斯于 9 月 5 日公布了“第四个计划”,以重组捷克的宪法,该计划同意了亨莱因对苏台德自治的大部分要求。[227]亨莱因的政党对贝奈斯的提议做出了回应,煽动了一系列与捷克斯洛伐克警察的暴力冲突,导致苏台德地区某些地区宣布戒严。[228] [229]
德国依赖进口石油;与英国在捷克斯洛伐克争端上的对抗可能会削减德国的石油供应。这迫使希特勒取消了原定于 1938 年 10 月 1 日的“绿党行动”。 [230] 9 月 29 日,希特勒、内维尔·张伯伦、爱德华·达拉第和墨索里尼在慕尼黑参加了为期一天的会议,最终达成了《慕尼黑协定》,将苏台德地区移交给德国。[231] [232]
张伯伦对慕尼黑会议感到满意,称其结果为“我们时代的和平”,而希特勒则对 1938 年错失战争机会感到愤怒;[233] [234]他在 10 月 9 日于萨尔布吕肯的一次演讲中表达了失望。[235]在希特勒看来,英国斡旋的和平虽然有利于德国表面上的要求,但却是一次外交失败,这促使他打算限制英国的权力,为德国东部扩张铺平道路。[236] [237]由于这次峰会,希特勒被《时代》杂志评为1938 年度人物。 [238] 1938 年末和 1939 年初,重新军备导致的持续经济危机迫使希特勒大幅削减国防开支。[239]在1939 年 1 月 30 日的“出口或死亡”演讲中,他呼吁发动经济攻势,增加德国外汇储备,以支付军事武器所需的高品位铁等原材料。[239]
1939 年 3 月 14 日,在匈牙利的威胁下,斯洛伐克宣布独立并接受德国的保护。[240]第二天,违反《慕尼黑协定》并可能由于日益加深的经济危机需要额外资源,[241]希特勒命令德国国防军入侵捷克残余国家,并从布拉格城堡宣布该地区为德国的保护国。[242]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b/Greater_Germanic_Reich.png/440px-Greater_Germanic_Reich.png)
1939 年,在私下讨论中,希特勒宣称英国是需要击败的主要敌人,而消灭波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前提。[243]东翼将得到保障,土地将纳入德国的生存空间。[244] 1939 年 3 月 31 日,英国“保证”波兰独立,希特勒对此感到不满,他说:“我要给他们酿一杯魔鬼的酒”。[245] 4 月 1 日,在威廉港举行的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下水仪式上,希特勒在演讲中威胁说,如果英国继续保证波兰独立,他将废除英德海军协定,他认为这是“包围”政策。[245]波兰要么成为德国的卫星国,要么被中立,以确保德国的东翼,防止英国可能实施封锁。[246]
希特勒最初倾向于建立卫星国的想法,但在遭到波兰政府拒绝后,他决定入侵,并将此作为 1939 年的主要外交政策目标。[247] 4 月 3 日,希特勒命令军方为“白计划”做准备,该计划将于 8 月 25 日入侵波兰。[247] 4 月 28 日,他在国会演讲中宣布放弃《英德海军协定》和《德波互不侵犯条约》。[248]威廉·卡尔、格哈德·温伯格和伊恩·克肖等历史学家认为,希特勒急于参战的原因之一是他害怕英年早逝。他曾多次声称,他必须在自己年老之前带领德国参战,因为他的继任者可能缺乏他的意志力。[249] [250] [251]希特勒担心对波兰的军事攻击可能导致与英国的过早战争。[246] [252]希特勒的外交部长、前驻伦敦大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向他保证,英国和法国都不会履行对波兰的承诺。[253] [254]因此,希特勒于 1939 年 8 月 22 日下令对波兰进行军事动员。[255]
该计划需要苏联的默许,[256]而在约瑟夫·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和德国之间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中,包括一项将波兰瓜分给两国的秘密协议。[257]与里宾特洛甫预测英国将断绝英波关系相反,英国和波兰于 1939 年 8 月 25 日签署了英波同盟。 再加上意大利传来墨索里尼不会遵守钢铁同盟的消息,希特勒将对波兰的进攻从 8 月 25 日推迟到 9 月 1 日。[258]希特勒试图通过在 8 月 25 日向英国提供互不侵犯保证来让英国保持中立,但没有成功;然后他指示里宾特洛甫在最后一刻提出一份时间限制极短的和平计划,试图将迫在眉睫的战争归咎于英国和波兰的不作为。[259] [260]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入侵波兰西部,借口是德国根据《凡尔赛条约》割让了波兰走廊,但被拒绝对但泽自由市和穿越波兰走廊的域外道路提出主权要求。 [261]作为回应,英国和法国于 9 月 3 日对德国宣战,这让希特勒大吃一惊,他愤怒地问里宾特洛甫:“现在怎么办?” [262]法国和英国并没有立即履行其宣言,9 月 17 日,苏联军队入侵了波兰东部。[263]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4/Bundesarchiv_Bild_183-S55480,_Polen,_Parade_vor_Adolf_Hitler.jpg/440px-Bundesarchiv_Bild_183-S55480,_Polen,_Parade_vor_Adolf_Hitler.jpg)
波兰沦陷后,随之而来的是当时记者们所称的“假战争”或“静坐战争”。希特勒指示波兰西北部两位新任命的地区长官——但泽-西普鲁士帝国高地的阿尔伯特·福斯特和瓦尔特兰帝国高地的亚瑟·格赖泽——将他们的地区德国化,并且“不问”他们是如何做到的。[264]在福斯特的地区,波兰族人只需签署表格,说明他们有德国血统。[265]相反,格赖泽同意希姆莱的意见,对波兰人进行了种族清洗运动。格赖泽很快就抱怨说,福斯特让成千上万的波兰人被接受为“种族”德国人,从而危及德国的“种族纯洁性”。[264]希特勒没有参与其中。这种不作为被认为是“为元首工作”理论的一个例子,希特勒发布模糊的指示,并期望他的下属自己制定政策。[264] [266]
另一场争论的双方是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格赖泽,他们主张在波兰进行种族清洗;另一方是戈林和汉斯·弗兰克(占领波兰的总督),他们主张将波兰变成帝国的“粮仓”。1940 年 2 月 12 日,这场争论最初以戈林-弗兰克的观点解决,结束了破坏经济的大规模驱逐。1940 年 5 月 15 日,希姆莱发布了一份题为“关于东方外来人口待遇的一些想法”的备忘录,呼吁将整个欧洲的犹太人口驱逐到非洲,并将波兰人口减少为“无领导的劳动阶级”。希特勒称希姆莱的备忘录“很好,很正确”,并无视戈林和弗兰克的意见,在波兰实施了希姆莱-格赖泽政策。[267]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1/Adolf_Hitler_besøger_Paris_år_1940.jpg/440px-Adolf_Hitler_besøger_Paris_år_1940.jpg)
4 月 9 日,德军入侵丹麦和挪威。同一天,希特勒宣布大日耳曼帝国诞生,他设想建立一个由欧洲日耳曼国家组成的统一帝国,其中荷兰、佛兰芒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将在德国领导下加入一个“种族纯粹”的政体。[268] 1940 年 5 月,德国进攻法国,征服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这些胜利促使墨索里尼于 6 月 10 日让意大利加入希特勒的军队。法国和德国于 6 月 22 日签署停战协定。[269]克肖指出,希特勒在德国国内的支持率——以及德国对战争的支持——在他 7 月 6 日从巴黎之旅返回柏林时达到了顶峰。[270]在出人意料的迅速胜利之后,希特勒在1940 年的陆军元帅仪式上将 12 名将军晋升为陆军元帅。[271] [272]
英国军队被迫从敦刻尔克经海路撤离法国,[273]继续与其他英国领地一起在大西洋战役中作战。希特勒向英国新领导人温斯顿·丘吉尔提出和平提议,遭到拒绝后,他下令对英国东南部的皇家空军基地和雷达站进行一系列空袭。9 月 7 日,对伦敦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夜间轰炸。德国空军未能击败皇家空军,此战被称为不列颠之战。[274]到 9 月底,希特勒意识到无法在入侵英国的行动(海狮行动)中取得空中优势,下令推迟行动。对英国城市的夜间空袭愈演愈烈,持续了数月,其中包括伦敦、普利茅斯和考文垂。[275]
1940 年 9 月 27 日,日本帝国的来栖三郎、希特勒和意大利外交部长齐亚诺在柏林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276],后来又将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纳入其中,从而形成了轴心国。11 月,希特勒与莫洛托夫在柏林进行了无果而终的谈判,希特勒试图将苏联纳入反英集团的尝试失败了,他下令为入侵苏联做准备。[277]
1941 年初,德国军队被派往北非、巴尔干半岛和中东。2 月,德国军队抵达利比亚,以加强意大利军队的存在。4 月,希特勒发动了对南斯拉夫的入侵,随后又迅速入侵了希腊。[278] 5 月,德国军队被派往支援与英国作战的伊拉克军队并入侵克里特岛。[279]
失败之路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7/Bundesarchiv_Bild_183-1987-0703-507,_Berlin,_Reichstagssitzung,_Rede_Adolf_Hitler.jpg/440px-Bundesarchiv_Bild_183-1987-0703-507,_Berlin,_Reichstagssitzung,_Rede_Adolf_Hitler.jpg)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8/Hitler_Mannerheim_2.jpg/440px-Hitler_Mannerheim_2.jpg)
1941 年 6 月 22 日,超过 300 万轴心国军队违反 1939 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进攻苏联。[280]这次攻势(代号为巴巴罗萨行动)旨在摧毁苏联并夺取其自然资源,以便随后侵略西方列强。[281] [282]这次行动也是为德国人获取更多生存空间的整体计划的一部分;希特勒认为成功的入侵将迫使英国进行投降谈判。[283]入侵征服了大片地区,包括波罗的海共和国、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西部。到 8 月初,轴心国军队已推进 500 公里(310 英里)并赢得了斯摩棱斯克战役。希特勒命令中央集团军群暂时停止向莫斯科推进,并调动其装甲集群来协助包围列宁格勒和基辅。[284]他的将军们不同意这一改变,因为他们已经推进到距莫斯科 400 公里(250 英里)以内,他的决定在军事领导层中引发了危机。[285] [286]暂停进攻为红军提供了动员新后备力量的机会;历史学家拉塞尔·斯托尔菲认为,这是导致莫斯科攻势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攻势于 1941 年 10 月恢复,并于 12 月灾难性地结束。[284]在这场危机期间,希特勒任命自己为陆军最高统帅部负责人。[287]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袭击了驻扎在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国舰队。四天后,希特勒对美国宣战。[288] 1941 年 12 月 18 日,希姆莱问希特勒:“如何处理俄罗斯的犹太人?”希特勒回答说:“als Partisanen auszurotten”(“把他们当成游击队员消灭掉”)。[289]以色列历史学家耶胡达·鲍尔评论说,这句话可能是历史学家所能找到的最接近希特勒在大屠杀期间实施种族灭绝的明确命令。[289]
1942 年末,德军在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失败,[290]希特勒夺取苏伊士运河和中东的计划受挫。在 1940 年取得早期胜利后,希特勒对自己的军事专长过于自信,对陆军最高司令部产生了不信任,开始干涉军事和战术规划,造成了破坏性后果。[291] 1942 年 12 月和 1943 年 1 月,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多次拒绝撤退,导致第六集团军几乎全军覆没。超过 20 万轴心国士兵阵亡,23.5 万人被俘。[292]此后,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遭遇决定性的战略失败。[293]希特勒的军事判断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德国的军事和经济状况恶化,希特勒的健康状况也随之恶化。[294]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e/Bundesarchiv_Bild_146-1972-025-12,_Zerstörte_Lagerbaracke_nach_dem_20._Juli_1944.jpg/440px-Bundesarchiv_Bild_146-1972-025-12,_Zerstörte_Lagerbaracke_nach_dem_20._Juli_1944.jpg)
1943 年盟军入侵西西里岛后,法西斯大委员会对墨索里尼投了不信任票,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将他赶下台。掌管政府的皮埃特罗·巴多里奥元帅很快向盟军投降。[295] 1943 年至 1944 年,苏联稳步迫使希特勒的军队沿东线撤退。1944 年 6 月 6 日,西方盟军在法国北部登陆,发动了历史上最大的两栖作战之一——霸王行动。 [ 296]许多德国军官认为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继续在希特勒的领导下作战将导致这个国家彻底毁灭。[297]
1939 年至 1945 年间,刺杀希特勒的计划屡次出现,其中一些计划进展到重大阶段。[298]最著名、意义重大的刺杀计划是 1944 年 7 月 20 日的阴谋,该阴谋来自德国内部,至少部分原因是德国在战争中失败的可能性越来越大。[299]作为瓦尔基里行动的一部分,该阴谋让克劳斯·冯·施陶芬伯格在希特勒的总部之一——拉斯滕堡的狼穴里安放了一枚炸弹。 希特勒侥幸逃脱,因为参谋海因茨·勃兰特将装有炸弹的公文包移到沉重的会议桌腿后面,抵挡住了大部分爆炸力。 后来,希特勒下令进行野蛮的报复,处决了 4,900 多人。[300] 1944 年 12 月,联合国战争罪行委员会将希特勒列入第一批战犯名单,此前委员会认定希特勒应对纳粹在占领国的行为负刑事责任。截至 1945 年 3 月,已有至少七人被起诉。[301]
失败与死亡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en/thumb/9/95/Hitler_20_April_1945.jpg/440px-Hitler_20_April_1945.jpg)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6/Stars_&_Stripes_&_Hitler_Dead2.jpg/440px-Stars_&_Stripes_&_Hitler_Dead2.jpg)
到 1944 年末,红军和西方盟军都向德国推进。希特勒意识到红军的实力和决心,决定用他剩下的机动预备队对付他认为实力弱得多的美军和英军。[302] 12 月 16 日,他发动了阿登攻势,以煽动西方盟军的分裂,并说服他们加入他对抗苏联的战斗。[303]在取得一些暂时的成功后,进攻失败了。[304] 1945 年 1 月,德国大部分地区都成了废墟,希特勒在电台上说:“无论此刻的危机有多么严重,无论如何,我们不可改变的意志都会掌控它。” [305]希特勒认为德国的军事失败意味着它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国家生存的权利,他下令摧毁德国所有工业基础设施,以免它们落入盟军之手。[306]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被委托执行这项焦土政策,但他暗中违抗命令。[306] [307] 1945 年 4 月 12 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去世,这鼓舞了希特勒与美国和英国进行和平谈判的希望,但与他的预期相反,这并没有导致盟国之间产生裂痕。[303] [308]
4 月 20 日,希特勒在他的 56 岁生日,也是他的最后一个生日,他最后一次从元首地堡来到地面。在帝国总理府的废墟花园里,他向希特勒青年团的童子军颁发铁十字勋章,这些童子军当时正在柏林附近的前线与红军作战。[309]到 4 月 21 日,格奥尔基·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在施洛夫高地战役中突破了哥特哈德·海因里希将军的维斯瓦河集团军的防线,推进到柏林郊区。[310]希特勒否认了严峻的形势,把希望寄托在费利克斯·施泰纳指挥的兵力不足、装备不足的施泰纳陆军支队身上。希特勒命令施泰纳攻击突出部的北翼,而德国第九集团军则被命令向北发动钳形攻势。[311]
在 4 月 22 日的军事会议上,希特勒询问了施泰纳的进攻计划。他被告知,进攻尚未发起,苏联已进入柏林。希特勒命令除威廉·凯特尔、阿尔弗雷德·约德尔、汉斯·克雷布斯和威廉·布格多夫之外的所有人离开房间,[312]然后,他开始猛烈抨击他的将军们的背叛和无能,最后他首次宣布“一切都完了”。[313]他宣布他将留在柏林直到最后,然后开枪自杀。[314]
到 4 月 23 日,红军已经包围柏林,[315]戈培尔发表宣言敦促柏林公民保卫这座城市。[312]同一天,戈林从贝希特斯加登发来一封电报,称由于希特勒在柏林被孤立,戈林应该接管德国领导权。戈林设定了一个最后期限,在此之后他会认为希特勒丧失了行为能力。[316]希特勒的回应是逮捕戈林,并在4 月 29 日的遗嘱中,他免去了戈林的所有政府职务。[317] [318] 4 月 28 日,希特勒发现希姆莱(4 月 20 日离开柏林)正试图与西方盟国谈判投降。[319] [320]他认为这是叛国行为,并下令逮捕希姆莱。他还下令处决希姆莱在柏林希特勒总部的党卫队代表赫尔曼·菲格莱因,罪名是叛逃。 [321]
4 月 28 日至 29 日午夜过后,希特勒在元首地堡与爱娃·布劳恩举行了一个小型的民事仪式。[322] [g]当天下午晚些时候,希特勒得知墨索里尼已于前一天被意大利抵抗运动处决;这被认为增强了他避免被捕的决心。[323] 4 月 30 日,苏联军队距离帝国总理府不到 500 米,希特勒朝自己头部开枪,布劳恩咬了一粒氰化物胶囊。 [ 324] [325]根据希特勒的意愿,他们的尸体被抬到帝国总理府后面的花园里,放在一个弹坑里,浇上汽油,并在红军持续炮击时点燃。[326] [327] [328]海军上将卡尔·邓尼茨和戈培尔分别担任希特勒的国家元首和总理。[329] 5月1日晚,戈培尔和他的妻子玛格达在帝国总理府花园自杀,此前他们用氰化物毒死了他们的六个孩子。[330]
5 月 2 日,柏林投降。戈培尔一家、汉斯·克雷布斯将军(当天自杀)和希特勒的狗布隆迪的遗体被苏联人反复埋葬和挖掘。[331]据称希特勒和布劳恩的遗体也被移动过,但这很可能是苏联的虚假情报。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找到过希特勒或布劳恩任何可辨认的遗体(牙桥除外)。[332] [333] [334]虽然希特勒死讯迅速传开,但直到 1956 年经过长时间调查收集了 42 名证人的证词后才颁发死亡证明。根据这些证词,希特勒的死亡被认定为死亡。[335]
大屠杀
如果欧洲国内外的国际犹太金融家能够成功地将各国再次拖入世界大战,那么其结果将不是世界的布尔什维克化,也不是犹太人的胜利,而是欧洲犹太民族的灭亡![336]
— 阿道夫·希特勒,1939 年 1 月 30 日国会演讲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f/Buchenwald_Corpses_60623.jpg/440px-Buchenwald_Corpses_60623.jpg)
大屠杀和德国在东线的战争都是基于希特勒长期以来的观点,即犹太人是德国人民的敌人,德国扩张需要生存空间。他将扩张的重点放在东欧,旨在击败波兰和苏联,然后驱逐或杀死犹太人和斯拉夫人。[337]东部总体规划 ( Generalplan Est ) 呼吁将被占领的东欧和苏联的人口驱逐到西西伯利亚,用作奴隶劳工或被谋杀;[338]被征服的领土将被德国或“德国化”的定居者殖民。[339]目标是在征服苏联后实施这一计划,但当这一计划失败时,希特勒将计划向前推进。[338] [340]到 1942 年 1 月,他决定应该杀死被认为不受欢迎的犹太人、斯拉夫人和其他被驱逐者。[341] [h]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5/Erlass_von_Hitler_-_Nürnberger_Dokument_PS-630_-_datiert_1._September_1939.jpg/440px-Erlass_von_Hitler_-_Nürnberger_Dokument_PS-630_-_datiert_1._September_1939.jpg)
种族灭绝是由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莱因哈德·海德里希组织和执行的。1942年 1 月 20 日,海德里希主持召开了万湖会议,15 名纳粹高级官员参加了会议,会议记录提供了大屠杀有系统规划的最明显证据。2 月 22 日,希特勒说:“只有消灭犹太人,我们才能恢复健康”。 [342]同样,在 1941 年 7 月与东部地区主要官员的一次会议上,希特勒说,快速平定这些地区的最简单方法是“枪杀所有看起来奇怪的人”。[343]虽然没有发现希特勒直接下令批准大屠杀,[344] 但他的公开演讲、对将军的命令以及纳粹官员的日记表明,他构想并批准了对欧洲犹太人的灭绝。[345] [346]战争期间,希特勒多次表示,他1939 年的预言正在实现,即世界大战将导致犹太民族的灭绝。[347]希特勒批准了别动队——跟随德军穿越波兰、波罗的海和苏联的杀戮小队[348] ——并且对他们的活动了如指掌。[345] [349]到 1942 年夏天,奥斯维辛集中营扩建,以容纳大量被驱逐出境的人,以便谋杀或奴役他们。[350]欧洲各地建立了数十个其他集中营和卫星营,其中几个集中营专门用于灭绝人性。[351]
1939 年至 1945 年间,纳粹党卫队(SS) 在通敌政府和从占领国招募新兵的帮助下,杀害了至少 1100 万非战斗人员,[352] [338]其中包括杀害约 600 万犹太人(占欧洲犹太人口的三分之二)[353] [i]和 20 万至 150 万罗姆人。[355] [353]受害者是在集中营、灭绝营、贫民窟或大规模枪击中丧生的。[356] [357]许多大屠杀的受害者被杀在毒气室或被枪杀,其他人则死于饥饿、疾病或在做奴隶劳工时死亡。[356] [357]除了消灭犹太人,纳粹还计划通过一项名为“饥饿计划”的行动,使占领区人口减少 3000 万人。粮食供应将被转移给德国军队和德国平民。城市将被夷为平地,土地将恢复森林或由德国殖民者重新安置。[358]饥饿计划和东方总体计划加在一起,将导致苏联 8000 万人饿死。[359]这些部分实现的计划导致了更多的死亡,使在大屠杀中死亡的平民和战俘总数达到约 1930 万人。[360]
希特勒的政策导致近 200 万非犹太裔波兰平民[361]、300 多万苏联战俘[362]、共产党员和其他政治反对派、同性恋者、身心残疾人士[363] [364]、 耶和华见证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教徒和工会会员被杀害。希特勒从未公开谈论过杀戮,似乎从未参观过集中营。[365]纳粹信奉种族卫生的概念。1935 年 9 月 15 日,希特勒向国会提交了两项法律,即纽伦堡法案。这两项法律禁止雅利安人和犹太人发生性关系和结婚,后来扩大到包括“吉普赛人、黑人或他们的私生子”。[366]这些法律剥夺了所有非雅利安人的德国公民身份,并禁止 45 岁以下的非犹太妇女在犹太家庭就业。[367]希特勒早期的优生政策针对的是身体和发育残疾的儿童,计划名为“勃兰特行动”,后来他又批准了一项针对患有严重精神和身体残疾的成年人的安乐死计划,现在被称为“T4 行动”。[368]
领导风格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7/Bundesarchiv_Bild_183-B24543,_Hauptquartier_Heeresgruppe_Süd,_Lagebesprechung.jpg/440px-Bundesarchiv_Bild_183-B24543,_Hauptquartier_Heeresgruppe_Süd,_Lagebesprechung.jpg)
希特勒通过推行“领袖原则”对纳粹党进行独裁统治。这一原则要求所有下属对上级绝对服从;因此,他认为政府结构是一座金字塔,而他自己——绝对正确的领导者——位于金字塔顶端。党内职位不是通过选举决定的——职位由上级任命,他们要求下属绝对服从领导人的意愿。[369]希特勒的领导风格是向下属下达相互矛盾的命令,并将他们安排在职责和责任与他人重叠的位置,让“实力更强的人做这项工作”。[370]希特勒以这种方式在下属中培养不信任、竞争和内斗,以巩固和最大化自己的权力。1938年后,他的内阁从未开过会,他也不鼓励部长们单独开会。[371] [372]希特勒通常不下达书面命令;相反,他通过口头传达,或通过他的亲密伙伴马丁·鲍曼传达。[373]他将自己的文书工作、约会和个人财务委托给鲍曼;鲍曼利用他的职位控制信息流和与希特勒的接触。[374]
希特勒在二战期间对德国战争的主导程度超过了任何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他在 1938 年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随后做出了有关德国军事战略的所有重大决定。1940 年,他不顾军方的建议,决定对挪威、法国和低地国家发动一系列冒险的攻势,并取得了成功,尽管他为迫使英国退出战争而采用的外交和军事战略以失败告终。[375]希特勒于 1941 年 12 月任命自己为陆军总司令,从而加深了对战争的参与;从那时起,他亲自指挥了对苏联的战争,而他的军事指挥官则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权。[376]随着战争对德国不利,希特勒的领导越来越脱离现实,军队的防御战略常常受到他决策缓慢和频繁指示坚守不住阵地的阻碍。尽管如此,他仍然相信只有他的领导才能取得胜利。[375]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希特勒拒绝考虑和平谈判,认为德国的毁灭比投降更好。[377]军方没有挑战希特勒对战争的主导地位,高级军官普遍支持并执行他的决定。[378]
个人生活
家庭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a/Bundesarchiv_B_145_Bild-F051673-0059,_Adolf_Hitler_und_Eva_Braun_auf_dem_Berghof.jpg/440px-Bundesarchiv_B_145_Bild-F051673-0059,_Adolf_Hitler_und_Eva_Braun_auf_dem_Berghof.jpg)
希特勒在公众心目中是一个独身男子的形象,没有家庭生活,一心一意致力于他的政治使命和国家。[147] [379] 1929 年,他遇到了他的情人爱娃·布劳恩,[380]并于 1945 年 4 月 29 日结婚,前一天他们双双自杀。[381] 1931 年 9 月,他的同父异母侄女吉莉·劳巴尔在慕尼黑的公寓里用希特勒的枪自杀。同时代的人传言吉莉与他有恋爱关系,她的死给他带来了深深的、持久的痛苦。[382] 保拉·希特勒是希特勒的妹妹,也是他直系亲属中最后一位在世的成员,于 1960 年 6 月去世。[15]
对宗教的看法
希特勒的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父亲是反教权主义者。离家后,希特勒再也没有参加过弥撒或接受过圣礼。[383] [384] [385]阿尔伯特·斯佩尔称,希特勒曾向他的政治伙伴大肆抨击教会,尽管他从未正式离开过教会,但他对教会也没有任何依恋。[386]他补充说,希特勒认为,在没有组织宗教的情况下,人们会转向神秘主义,他认为神秘主义是倒退的。[386]据斯佩尔说,希特勒认为,日本的宗教信仰或伊斯兰教比基督教更适合德国人,因为基督教“温顺而软弱”。[387]历史学家约翰·S·康威称,希特勒从根本上反对基督教会。[388]根据布洛克的说法,希特勒不相信上帝,是反教权主义者,蔑视基督教伦理,因为它们与他所推崇的“适者生存”观点相悖。[389]他偏爱新教中符合自己观点的方面,并采纳了天主教会等级组织、礼拜仪式和措辞的一些元素。[390]在 1932 年的一次演讲中,希特勒表示他不是天主教徒,并宣称自己是德国基督徒。[391]在与阿尔伯特·斯佩尔的谈话中,希特勒说:“通过我,福音派教会可以成为国教,就像在英国一样。” [392]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f/Hitler_with_Catholic_dignitaries.jpg/440px-Hitler_with_Catholic_dignitaries.jpg)
希特勒认为教会对社会具有重要的政治保守影响,[393]他与教会建立了一种“符合他直接政治目的”的战略关系。[388]在公开场合,希特勒经常赞扬基督教传统和德国基督教文化,尽管他声称相信一位与犹太人作战的“雅利安耶稣”。[394]任何支持基督教的公开言论都与他的私人声明相矛盾,他的私人声明将基督教描述为“荒谬” [395]和建立在谎言之上的胡说八道。[396]
根据美国战略情报局(OSS) 的一份报告《纳粹总体计划》,希特勒计划摧毁基督教会在德国境内的影响力。[397] [398]他的最终目标是彻底消灭基督教。[399]这一目标很早就体现在希特勒的运动中,但他认为公开表达这一极端立场是不恰当的。[400]据布洛克说,希特勒想等到战后再执行这个计划。[401]施佩尔写道,希特勒对希姆莱和阿尔弗雷德·罗森堡的神秘主义观念以及希姆莱试图将党卫队神话化的行为持负面看法。希特勒更加务实,他的野心集中在更实际的考虑上。[402] [403]
健康
研究人员对希特勒的病情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希特勒患有肠易激综合症、皮肤病变、心律不齐、冠状动脉硬化[404] 、帕金森病[294] [405] 、梅毒[405] 、巨细胞动脉炎[406] 、耳鸣[407]和单睾丸症[408]。1943年,哈佛大学的沃尔特·查尔斯·兰格在为战略情报局准备的一份报告中,将希特勒描述为一个“神经质的精神病患者”。[409]历史学家罗伯特·G·韦特在他 1977 年出版的《精神病之神:阿道夫·希特勒》一书中提出,希特勒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 [ 410 ]历史学家亨利克·埃伯勒(Henrik Eberle)和汉斯-约阿希姆·诺伊曼(Hans-Joachim Neumann)认为,虽然希特勒患有帕金森病等多种疾病,但并没有出现病态妄想,而且他始终对自己的决定完全知情,因此也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411] [313]
20 世纪 30 年代的某个时候,希特勒开始以素食为主[412] [413],从 1942 年起戒掉所有的肉和鱼。在社交活动中,他有时会生动地描述屠宰动物的情景,以此让客人戒肉。[414]鲍曼在贝格霍夫(贝希特斯加登附近)附近建造了一个温室,以确保为希特勒提供稳定的新鲜水果和蔬菜供应。[415]希特勒在成为素食主义者之后就停止了饮酒,此后只在社交场合偶尔喝啤酒或葡萄酒。[416] [417]他成年后大部分时间都不吸烟,但年轻时烟瘾很大(每天 25 到 40 支);他最终戒烟了,称这个习惯“浪费金钱”。[418]他鼓励亲密伙伴戒烟,并向任何能戒掉烟瘾的人赠送一块金表。[419]希特勒在 1937 年后开始偶尔使用安非他明,并在 1942 年底染上了毒瘾。[420]施佩尔认为,希特勒的行为越来越反常,决策越来越不灵活(例如,很少允许军队撤退),这跟他使用安非他明有关。[421]
战争年代,希特勒的私人医生西奥多·莫雷尔给他开了 90 种药,他每天都要吃很多片来治疗慢性胃病和其他疾病。[422]他经常服用安非他明、巴比妥类药物、阿片类药物和可卡因[423] [424],以及溴化钾和颠茄(后者以科斯特博士的抗气药丸的形式存在)。[425] 1944 年7 月 20 日的阴谋炸弹爆炸导致他的耳膜破裂,不得不从腿上取出 200 块木碎片。[426]新闻影片显示,希特勒的左手颤抖和走路蹒跚,这些症状在战前就开始出现,并在晚年恶化。[422]恩斯特-京特·申克和其他几位在希特勒生命最后几周见过的医生也诊断他患有帕金森病。[427]
遗产
为了和平、自由
和民主,
绝不让法西斯主义重演,
数百万人死亡警告[我们]
根据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费斯特的说法,许多同时代人将希特勒的自杀比作“咒语”被打破。[429]同样,施佩尔在《第三帝国内幕》中评论了希特勒自杀后第二天的感受:“直到现在咒语才被打破,魔法才消失。” [430]希特勒去世时,公众对他的支持已经崩溃,几乎没有德国人为此哀悼;克肖认为,大多数平民和军人都忙于适应国家崩溃或逃离战斗,无暇关心。[431]根据历史学家约翰·托兰德的说法,纳粹主义在没有领导人的情况下“像泡沫一样破灭”。[432]
克肖将希特勒描述为“现代政治邪恶的化身”。[3]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的名字与如此严重的身体和道德毁灭联系在一起”,他补充道。[433]希特勒的政治纲领引发了一场世界大战,留下了满目疮痍、贫困不堪的东欧和中欧。德国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被称为“零时”。[434]希特勒的政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苦难;[435]根据R·J·鲁默尔的说法,纳粹政权对大约 1930 万平民和战俘的屠杀负有责任。[ 352 ]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军事行动导致 2870 万士兵和平民丧生。[35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平民死亡人数在战争史上是前所未有的。[436]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经常用“邪恶”这个词来形容纳粹政权。[437]许多欧洲国家都将宣扬纳粹主义和否认大屠杀的行为定为犯罪。[438]
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迈内克将希特勒描述为“历史生活中独特而不可估量的人格力量的伟大典范之一”。[439]英国历史学家休·特雷弗-罗珀认为他是“历史上‘可怕的简单化者’之一,世界上最系统、最历史、最哲学,但也是最粗鲁、最残忍、最不宽宏大量的征服者”。[440]对于历史学家约翰·M·罗伯茨来说,希特勒的失败标志着德国主导的欧洲历史阶段的结束。[441]取而代之的是冷战,这是一场由美国和其他北约国家主导的西方集团与由苏联主导的东方集团之间的全球对抗。 [442]历史学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断言,如果没有希特勒和犹太人的流离失所,现代以色列民族国家就不会存在。他认为,如果没有希特勒,欧洲前势力范围的非殖民化进程就会被推迟。 [443]此外,哈夫纳声称,除了亚历山大大帝,希特勒比任何其他可比的历史人物都有更大的影响力,因为他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变化。[444]
在宣传中
希特勒利用纪录片和新闻片来煽动个人崇拜。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参与并出演了一系列宣传片,其中许多都是由莱尼·里芬斯塔尔制作的,她被认为是现代电影制作的先驱。[445]希特勒出演的宣传片包括:
- Der Sieg des Glaubens(信仰的胜利,1933)
- 意志的胜利(意志的胜利,1935)
- Tag der Freiheit: Unsere Wehrmacht(自由日:我们的武装部队,1935 年)
- 奥林匹亚(1938)
参见
- 阿道夫·希特勒书目
- 元首博物馆
- 希特勒与曼纳海姆录音
- 朱利叶斯·绍布 – 首席助理
- 卡尔·迈尔 – 1919 年至 1920 年希特勒的军事情报主管
- Karl Wilhelm Krause – 私人男仆
- 阿道夫·希特勒的私人工作人员名单
- 以阿道夫·希特勒命名的街道列表
- 阿道夫·希特勒的画作
- 牙刷胡子 ——也被称为“希特勒胡子”,是一种面部毛发造型
笔记
- ^ 发音:德语: [ˈaːdɔlf ˈhɪtlɐ]
- ^ 发音为[natsi̯oˈnaːlzotsi̯aˌlɪstɪʃə ˈdɔʏtʃə ˈʔaʁbaɪtɐpaʁˌtaɪ]
- ^ 正式名称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德语: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b]或 NSDAP)
- ^元首和帝国总理 ( Führer und Reichskanzler )的职位取代了魏玛共和国的国家元首总统职位。在担任总统的保罗·冯·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获得了这一头衔。他后来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全名是“德意志帝国和人民的元首和帝国总理”。[ 1] [2]
- ^ 林茨实科学校的后继机构是Bundesrealgymnasium Linz Fadingerstraße。
- ^ 希特勒还赢得了针对社会主义报纸《慕尼黑邮报》的诽谤诉讼,该报纸质疑他的生活方式和收入。Kershaw 2008 年,第 99 页。
- ^军情五处,《希特勒的最后日子》: 军情五处网站上的“希特勒的遗嘱和婚姻”利用特雷弗-罗珀(二战军情五处特工,历史学家,著有《希特勒的最后日子》)可得的资料,记录了这场婚姻是在希特勒口述遗嘱之后举行的。
- ^ 有关希特勒在大屠杀中的核心作用的最新学术研究摘要,请参阅 McMillan 2012。
- ^ 理查德·埃文斯爵士表示:“已经清楚,总数可能在600万左右。” [354]
引用
- ^ ab Shirer 1960,第 226-227 页。
- ^ ab Overy 2005,第 63 页。
- ^ ab Kershaw 2000b,第 xvii 页。
- ^ Bullock 1999,第 24 页。
- ^ Maser 1973,第 4 页。
- ^ Maser 1973,第 15 页。
- ^ ab Kershaw 1999,第 5 页。
- ^ Jetzinger 1976,第 32 页。
- ^ Rosenbaum 1999,第 21 页。
- ^ Hamann 2010,第 50 页。
- ^ Toland 1992,第 246-247 页。
- ^ Kershaw 1999,第8-9页。
- ^ 责任之家。
- ^ Bullock 1999,第 23 页。
- ^ ab Kershaw 2008,第 4 页。
- ^ Toland 1976,第 6 页。
- ^ Rosmus 2004,第33页。
- ^ Keller 2010,第 15 页。
- ^ Hamann 2010,第7-8页。
- ^ Kubizek 2006,第 37 页。
- ^ Kubizek 2006,第 92 页。
- ^ 希特勒 1999 年,第 6 页。
- ^ Fromm 1977,第 493-498 页。
- ^ Hamann 2010,第 10-11 页。
- ^ ab 潜水员 2005.
- ^ Shirer 1960,第 10-11 页。
- ^ Payne 1990,第22页。
- ^ Kershaw 2008,第 9 页。
- ^ 希特勒 1999 年,第 8 页。
- ^ Keller 2010,第 33-34 页。
- ^ Fest 1977,第 32 页。
- ^ Kershaw 2008,第 8 页。
- ^ 希特勒 1999 年,第 10 页。
- ^ Evans 2003,第 163-164 页。
- ^ Bendersky 2000,第 26 页。
- ^ Ryschka 2008,第 35 页。
- ^ Hamann 2010,第 13 页。
- ^ Kershaw 2008,第 10 页。
- ^ Kershaw 1999,第 19 页。
- ^ Kershaw 1999,第20页。
- ^ ab Hitler 1999,第 20 页。
- ^ Bullock 1962,第 30-31 页。
- ^ Bullock 1962,第 31 页。
- ^ Bullock 1999,第 30-33 页。
- ^ Hamann 2010,第 157 页。
- ^ Kershaw 1999,第 41、42 页。
- ^ Shirer 1960,第 26 页。
- ^ Hamann 2010,第 243-246 页。
- ^ Nicholls 2000,第 236、237、274 页。
- ^ Hamann 2010,第 250 页。
- ^ Hamann 2010,第 341-345 页。
- ^ Hamann 2010,第 233 页。
- ^ 大英百科全书:纳粹主义。
- ^ Pinkus 2005,第 27 页。
- ^ Kershaw 1999,第 60-67 页。
- ^ Shirer 1960,第 25 页。
- ^ Hamann 2010,第 58 页。
- ^ 希特勒 1999 年,第 52 页。
- ^ Toland 1992,第 45 页。
- ^ Kershaw 1999,第 55、63 页。
- ^ Hamann 2010,第 174 页。
- ^ 埃文斯2011年。
- ^ Shirer 1960,第 27 页。
- ^ Weber 2010,第 13 页。
- ^ Kershaw 1999,第 86 页。
- ^ Kershaw 1999,第 49 页。
- ^ abc Kershaw 1999,第 90 页。
- ^ Weber 2010,第 12-13 页。
- ^ Kershaw 2008,第 53 页。
- ^ Kershaw 2008,第 54 页。
- ^ Weber 2010,第 100 页。
- ^ abcd Shirer 1960,第 30 页。
- ^ Kershaw 2008,第 57 页。
- ^ Kershaw 2008,第 58 页。
- ^ Steiner 1976,第 392 页。
- ^ Kershaw 2008,第 59 页。
- ^ Weber 2010a.
- ^ Kershaw 2008,第 59、60 页。
- ^ Kershaw 1999,第 97、102 页。
- ^ Keegan 1987,第 238-240页。
- ^ Bullock 1962,第 60 页。
- ^ Kershaw 2008,第 61、62 页。
- ^ Kershaw 2008,第 61-63 页。
- ^ Kershaw 2008,第 96 页。
- ^ Kershaw 2008,第 80、90、92 页。
- ^ Bullock 1999,第 61 页。
- ^ Kershaw 1999,第 109 页。
- ^ Kershaw 2008,第82页。
- ^ Evans 2003,第 170 页。
- ^ Kershaw 2008,第 75、76 页。
- ^ Mitcham 1996,第 67 页。
- ^ Kershaw 1999,第 125-126 页。
- ^ Fest 1970,第 21 页。
- ^ Kershaw 2008,第 94、95、100 页。
- ^ Kershaw 2008,第 87 页。
- ^ Kershaw 2008,第 88 页。
- ^ Kershaw 2008,第 93 页。
- ^ Kershaw 2008,第 81 页。
- ^ Kershaw 2008,第 89 页。
- ^ Kershaw 2008,第 89-92 页。
- ^ Kershaw 2008,第 100、101 页。
- ^ Kershaw 2008,第 102 页。
- ^ ab Kershaw 2008,第 103 页。
- ^ Kershaw 2008,第83、103页。
- ^ Kershaw 2000b,第xv页。
- ^ Bullock 1999,第 376 页。
- ^ Frauenfeld 1937年。
- ^ 戈培尔 1936 年。
- ^ Kershaw 2008,第 105-106 页。
- ^ Bullock 1999,第 377 页。
- ^ Kressel 2002,第 121 页。
- ^ Heck 2001,第 23 页。
- ^ Kellogg 2005,第 275 页。
- ^ Kellogg 2005,第 203 页。
- ^ Bracher 1970,第 115-116 页。
- ^ Kershaw 2008,第 126 页。
- ^ ab Kershaw 2008,第 128 页。
- ^ Kershaw 2008,第 129 页。
- ^ Kershaw 2008,第 130-131 页。
- ^ Shirer 1960,第 73-74 页。
- ^ Kershaw 2008,第 132 页。
- ^ Kershaw 2008,第 131 页。
- ^ 慕尼黑法院,1924 年。
- ^ Fulda 2009,第 68-69 页。
- ^ Kershaw 1999,第 239 页。
- ^ ab Bullock 1962,第 121 页。
- ^ Kershaw 2008,第 147 页。
- ^ Kershaw 2008,第 148-150 页。
- ^ Shirer 1960,第 80-81 页。
- ^ Kershaw 1999,第 237 页。
- ^ ab Kershaw 1999,第 238 页。
- ^ Kershaw 2008,第 158、161、162 页。
- ^ Kershaw 2008,第 162、166 页。
- ^ Shirer 1960,第 129 页。
- ^ Kershaw 2008,第 166、167 页。
- ^ Shirer 1960,第 136-137 页。
- ^ Kolb 2005,第 224-225 页。
- ^ Kolb 1988,第 105 页。
- ^ 哈尔珀林 1965 年,第 17 页。 403等序列。
- ^ Halperin 1965,第 434-446 页及以下。
- ^ Wheeler-Bennett 1967,第 218 页。
- ^ Wheeler-Bennett 1967,第 216 页。
- ^ Wheeler-Bennett 1967,第218-219页。
- ^ Wheeler-Bennett 1967,第 222 页。
- ^ 哈尔珀林 1965 年,第 17 页。 449等。序列。
- ^ Halperin 1965,第 434-436 页、第 471 页。
- ^ ab Shirer 1960,第 130 页。
- ^ Hinrichs 2007。
- ^ Halperin 1965,第 476 页。
- ^ Halperin 1965,第 468-471 页。
- ^ Bullock 1962,第 201 页。
- ^ 霍夫曼1989年。
- ^ Kershaw 2008,第 227 页。
- ^ Halperin 1965,第 477-479 页。
- ^ 1932 年致兴登堡的信。
- ^ 福克斯新闻,2003 年。
- ^ Shirer 1960,第 184 页。
- ^ Evans 2003,第 307 页。
- ^ Bullock 1962,第 262 页。
- ^ Shirer 1960,第 192 页。
- ^ Bullock 1999,第 262 页。
- ^ Kershaw 1999,第 456-458 页、第 731-732 页。
- ^ Shirer 1960,第 194 页、第 274 页。
- ^ Shirer 1960,第 194 页。
- ^ Bullock 1962,第 265 页。
- ^ 波茨坦市。
- ^ Shirer 1960,第 196-197 页。
- ^ Shirer 1960,第 198 页。
- ^ Evans 2003,第 335 页。
- ^ Shirer 1960,第 196 页。
- ^ Bullock 1999,第 269 页。
- ^ Shirer 1960,第 199 页。
- ^ 《时代》,1934年。
- ^ ab Shirer 1960,第 201 页。
- ^ Shirer 1960,第 202 页。
- ^ ab Evans 2003,第 350-374 页。
- ^ Kershaw 2008,第 309-314 页。
- ^ Tames 2008,第 4-5 页。
- ^ Kershaw 2008,第 313-315 页。
- ^ Evans 2005,第 44 页。
- ^ Shirer 1960,第 229 页。
- ^ Bullock 1962,第 309 页。
- ^ Evans 2005,第 110 页。
- ^ Kershaw 2008,第 392、393 页。
- ^ Shirer 1960,第 312 页。
- ^ Kershaw 2008,第 393-397页。
- ^ Shirer 1960,第 308 页。
- ^ Shirer 1960,第 318-319 页。
- ^ Kershaw 2008,第 397-398 页。
- ^ Shirer 1960,第 274 页。
- ^ Read 2004,第 344 页。
- ^ Evans 2005,第 109-111 页。
- ^ McNab 2009,第 54 页。
- ^ Shirer 1960,第 259-260 页。
- ^ Shirer 1960,第 258 页。
- ^ Shirer 1960,第 262 页。
- ^ McNab 2009,第 54-57 页。
- ^ Speer 1971,第 118-119 页。
- ^ Evans 2005,第570-572页。
- ^ Weinberg 1970,第 26-27 页。
- ^ Kershaw 1999,第 490-491 页。
- ^ Kershaw 1999,第 492 页、第 555–556 页、第 586–587 页。
- ^ Carr 1972,第 23 页。
- ^ Kershaw 2008,第297页。
- ^ Shirer 1960,第 283 页。
- ^ 梅塞施密特 1990 年,第 601–602 页。
- ^ 马丁,2008 年。
- ^ Hildebrand 1973,第 39 页。
- ^ 罗伯茨1975年。
- ^ 梅塞施密特 1990 年,第 630–631 页。
- ^ ab Overy,《对二战起源的再思考》,1999 年。
- ^ Carr 1972,第 56-57 页。
- ^ Goeschel 2018,第 69-70 页。
- ^ Messerschmidt 1990,第 642 页。
- ^ Aigner 1985,第 264 页。
- ^ ab Messerschmidt 1990,第 636–637 页。
- ^ Carr 1972,第73-78页。
- ^ Messerschmidt 1990,第 638 页。
- ^ ab Bloch 1992,第 178–179 页。
- ^ Plating 2011,第 21 页。
- ^ Butler & Young 1989,第 159 页。
- ^ Bullock 1962,第 434 页。
- ^ Overy 2005,第 425 页。
- ^ Weinberg 1980,第 334-335 页。
- ^ Weinberg 1980,第 338-340页。
- ^ Weinberg 1980,第 366 页。
- ^ Weinberg 1980,第 418-419 页。
- ^ Kee 1988,第 149-150 页。
- ^ Weinberg 1980,第 419 页。
- ^ Murray 1984,第 256-260页。
- ^ Bullock 1962,第 469 页。
- ^ Overy,《1999 年慕尼黑危机》,第 207 页。
- ^ Kee 1988,第202-203页。
- ^ Weinberg 1980,第 462-463 页。
- ^ Messerschmidt 1990,第 672 页。
- ^ 梅塞施密特 1990 年,第 671、682–683 页。
- ^ Rothwell 2001,第90-91页。
- ^ 《时代》,1939 年 1 月。
- ^ ab Murray 1984,第 268 页。
- ^ Evans 2005,第 682 页。
- ^ Murray 1984,第 268-269 页。
- ^ Shirer 1960,第 448 页。
- ^ Weinberg 1980,第 562 页。
- ^ Weinberg 1980,第 579-581 页。
- ^ ab Maiolo 1998,第 178 页。
- ^ ab Messerschmidt 1990,第 688–690 页。
- ^ ab Weinberg 1980,第 537–539 页、第 557–560 页。
- ^ Weinberg 1980,第 558 页。
- ^ Carr 1972,第 76-77 页。
- ^ Kershaw 2000b,第36-37页、第92页。
- ^ Weinberg 2010,第 792 页。
- ^ Robertson 1985,第 212 页。
- ^ Bloch 1992,第 228 页。
- ^ Overy & Wheatcroft 1989,第 56 页。
- ^ Kershaw 2008,第 497 页。
- ^ Robertson 1963,第 181-187页。
- ^ Evans 2005,第 693 页。
- ^ Bloch 1992,第 252-253 页。
- ^ Weinberg 1995,第 85-94 页。
- ^ Bloch 1992,第 255-257 页。
- ^ Weinberg 1980,第 561-562 页、第 583-584 页。
- ^ Bloch 1992,第 260 页。
- ^ 哈基姆 1995.
- ^ abc Rees 1997,第 141-145 页。
- ^ Kershaw 2008,第 527 页。
- ^ Welch 2001,第 88-89 页。
- ^ Rees 1997,第 148-149 页。
- ^ Winkler 2007,第 74 页。
- ^ Shirer 1960,第 696-730 页。
- ^ Kershaw 2008,第 562 页。
- ^ Deighton 2008,第7-9页。
- ^ Ellis 1993,第 94 页。
- ^ Shirer 1960,第 731-737 页。
- ^ Shirer 1960,第 774-782 页。
- ^ Kershaw 2008,第 563、569、570 页。
- ^ Kershaw 2008,第 580 页。
- ^ Roberts 2006,第 58-60 页。
- ^ Kershaw 2008,第 604-605 页。
- ^ Kurowski 2005,第 141–142 页。
- ^ Mineau 2004,第 1 页。
- ^ Glantz 2001,第 9 页。
- ^ Koch 1988。
- ^ Evans 2008,第 162-163 页。
- ^ ab Stolfi 1982。
- ^ 威尔特 1981.
- ^ Evans 2008,第 202 页。
- ^ Evans 2008,第 210 页。
- ^ Shirer 1960,第 900-901 页。
- ^ ab Bauer 2000,第 5 页。
- ^ Shirer 1960,第 921 页。
- ^ Kershaw 2000b,第417页。
- ^ Evans 2008,第 419-420 页。
- ^ Shirer 1960,第 1006 页。
- ^ ab BBC新闻,1999年。
- ^ Shirer 1960,第 996–1000 页。
- ^ Shirer 1960,第 1036 页。
- ^ Speer 1971,第 513-514 页。
- ^ Kershaw 2008,第 544–547 页、第 821–822 页、第 827–828 页。
- ^ Kershaw 2008,第816-818页。
- ^ Shirer 1960,第 1048–1072 页。
- ^ Plesch 2017,第 158 页。
- ^ 温伯格 1964 年。
- ^ ab Crandell 1987。
- ^ Bullock 1962,第 778 页。
- ^ Rees & Kershaw 2012。
- ^ ab Bullock 1962,第 774-775 页。
- ^ Sereny 1996,第 497-498 页。
- ^ Bullock 1962,第753、763、780-781页。
- ^ Beevor 2002,第 251 页。
- ^ Beevor 2002,第 255-256 页。
- ^ Le Tissier 2010,第 45 页。
- ^ ab Dollinger 1995,第 231 页。
- ^ ab Jones 1989.
- ^ Beevor 2002,第 275 页。
- ^ Ziemke 1969,第 92 页。
- ^ Bullock 1962,第 787 页。
- ^ Bullock 1962,第 787 页,第 795 页。
- ^ Butler & Young 1989,第 227-228 页。
- ^ Kershaw 2008,第923-925页、第943页。
- ^ Bullock 1962,第 791 页。
- ^ Bullock 1962,第 792 页,第 795 页。
- ^ Beevor 2002,第 343 页。
- ^ Bullock 1962,第 798 页。
- ^ Linge 2009,第 199 页。
- ^ Joachimsthaler 1999,第 160-182 页。
- ^ Linge 2009,第 200 页。
- ^ Bullock 1962,第 799-800 页。
- ^ Joachimsthaler 1999,第 217-220、224-225 页。
- ^ Kershaw 2008,第 949-950 页。
- ^ Shirer 1960,第 1136 页。
- ^ 维诺格拉多夫 2005 年,第 111、333 页。
- ^ Joachimsthaler 1999,第 215-225 页。
- ^ Fest 2004,第 163-164 页。
- ^ Kershaw 2000b,第1110页。
- ^ Joachimsthaler 1999,第8-13页。
- ^ Marrus 2000,第 37 页。
- ^ Gellately 1996。
- ^ abc Snyder 2010,第 416 页。
- ^ Steinberg 1995。
- ^ Kershaw 2008,第 683 页。
- ^ Shirer 1960,第 965 页。
- ^ Naimark 2002,第 81 页。
- ^ Longerich 2005,第 116 页。
- ^ Megargee 2007,第 146 页。
- ^ ab Longerich,第 15 章 2003 年。
- ^ Longerich,第 17 章 2003 年。
- ^ Kershaw 2000b,第459-462页。
- ^ Kershaw 2008,第 670-675 页。
- ^ Megargee 2007,第 144 页。
- ^ Kershaw 2008,第 687 页。
- ^ Evans 2008,地图,第 366 页。
- ^ abc Rummel 1994,第 112 页。
- ^ ab 大屠杀纪念博物馆。
- ^ Evans 2008,第 318 页。
- ^ Hancock 2004,第 383-396 页。
- ^ ab Shirer 1960,第 946 页。
- ^ ab Evans 2008,第 15 页。
- ^ 斯奈德 2010 年,第 162–163 页,416。
- ^ Dorland 2009,第 6 页。
- ^ Rummel 1994,表格,第 112 页。
- ^ 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
- ^ Snyder 2010,第 184 页。
- ^ Niewyk 和 Nicosia 2000,第 14 页。 45.
- ^ Goldhagen 1996,第 290 页。
- ^ Downing 2005,第 33 页。
- ^ Gellately 2001,第216页。
- ^ Kershaw 1999,第 567-568 页。
- ^ Overy 2005,第 252 页。
- ^ Kershaw 2008,第 170、172、181 页。
- ^ Speer 1971,第 281 页。
- ^ Manvell 和 Fraenkel 2007,第 11 页。 29.
- ^ Kershaw 2008,第 323 页。
- ^ Kershaw 2008,第 377 页。
- ^ Speer 1971,第 333 页。
- ^ ab Overy 2005a,第 421-425 页。
- ^ Kershaw 2012,第 169-170 页。
- ^ Kershaw 2012,第 396-397 页。
- ^ Kershaw 2008,第 171-395 页。
- ^ Bullock 1999,第 563 页。
- ^ Kershaw 2008,第 378 页。
- ^ Kershaw 2008,第 947-948 页。
- ^ Bullock 1962,第 393-394 页。
- ^ Kershaw 2008,第 5 页。
- ^ Rißmann 2001,第 94-96 页。
- ^ Toland 1992,第9-10页。
- ^ ab Speer 1971,第 141-142 页。
- ^ Speer 1971,第 143 页。
- ^ ab Conway 1968,第 3 页。
- ^ Bullock 1999,第 385、389 页。
- ^ Rißmann 2001,第 96 页。
- ^ Weir & Greenberg 2022,第 694 页。
- ^ Speer 1971,第 142 页。
- ^ Speer 1971,第 141 页。
- ^ Steigmann-Gall 2003,第27、108页。
- ^ 希特勒2000,第59页。
- ^ Hitler 2000,第 342 页。
- ^ Sharkey 2002。
- ^ Bonney 2001,第 2-3 页。
- ^ Phayer 2000。
- ^ Bonney 2001,第 2 页。
- ^ Bullock 1962,第 219、389 页。
- ^ Speer 1971,第 141、171、174 页。
- ^ Bullock 1999,第 729 页。
- ^ Evans 2008,第 508 页。
- ^ ab Bullock 1962,第 717 页。
- ^ Redlich 1993 年。
- ^ Redlich 2000,第 129–190 页。
- ^ 《卫报》,2015 年。
- ^ Langer 1972,第 126 页。
- ^ Waite 1993,第 356 页。
- ^ Gunkel 2010。
- ^ Bullock 1999,第 388 页。
- ^ Toland 1992,第 256 页。
- ^ Wilson 1998。
- ^ McGovern 1968,第 32-33 页。
- ^ Linge 2009,第 38 页。
- ^ Hitler & Trevor-Roper 1988,第 176 页,1942 年 1 月 22 日。
- ^ Proctor 1999,第 219 页。
- ^ Toland 1992,第 741 页。
- ^ Heston & Heston 1980,第 125-142 页。
- ^ Heston & Heston 1980,第 11-20 页。
- ^ ab Kershaw 2008,第 782 页。
- ^ Ghaemi 2011,第 190-191 页。
- ^ Porter,2013 年。
- ^ Doyle 2005,第 8 页。
- ^ Linge 2009,第 156 页。
- ^ O'Donnell 2001,第 37 页。
- ^ Zialcita 2019。
- ^ Fest 1974,第753页。
- ^ Speer 1971,第 617 页。
- ^ Kershaw 2012,第 348-350 页。
- ^ Toland 1992,第 892 页。
- ^ Kershaw 2000b,第841页。
- ^ Fischer 1995,第 569 页。
- ^ Del Testa,Lemoine 和 Strickland 2003,第 14 页。 83.
- ^ Murray & Millett 2001,第 554 页。
- ^ Welch 2001,第 2 页。
- ^ Bazyler 2006,第 1 页。
- ^ Shirer 1960,第 6 页。
- ^ Hitler & Trevor-Roper 1988 年,第 xxxv 页。
- ^ Roberts 1996,第 501 页。
- ^ Lichtheim 1974,第 366 页。
- ^ 哈夫纳 1979 年,第 100-101 页。
- ^ Haffner 1979,第 100 页。
- ^ 《每日电讯报》,2003 年。
参考书目
打印
- Aigner, Dietrich (1985)。“希特勒的最终目标——统治世界的计划?”。收录于 Koch, HW (ed.)。《第三帝国面面观》。伦敦:MacMillan。ISBN 978-0-312-05726-8。
- Doyle, D (2005 年 2 月) 。 “阿道夫·希特勒的医疗护理”。爱丁堡皇家医学院杂志。35 (1): 75–82。PMID 15825245。
- Bauer, Yehuda (2000)。《重新思考大屠杀》。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第 5 页。ISBN 978-0-300-08256-2。
- Beevor,Antony (2002)。柏林:《垮台 1945》。伦敦:维京企鹅图书。ISBN 978-0-670-03041-5。
- Bendersky, Joseph W (2000)。纳粹德国史:1919-1945 。兰哈姆:Rowman & Littlefield。ISBN 978-1-4422-1003-5。
- Bloch, Michael (1992)。里宾特洛甫。纽约:皇冠出版社。ISBN号 978-0-517-59310-3。
- 邦尼,理查德(2001)。“纳粹总体计划,附件 4:对基督教会的迫害” (PDF)。罗格斯法律与宗教杂志。原件(PDF)存档于 2016 年 3 月 4 日。检索日期:2020 年4 月 19 日。
- 布拉赫尔,卡尔·迪特里希(1970)。《德国独裁统治》。让·斯坦伯格译。纽约:企鹅图书。ISBN 978-0-14-013724-8。
- 布洛克,艾伦(1962)[1952]。希特勒:暴政研究。伦敦:企鹅图书。ISBN : 978-0-14-013564-0。
- 艾伦·布洛克(1999)[1952]。希特勒:暴政研究。纽约:Konecky & Konecky。国际标准书号 978-1-56852-036-0。
- 巴特勒,伊万;杨,戈登 (1989)。《赫尔曼·戈林的生与死》。德文郡 Newton Abbot:David & Charles出版社。ISBN为 ISBN: 978-0-7153-9455-7。
- Carr, William (1972)。武器、自给自足和侵略。伦敦:爱德华·阿诺德。ISBN : 1371-767-1972。 978-0-7131-5668-3。
- Conway, John S. (1968)。1933-45年纳粹对教会的迫害。伦敦:Weidenfeld & Nicolson。ISBN 978-0-297-76315-4。
- 克兰德尔,威廉·F。 ( 1987 年)。“战略家艾森豪威尔:突出部之战和对乔·麦卡锡的谴责”。总统研究季刊。17 (3): 487–501。JSTOR 27550441 。
- Deighton, Len (2008)。战士:不列颠战役的真实故事。纽约:兰登书屋。ISBN 978-1-84595-106-1。
- Del Testa, David W; Lemoine, Florence; Strickland, John (2003)。政府领导人、军事统治者和政治活动家。Westport: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第 83 页。ISBN 978-1-57356-153-2。
- Dollinger, Hans (1995) [1965]。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的衰落与覆灭:二战最后时期的图解史。纽约:格拉梅西。ISBN 978-0-517-12399-7。
- Dorland, Michael (2009)。《Cadaverland:为大屠杀幸存者发明灾难病理学:法国医学知识和记忆的局限性》。陶伯欧洲犹太人研究所系列。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新英格兰大学出版社。ISBN 978-1-58465-784-2。
- Downing, David (2005)。纳粹死亡集中营。世界大屠杀年鉴图书馆。纽约州普莱森特维尔:Gareth Stevens。ISBN 978-0-8368-5947-8。
- 埃利斯,约翰 (1993)。第二次世界大战数据手册:所有战斗人员的基本事实和数据。伦敦:Aurum。ISBN 978-1-85410-254-6。
- 埃文斯,理查德 J. (2003)。《第三帝国的到来》。纽约:企鹅图书。ISBN 978-0-14-303469-8。
- 埃文斯,理查德 J. (2005)。《第三帝国的权力》。纽约:企鹅图书。ISBN 978-0-14-303790-3。
- 埃文斯,理查德 J. (2008)。《第三帝国在战争中》。纽约:企鹅图书。ISBN 978-0-14-311671-4。
- 费斯特,约阿希姆·C. (1970)。第三帝国的面孔。伦敦:魏登菲尔德和尼科尔森。国际标准书号 978-0-297-17949-8。
- 费斯特,约阿希姆·C. (1974) [1973]。希特勒。伦敦:魏登菲尔德和尼科尔森。国际标准书号 978-0-297-76755-8。
- 费斯特,约阿希姆·C。(1977)[1973]。希特勒。哈蒙兹沃斯:企鹅出版社。ISBN 978-0-14-021983-8。
- Fest, Joachim (2004)。《希特勒地堡内幕:第三帝国的最后日子》。纽约:Farrar, Straus and Giroux。ISBN 978-0-374-13577-5。
- Fischer, Klaus P. (1995)。纳粹德国:一部新历史。伦敦:Constable and Company。ISBN : 978-0-09-474910-8。
- 弗洛姆,埃里希(1977)[1973]。《人类破坏性的剖析》。伦敦:企鹅图书。ISBN : 978-0-14-004258-0。
- Fulda, Bernhard (2009)。魏玛共和国的新闻与政治。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号 978-0-19-954778-4。
- 罗伯特·盖拉特利(1996)。 “审查的作品:Vom Generalplan Ost zum Generalsiedlungsplan,作者:Czeslaw Madajczyk。Der“Generalplan Ost”。Hauptlinien der nationsozialistischen Planungs- und Vernichtungspolitik,作者:Mechtild Rössler;Sabine Schleiermacher”。中欧历史。29(2):270-274。号码:10.1017/S0008938900013170。ISSN 0008-9389。
- Gellately, Robert (2001)。纳粹德国的社会局外人。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ISBN : 1-367-777-777。 978-0-691-08684-2。
- Ghaemi, Nassir (2011)。一流的疯狂:揭示领导力与精神疾病之间的联系。纽约:企鹅出版集团。ISBN 978-1-101-51759-8。
- Goeschel, Christian (2018)。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纽黑文;伦敦:耶鲁大学出版社。ISBN : 978-0-300-17883-8。
- Goldhagen, Daniel (1996)。希特勒的自愿刽子手:普通德国人和大屠杀。纽约:Knopf。ISBN 978-0-679-44695-8。
-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1979)。《希特勒的意义》。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ISBN号 978-0-674-55775-8。
- Hakim, Joy (1995)。《战争、和平与爵士乐。美国历史。第 9 卷。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19-509514-2。
- Halperin, Samuel William (1965) [1946]。《德国尝试民主:1918 年至 1933 年的帝国政治史》。纽约:WW Norton。ISBN 978-0-393-00280-5。
- 哈曼,布里吉特(2010)[1999]。希特勒的维也纳:一位年轻暴君的画像。托马斯·桑顿译。伦敦;纽约:Tauris Parke 平装书。ISBN 978-1-84885-277-8。
- 汉考克,伊恩(2004)。“罗姆人与大屠杀:重新评估和概述”。收录于丹·斯通 (Dan Stone) 主编的《大屠杀史学》。纽约;贝辛斯托克: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ISBN号 978-0-333-99745-1。
- Heck, Alfons (2001) [1985]。希特勒的孩子:上帝佩戴纳粹标志的德国。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文艺复兴出版社。ISBN 978-0-939650-44-6。
- 赫斯顿,伦纳德·L·赫斯顿;雷娜特·赫斯顿 (1980) [1979]。《阿道夫·希特勒的医疗案例:他的疾病、医生和药物》。纽约:Stein and Day。ISBN 978-0-8128-2718-7。
- 希尔德布兰德,克劳斯(1973)。第三帝国的外交政策。伦敦:巴茨福德。ISBN 978-0-7134-1126-3。
- 希特勒,阿道夫 (1999) [1925]。《我的奋斗》 。拉尔夫·曼海姆译。波士顿:霍顿·米夫林。ISBN : 1-977-277-2777 。 978-0-395-92503-4。
- 希特勒,阿道夫;特雷弗-罗珀,休(1988) [1953]。希特勒的餐桌谈话,1941-1945:马丁·鲍曼记录的希特勒对话。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19-285180-2。
- 希特勒,阿道夫 (2000) [1941–1944]。希特勒的餐桌谈话,1941–1944 年。伦敦:Enigma。ISBN 978-1-929631-05-6。
- Jetzinger, Franz (1976) [1956]。《希特勒的青年时代》。康涅狄格州韦斯特波特:格林伍德出版社。ISBN 978-0-8371-8617-7。
- Joachimsthaler, Anton (1999) [1995]。《希特勒的最后日子:传说、证据、真相》。赫尔穆特·博格勒译。伦敦:布罗克汉普顿出版社。ISBN 978-1-86019-902-8。
- Kee, Robert (1988)。慕尼黑:《第十一个小时》。伦敦:Hamish Hamilton。ISBN : 978-0-241-12537-3。
- 基冈,约翰(1987)。《指挥的面具:将军研究》。伦敦:皮姆利科。ISBN : 978-0-7126-6526-1。
- 凯勒,古斯塔夫(2010)。Der Schüler Adolf Hitler: die Geschichte eines lebenslangen Amoklaufs [学生阿道夫·希特勒:一生横冲直撞的故事](德语)。明斯特:LIT。国际标准书号 978-3-643-10948-4。
- 凯洛格,迈克尔 (2005)。《纳粹主义的俄罗斯根源:白人流亡者和国家社会主义的形成,1917-1945》。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521-84512-0。
- 伊恩·克肖(Ian Kershaw)(1999)[1998]。希特勒:1889–1936:傲慢。纽约:WW Norton & Company。ISBN: 978-0-393-04671-7。
- 伊恩·克肖 (2000b)。《希特勒,1936–1945:复仇女神》。纽约;伦敦:WW Norton & Company。ISBN : 978-0-393-32252-1。
- 伊恩·克肖 (2008)。《希特勒:一部传记》。纽约:WW Norton & Company。ISBN 978-0-393-06757-6。
- 伊恩·克肖 (Ian Kershaw) (2012)。《终结: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1944-45 年》(平装本)。伦敦:企鹅出版社。ISBN 978-0-14-101421-0。
- Koch, HW (1988年6 月)。“巴巴罗萨行动——当前的争论状态”。历史期刊。31 (2): 377–390。doi :10.1017/S0018246X00012930。S2CID 159848116 。
- Kolb, Eberhard (2005) [1984]。魏玛共和国。伦敦;纽约:劳特利奇。ISBN : 1-367-777-777 。 978-0-415-34441-8。
- Kolb, Eberhard (1988) [1984]。魏玛共和国。纽约:劳特利奇。ISBN : 978-0-415-09077-3。
- Kressel, Neil J. (2002)。大众仇恨:全球种族灭绝与恐怖的兴起。博尔德:Basic Books。ISBN : 978-0-8133-3951-1。
- Kubizek, August (2006) [1953]。我所认识的年轻希特勒。明尼苏达州圣保罗:MBI。ISBN 978-1-85367-694-9。
- Kurowski, Franz (2005)。勃兰登堡突击队:二战中的德国精锐战士间谍。Stackpole 军事历史系列。宾夕法尼亚州 Mechanicsburg:Stackpole Books。ISBN 978-0-8117-3250-5。
- Langer, Walter C. (1972) [1943]。《阿道夫·希特勒的思想:秘密战时报告》。纽约:Basic Books。ISBN : 978-0-465-04620-1。
- Lichtheim, George (1974)。二十世纪的欧洲。伦敦:Sphere Books。ISBN 978-0-351-17192-5。
- Linge, Heinz (2009) [1980]。《与希特勒共度人生:阿道夫·希特勒男仆回忆录》。简介。Roger Moorhouse著。纽约:Skyhorse Publishing。ISBN :0-977-276-2767。 978-1-60239-804-7。
- Longerich,Peter (2005)。不成文的命令:希特勒在最终解决方案中的作用。历史出版社。ISBN 978-0-7524-3328-8。
- Maiolo, Joseph (1998)。皇家海军与纳粹德国 1933-39: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伦敦:麦克米伦出版社。ISBN 978-0-333-72007-3。
- Manvell, Roger;Fraenkel, Heinrich (2007) [1965]。《海因里希·希姆莱:纳粹党卫队和盖世太保头目的阴险一生》。伦敦;纽约:Greenhill;Skyhorse。ISBN 978-1-60239-178-9。
- Maser, Werner (1973)。希特勒:传说、神话、现实。伦敦:Allen Lane。ISBN 978-0-7139-0473-4。
- Marrus, Michael (2000)。历史上的大屠杀。多伦多:Key Porter。ISBN : 1-367-777-777 。 978-0-299-23404-1。
- 麦戈文,詹姆斯 (1968)。马丁·鲍曼。纽约:威廉莫罗。OCLC 441132 。
- 麦克纳布,克里斯 (2009)。第三帝国。伦敦:Amber Books。ISBN 978-1-906626-51-8。
- Megargee, Geoffrey P. (2007)。歼灭战:1941 年东线的战斗与种族灭绝。马里兰州兰翰:Rowman & Littlefield。ISBN 978-0-7425-4482-6。
- Messerschmidt, Manfred (1990)。“外交政策与战争准备”。收录于 Deist, Wilhelm (主编)。《德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第 1 卷。牛津:Clarendon Press。ISBN 978-0-19-822866-0。
- 米查姆,塞缪尔·W。(1996 年)。为什么是希特勒?:纳粹帝国的起源。康涅狄格州韦斯特波特:Praeger。ISBN : 1371-767-7677 。 978-0-275-95485-7。
- Mineau, André (2004)。巴巴罗萨行动:违背人类尊严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阿姆斯特丹;纽约:Rodopi。ISBN : 1-376-766-7666 。 978-90-420-1633-0。
- Murray, Williamson (1984)。《欧洲力量平衡的变化》。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ISBN : 1-367-767-767。 978-0-691-05413-1。
- Murray, Williamson;Millett, Allan R. (2001) [2000]。一场必胜的战争: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贝尔纳普出版社。ISBN号 978-0-674-00680-5。
- Naimark, Norman M. (2002)。《仇恨之火:二十世纪欧洲的种族清洗》。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ISBN 978-0-674-00994-3。
- Nicholls, David (2000)。《阿道夫·希特勒:传记指南》。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ISBN 978-0-87436-965-6。
- 唐纳德·L·尼维克;弗朗西斯·R·尼科西亚 (2000)。哥伦比亚大屠杀指南。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国际标准书号 978-0-231-11200-0。
- O'Donnell, James P. (2001) [1978]。地堡。纽约:Da Capo Press。ISBN : 1-367-777-777。 978-0-306-80958-3。
- Overy,Richard;Wheatcroft,Andrew (1989)。《战争之路》。伦敦:麦克米伦。ISBN : 978-0-14-028530-7。
- Overy, Richard (1999)。“德国与慕尼黑危机:一场残缺的胜利?”。载于 Lukes, Igor;Goldstein, Erik (编)。1938年慕尼黑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奏。伦敦;波特兰,俄勒冈:Frank Cass。OCLC 40862187 。
- Overy, Richard (1999)。《误判希特勒》。收录于 Martel, Gordon (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再思考》。伦敦:劳特利奇。ISBN 978-0-415-16324-8。
- Overy,Richard (2005)。独裁者:希特勒的德国,斯大林的俄罗斯。伦敦:企鹅图书。ISBN 978-0-393-02030-4。
- Overy, Richard (2005)。“希特勒作为战争领袖”。收录于 Dear, ICB;Foot, MRD (eds.)。牛津二战指南。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号 978-0-19-280670-3。
- 佩恩,罗伯特(1990)[1973]。《阿道夫·希特勒的生与死》。纽约:Hippocrene Books。ISBN : 978-0-88029-402-7。
- Pinkus, Oscar (2005)。阿道夫·希特勒的战争目标和战略。McFarland & Company。ISBN 978-0-7864-2054-4。
- Plating, John D. (2011)。《驼峰:美国阻止中国参与二战的战略》。威廉姆斯-福特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军事史丛书,第 134 号。大学城: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出版社。ISBN 978-1-60344-238-1。
- Plesch, Daniel (2017)。《希特勒之后的人权:起诉轴心国战争罪行的失落历史》。乔治城大学出版社。ISBN 978-1-62616-431-4。
- Proctor, Robert (1999)。纳粹抗癌战争。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ISBN 978-0-691-07051-3。
- 雷德,安东尼(2004)。《魔鬼的门徒:希特勒核心圈子的生活和时代》。伦敦:皮姆利科。ISBN 978-0-7126-6416-5。
- Redlich, Fritz R. (2000)。《希特勒:对一位破坏性先知的诊断》。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19-513631-9。
- Rees, Laurence (1997)。纳粹:来自历史的警告。纽约:新出版社。ISBN : 978-0-563-38704-6。
- 迈克尔·里斯曼 (2001)。希特勒高特。 Vorsehungsglaube und Sendungsbewußtsein des deutschen Diktators(德语)。苏黎世慕尼黑:Pendo。国际标准书号 978-3-85842-421-1。
- Roberts, G. (2006)。斯大林的战争:从世界大战到冷战,1939-1953 年。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ISBN 978-0-300-11204-7。
- Roberts, JM (1996)。《欧洲史》。牛津:Helicon。ISBN : 978-1-85986-178-3。
- 罗伯茨,马丁 (1975)。《新野蛮主义——1900-1973 年欧洲画像》。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19-913225-6。
- Robertson, Esmonde M. (1963)。希特勒的战前政策和军事计划:1933-1939 年。伦敦:朗文出版社。OCLC 300011871 。
- Robertson, EM (1985)。“希特勒的战争计划和大国的反应”。收录于 HW, Koch (主编)。《第三帝国面面观》。伦敦:麦克米伦出版社。ISBN 978-0-312-05726-8。
- 罗森鲍姆,罗恩(1999)。《解释希特勒:寻找其邪恶的根源》。伦敦:Harper Perennial。ISBN 978-0-06-095339-3。
- Rosmus, Anna Elisabeth (2004)。《走出帕绍:离开希特勒故乡的城市》。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ISBN 978-1-57003-508-1。
- Rothwell, Victor (200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曼彻斯特: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ISBN 978-0-7190-5957-5。
- 鲁默尔,鲁道夫(1994)。政府造成的死亡。新泽西州新不伦瑞克:交易。ISBN 978-1-56000-145-4。
- Ryschka, Birgit (2008)。《建构与解构国家认同:汤姆·墨菲的《爱国者游戏》和费利克斯·米特雷的《狮子王》中的戏剧性话语》。法兰克福;纽约:Peter Lang。ISBN 978-3-631-58111-7。
- Sereny, Gitta (1996) [1995]。阿尔伯特·斯佩尔:他与真理的斗争。纽约;多伦多:Vintage。ISBN : 1-376-766-7666 。 978-0-679-76812-8。
- Shirer, William L. (1960)。《第三帝国的崛起与衰落》。纽约:西蒙舒斯特出版社。ISBN : 1371-767-7677 。 978-0-671-62420-0。
- 斯奈德,蒂莫西(2010)。血腥之地:希特勒和斯大林之间的欧洲。纽约:Basic Books。ISBN:912-977-7777 。 978-0-465-00239-9。
- Speer, Albert (1971) [1969]。《第三帝国内部》。纽约:Avon。ISBN : 1-367-767-767 。 978-0-380-00071-5。
- Steigmann-Gall, Richard (2003)。《神圣帝国:纳粹对基督教的观念,1919-1945》。剑桥;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521-82371-5。
- 斯坦伯格,乔纳森 (1995年6 月)。“反映第三帝国: 1941-4 年占领苏联的德国民政”。英国历史评论。110 (437):620-651。doi :10.1093/ ehr /CX.437.620。OCLC 83655937。
- 施泰纳,约翰·迈克尔 (1976)。纳粹德国的强权政治与社会变革:升级为大规模毁灭的过程。海牙:Mouton。ISBN : 978-90-279-7651-2。
- 斯托尔菲,拉塞尔 (1982 年 3 月)。“重温巴巴罗萨:对俄德战役开始阶段的批判性重新评估(1941 年 6 月至 12 月)” ( PDF)。现代史杂志。54 (1): 27–46。doi : 10.1086 /244076。hdl :10945/44218。S2CID 143690841。2020年2 月 10 日 从原件(PDF)存档。
- Tames, Richard (2008)。独裁统治。芝加哥:海涅曼图书馆。ISBN : 978-1-4329-0234-6。
- Le Tissier,Tony(2010)[1999]。国会选举。巴恩斯利:Pen & Sword。ISBN 978-1-84884-230-4。
- 托兰德,约翰(1976)。阿道夫·希特勒。纽约;多伦多:Ballantine Books。ISBN : 978-0-345-25899-1。
- 托兰德,约翰 (1992) [1976]。阿道夫·希特勒。纽约:Anchor Books。ISBN : 978-0-385-42053-2。
- Vinogradov, VK (2005)。《希特勒之死:克格勃档案中揭露的俄罗斯最后一个重大秘密》。伦敦:乔叟出版社。ISBN 978-1-904449-13-3。
- Waite, Robert GL (1993) [1977]。《精神病之神:阿道夫·希特勒》。纽约:Da Capo Press。ISBN 978-0-306-80514-1。
- 韦伯,托马斯 (2010)。希特勒的第一次战争:阿道夫·希特勒、名单团士兵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牛津;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19-923320-5。
- 温伯格,格哈德(1964 年 12月)。“希特勒眼中的美国形象”。《美国历史评论》。69 ( 4): 1006–1021。doi :10.2307/1842933。JSTOR 1842933。
- Weinberg, Gerhard (1970)。希特勒德国的外交政策:1933-1936 年欧洲的外交革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226-88509-4。
- Weinberg, Gerhard (1980)。《希特勒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外交政策》。伊利诺伊州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226-88511-7。
- Weinberg, Gerhard (1995)。“希特勒和英国,1933-1945:虚伪与现实”。德国、希特勒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现代德国和世界历史论文集。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521-47407-8。
- Weinberg, Gerhard (2010) [2005]。希特勒的外交政策 1933-1939: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路。纽约:Enigma。ISBN 978-1-929631-91-9。
- Weir, Todd H.;Greenberg, Udi (2022)。“宗教文化与宗教政治”。收录于 Rossol, Nadine;Ziemann, Benjamin (eds.)。《魏玛共和国牛津手册》。牛津;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19-884577-5。
- 韦尔奇,戴维 (2001)。《希特勒:一位独裁者的简介》。伦敦:劳特利奇。ISBN : 978-0-415-25075-7。
- Wheeler-Bennett,John (1967)。《权力的复仇女神》。伦敦:麦克米伦。ISBN : 978-1-4039-1812-3。
- 威尔特,艾伦(1981年12 月)。“希特勒 1941 年夏末的停顿”。军事事务。45 (4): 187–191。doi :10.2307 / 1987464。JSTOR 1987464 。
- 温克勒,海因里希·奥古斯特 (2007)。德国:漫长的西方之路。第 2 卷,1933–1990 年。萨格尔,亚历山大 (译)。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19-926598-5。
- Ziemke, Earl F. (1969)。柏林之战:第三帝国的终结。Ballantine 插图版二战史。第 6 卷战争书。伦敦:Ballantine Books。OCLC 23899 。
在线的
- “1933 年——波茨坦日”。波茨坦州议会。2004 年 12 月。原件存档于 2012 年 6 月 6 日。2011年6 月 13 日检索。
- Bazyler, Michael J. (2006 年 12 月 25 日)。“否认大屠杀的法律和其他将宣扬纳粹主义定为犯罪的立法” (PDF)。亚德瓦谢姆。世界大屠杀纪念中心。2013 年1 月 7 日检索。
- “纳粹主义”。大英百科全书。原件存档于 2024 年 2 月 28 日。
- Der Hitler-Prozeß vor dem Volksgericht in München [慕尼黑人民法院对希特勒的审判](德语),1924 年
- Diver, Krysia (2005 年 8 月 4 日)。《日记揭露希特勒功能失调的家庭》。《卫报》。2018 年5 月 23 日检索。
- “文件:布什祖父指示与资助希特勒的人有关的银行”。福克斯新闻。美联社。2003 年 10 月 17 日。2014 年 11 月 24 日从原件存档。2014年12 月 1 日检索。
- “Eingabe der Industriellen an Hindenburg vom 1932 年 11 月”[实业家致兴登堡的信,1932 年 11 月]。Glasnost–Archiv(德语)。2011 年10 月 16 日检索。
- 埃文斯,理查德 J. (2011 年 6 月 22 日)。《希特勒的第一次战争》,托马斯·韦伯著。《环球邮报》。菲利普·克劳利。2020年4 月 19 日检索。
- 弗劳恩费尔德,A. E (1937 年 8 月)。《言论的力量》。德国宣传档案馆。加尔文学院。2014年12 月 1 日检索。
- “德国:第二次革命?”。时代。1934 年 7 月 2 日。2008 年 4 月 17 日从原件存档。2013年4 月 15 日检索。
- 格兰兹,戴维(2001 年 10 月 11 日),《1941-45 年苏德战争:神话与现实:一篇综述论文》,南卡罗来纳州克莱姆森:克莱姆森大学斯特罗姆瑟蒙德政府与公共事务研究所,原件(PDF)存档于 2017 年 7 月 22 日,检索于2017 年6 月 12 日
- 戈培尔,约瑟夫 (1936),《元首作为演说家》,加尔文学院, 2014 年12 月 1 日检索
- Gunkel, Christoph (2010 年 2 月 4 日)。“为疯子治病:冷静审视希特勒的健康状况”。Spiegel Online International。2013年12 月 12 日检索。
- Hinrichs, Per(2007 年 3 月 10 日)。 “Des Führers Pass:Hitler Einbürgerung”[元首的护照:希特勒的入籍]。明镜在线(德文)。检索日期:2014 年12 月 1 日。
- “希特勒的最后时光”。mi5.gov.uk 。英国军情五处安全局。2020 年4 月 19 日检索。
- 霍夫曼,大卫(创作者、作家)(1989 年)。《希特勒是如何输掉战争的》(电视纪录片)。美国:《多样化方向》。2020 年4 月 19 日检索。
- “大屠杀简介”。大屠杀百科全书。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2020年4 月 19 日检索。
- 琼斯,比尔(创作者、导演)(1989)。《阿道夫·希特勒的致命诱惑》(电视纪录片)。英国:BBC。2016年4 月 27 日检索。
- Kotanko, Florian。“责任之家”。责任之家——因河畔布劳瑙。HRB 新闻。原件存档于 2020 年 8 月 1 日。检索于2020 年4 月 19 日。
- “莱尼·里芬斯塔尔”。《每日电讯报》。伦敦。2003 年 9 月 10 日。ISSN 0307-1235。OCLC 49632006。2013年5 月10 日检索。
- Longerich, Heinz Peter (2003)。“希特勒在纳粹政权迫害犹太人中的作用”。大屠杀否认受审。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15. 希特勒和对俄战争期间对犹太人的大规模枪击。原件存档于 2012 年 7 月 22 日。2013年7 月 31 日检索。
- Longerich, Heinz Peter (2003)。“希特勒在纳粹政权迫害犹太人中的作用”。大屠杀否认受审。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17. 1941-1942 年初希特勒对犹太人迫害的激进化。原件存档于 2009 年 7 月 9 日。2013年7 月 31 日检索。
- “年度人物”。时间。1939 年 1 月 2 日。原件存档于 2019 年 4 月 18 日。检索日期:2019 年12 月 31 日。
- 马丁,乔纳森(创作者、作家)(2008 年)。高清彩色二战(电视纪录片)。美国:世界媒体权利。原件存档于 2015 年 2 月 28 日。2014年8 月 27 日检索。
- 麦克米兰,丹 (2012 年 10 月)。“弗里茨,斯蒂芬 G.,《东方战争:希特勒在东方的灭绝战争》评论”。H -Genocide,H-Net 评论。2012年10 月 16 日检索。
- “帕金森在希特勒垮台中的作用”。英国广播公司新闻。1999 年 7 月 29 日。2011 年6 月 13 日检索。
- Phayer, Michael (2000)。“天主教会对国家社会主义的回应” (PDF)。教会与纳粹迫害。亚德瓦谢姆。原件(PDF)存档于 2019 年 1 月 20 日。2013年5 月 22 日检索。
- “波兰人:纳粹时代的受害者:波兰的入侵和占领” 。ushmm.org。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原件存档于 2013 年 3 月 3 日。2014年12 月 1 日检索。
- 波特,汤姆 (2013 年 8 月 24 日)。“阿道夫·希特勒‘服用多种毒品’揭露新文件”。IB Times。2015年11 月 22 日检索。
- Redlich, Fritz C. (1993年3 月 22 日)。“阿道夫·希特勒的新医学诊断:巨细胞动脉炎 - 颞动脉炎”。Arch Intern Med。153 ( 6): 693–697。doi :10.1001/ archinte.1993.00410060005001。PMID 8447705 。
- 里斯,劳伦斯(作家、导演)克肖,伊恩(作家、顾问)(2012)。《阿道夫·希特勒的黑暗魅力》(电视纪录片)。英国:BBC。2014年9 月 6 日检索。
- 夏基,乔 (2002 年 1 月 13 日)。“逐字逐句/反纳粹案件;希特勒的军队如何计划摧毁德国基督教”。纽约时报。2011 年6 月 7 日检索。
- 工作人员 (2015 年 12 月 19 日)。“德国研究人员声称,希特勒确实只有一个睾丸”。卫报。2022 年6 月 14 日检索。
- 韦伯,托马斯 (2010a)。“新证据揭露希特勒真实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故事”。英国广播公司历史杂志。英国:Immediate Media Company。2012 年 11 月 21 日从原件存档。2016年11 月 19 日检索。
- Wilson, Bee (1998 年 10 月 9 日)。《我的饮食——阿道夫·希特勒的饮食》。《新政治家》。英国。原件存档于 2013 年 12 月 13 日。
- Zialcita, Paolo (2019)。“希特勒在奥地利的出生地将成为警察局”。NPR。2020年5月 29 日检索。